静脉输液无痛拔针的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2-22
/ 2

静脉输液无痛拔针的体会

任春霞杨素珍黄杰

静脉输液无痛拔针的体会

任春霞杨素珍黄杰(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县中医院四川射洪629200)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31-0052-02

【摘要】目的缓解静脉输液病人拔针时的疼痛。方法分传统拔针方法和新式拔针方法,对300例病人进行观察,改变传统教科书中的“用干棉签按压穿刺点上方,迅速拔出针头”的传统拔针方法,采用新式拔针方法。结果观察组病人输液拔针后疼痛感较对照组明显减少,两种不同按压方法的效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采用新式拔针方法拔针明显减轻患者的痛苦。

【关键词】静脉输液无痛拔针

静脉输液是最常见的给药方式及护理技术操作,是抢救危重患者及一般患者快速有效的补液给药途径。但在临床上输液结束拔针时,如果操作不慎,极易引起患者疼痛,尤其是为输液时间较长的病人拔针时痛感更强些,甚至穿刺点出血,损伤静脉,重者导致静脉淤血、硬化[1]。传统的静脉拔针按压方法,是用干棉签按压针眼,快速拔出针头即可,大部分患者主诉疼痛明显,甚至有一部分患者认为拔针比穿刺更痛[2]。传统的静脉输液拔针方法给患者造成了不必要的痛苦与麻烦,影响护患关系。我们采用新式无痛拔针法,明显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观察对象选择2010年3月~7月我科静脉输液病人300例,男185例,女115例,年龄为8~69岁。300例病人皆神清合作、出凝血时间正常,连续输液2天以上,能准确描述疼痛的感受。将他们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150例,观察组由作者本人施行穿刺与新式拔针方法拔针;对照组由作者本人及其他护理人员共同进行,采用传统拔针方法。

1.2方法

1.2.1传统拔针法按传统教科书的方法,撕去胶布,针头与血管平行,用干棉签或输液贴按压穿刺点,迅速拔出针头。

1.2.2观察组采用新式拔针方法即先垫高进行输液侧的肢体,以右手拇指和食指固定针柄下方硅胶管,除了遮盖针眼的胶布,用左手轻轻揭去其他固定胶布,然后用左手拇指、中指将穿刺处皮肤上下固定,左手食指虚悬在盖针眼胶布的上方,右手握针尾顺针头与血管走向迅速平行向外拔针,当针头离开皮肤的瞬间,左手立即按压穿刺点,并嘱病人顺血管走向按压5~10min,30min内尽量不做握、提、推、拉重物的剧烈活动。

1.2.3评定方法根据患者对疼痛的语言描述和表情分级:0度:拔针时表情自然,经询问无疼痛感;Ⅰ度:没有疼痛表情,询问有轻微可以忍受的疼痛表情;II度:有痛苦表情,如皱眉、咬牙、缩手、病人叫痛,询问有明显疼痛。

2结果

观察组病人输液拔针后疼痛感较对照组明显减少,两种不同按压方法的效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1。

表1两种拔针方法效果比较

组别例数0度Ⅰ度II度

对照组150198744

观察组15014640

注: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P<0.01。

3讨论

3.1传统拔针法引起疼痛的原因在临床中,一直以来,几乎都以先按压后拔针的方法进行,不少病人没穿刺几天就已找不到血管,使病人产生了怕打针的心理,不愿再接受输液治疗的方法。根据掌背皮肤的结构特征,皮肤较薄,而真皮内的痛觉神经纤维特别敏感,如受到异物刺激或较大的牵拉,就会引起穿刺部位的特别疼痛。一般情况下,针头在血管腔中成漂浮状态,与周围的血管壁并不相接触,若针尖与血管壁紧密接触时,输液时就会发生速度减慢或停止,甚至疼痛。当用传统方法拔针时,棉球压住针头,血管壁也被压瘪,针头被夹在中间与管壁相贴,在拔针时,针头斜面如同锐利刀刃,两侧对血管壁产生切割力,易划破血管壁导致疼痛和出血。另一方面,按压血管使血管和针头产生一定的摩擦力,这是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所受到的阻力,按压越紧,产生的摩擦力越大,疼痛越明显。在伤害性刺激的作用下,引起组织内释放组胺,导致致痛物质作用于血管壁上的神经末梢而产生痛觉冲动,故患者疼痛[3]。

3.2新式拔针法无痛原理用新式拔针法时,以右手拇指和食指固定针柄下方硅胶管,可以保持拔针与进针角度相同,在出针至穿刺部位时迅速拔出,保持针头斜面不发生变化,避免了针头划破血管壁和对血管、皮下软组织的损伤,同时拔出针头前左手食指轻挨穿刺点没有按压,使针头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平稳退出血管腔,可减少甚至消除针头对血管壁和皮下软组织的机械性损伤,这就是不引起疼痛和出血的原因,也能有效保护静脉,减轻患者痛苦。

3.3静脉输液完毕拔针按压的另一个常见问题是局部皮下淤血由于进针的角度以及针梗走行方向的不同,针尖刺入血管造成两个针眼:皮肤针眼和血管针眼,并且二者会相差0.2~1.0cm。血管壁破损是针眼处出血的主要原因,所以静脉输液拔针时不能只按压眼睛看到的皮肤针眼,而忽略了血管壁针眼。嘱患者按血管走向按压,是为了防止穿刺点与进血管点不符,按压位置局限而造成的出血现象。另外,由于静脉受重力影响极为明显,当肢体放高时,可减少肢体远端浅静脉压力。在静脉输液拔针前抬高肢体,可以减缓血液流速,加快血管针眼止血的速度,减少皮下淤血的情况。抬高肢体后拔针,能显著减少穿刺点的出血或皮下淤血[4]。同时拔针后嘱患者减少肢体活动,30min内尽量不做握、提、推、拉重物的剧烈活动,可避免静脉系统血流压力的突变,使血液从针眼处再次流出。

综上所述,通过对300例临床患者的拔针实践,体会到新式拔针法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法,可明显减少拔针后的疼痛,减轻患者的疼痛,融洽护患关系,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体现人文关怀,无医疗成本,适合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李宝军,吴小宏.防止输液拔针后局部出血瘀斑新法.实用护理杂志,2001,17(7):54.

[2]卫柳春.关于静脉输液无痛拔针的探讨.华夏医学,2002,15(5):652.

[3]赵艳萍,马金凤,刘颖.关于静脉输液后两种拔针方法的比较.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7):40.

[4]安成玲,程林惠,易巧云.静脉输液拔针传统按压法与抬高肢体按压法的比较.临床护理杂志,2006,5(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