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沿海部队非药物防治航海晕动病的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9-19
/ 2

东南沿海部队非药物防治航海晕动病的探讨

胡志军赖勇童成华

胡志军赖勇童成华(73302部队卫生队福建长乐350211)

【摘要】目的探讨非药物治疗防治航海晕动病的作用,正确引导部队进行海防训练,保护部队战斗力。方法参加部队海防训练,对在登陆艇上进行海上训练的372名官兵进行问卷调查及临床观察,调查晕船的诱因。在海训中强化抗眩晕预适应训练,增加心理卫生教育。结果经过抗眩晕预适应强化训练和加强心理卫生教育可以明显降低晕船发生率。结论在东南沿海部队比较积极有效,预防晕船的非药物防治措施是:加强心理卫生教育;加强抗眩晕预适应强化训练,加强体质锻炼提高机体适应能力;加强舰艇的通风,保持空气新鲜,去除异常气味,减少视觉刺激。可以明显降低晕船的发病率。

【关键词】航海晕动病影响因素防治措施心理卫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R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9-0026-02

航海晕动病(简称晕船)是降低军事人员作战效能的重要原因之一。防治晕船是航海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以往运动病的防治主要有三个方面,加强锻炼;减少诱发因素;药物防治[1]。目前除了加强抗眩晕预适应强化训练,加强体质锻炼提高机体适应能力外,采用心理学手段防治运动病已受到晕船防治领域研究者的高度重视。我们对参加海上军事训练的372名官兵进行晕船病因学调查,探讨预防、治疗晕船非药物防治的有效方法。研究陆军海上作战训练如何防治晕船。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参加海上训练的陆军官兵372人,年龄18-45岁,(平均19.8±2.6岁)均为男性。

1.2训练方式以循序渐进的原则,施以适宜的负荷量进行多样化、个别对待的方式进行抗眩晕训练。训练内容:体能训练、抗晕动病生理专项训练以及心理心理卫生教育。(1)陆地进行抗眩晕训练项目:浪木、滚轮、旋梯、模拟登陆仓训练等。(2)海上训练:组织实施游泳技能训练、在50吨的登陆艇上,进行封闭性航渡训练及军事训练如抢滩登陆、换乘冲锋舟登陆训练等。

1.3调查方法

1.3.1对乘登陆艇出海进行海上适应性训练官兵,采用自制问卷方式,调查年龄、军龄、性格、既往病史、晕车史、睡眠情况、体育训练情况、情绪、精神状态、晕船症状等。开船时由随船医生分发“问卷”给每个训练官兵,下船前20分钟填写表格并收回。由专人根据问卷表症状、体征进行评分。

1.3.2为调查心理卫生教育防治晕船的效果,我们将372名战士按所在部队随机分为两组,在登陆艇上进行海上适应性训练时进行调查。受试者第一次出海在不服用任何药物的情况下,进行晕船发生率的调查。第二次出海前对试验组(宣教组)进行心理卫生教育。宣教内容:认知行为疗法、航海晕动病知识教育、生物反馈放松训练等。对照组不宣教。在同等条件下第二次航海时,再次统计两组的晕船发病率。

1.4气象与海况调查对象于沿海某地,乘艇出海进行海上适应性训练及军事训练,每次航行2-4h。登陆艇、舰艇活动海域风力3-6级,海浪1.5-2.5m,小到中涌,气温28-38度。

1.5晕船评分晕船的判断按国际上常用的晕船评分标准[2],对晕船的10余种相关症状和体征按严重程度及对晕船影响的大小,用0-7级晕船敏感性分值的方法评分,以无症状为0分,最严重的呕吐为7分。将晕船分为4级:不晕船(0分)、轻度晕船(1-3分)、中度晕船(4-6分)、重度晕船(7分)。由调查者根据问卷表症状体征进行评分。

1.6统计学分析:各组间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调查基本情况:参加海训的陆军官兵372人。共发调查表372份,收回372份,其中填写完整,符合要求的372份。

2.2372例陆军官兵初次航海晕船情况进行调查:调查显示有晕车船史及家族史、胃肠病史及睡眠不良、有惧怕晕船心理的陆军官兵初次航海晕动病发病率明显升高。舰艇颠簸是主要的诱因,艇内闷热、气味异常、有气油味、酸臭味、噪音与振动、过度疲劳、睡眠不好、饮食不佳及看到其他的战士呕吐是诱发多数战士晕船的原因。

表一

372例官兵晕船情况调查

2.3初次航海晕船调查:372名官兵晕船264名,不晕船108名,晕船率71.0%。经过航海训练后372名官兵晕船145名,不晕船227,晕船率39.0%。晕船情况见表二。

表二

372名航海官兵训练前后晕船发生率调查

与训练前相比#P<0.05

2.4.第一次出海两组晕船发病率相当,经过心理卫生教育,第二次出海宣教组晕船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见表三)。

表三

对照组与宣教组两次航海晕船率的对比

与对照组相比#P<0.05

3讨论

晕动病是因异常运动刺激而引起的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是削弱部队战斗力的危险因素。许多人初次航海时,由于海浪的颠簸,往往会出现面色苍白、冷汗、流涎、淡漠、腹部不适、恶心、呕吐等症状和体征。这是由于异动刺激在中枢神经内产生感觉冲突,导致前庭器官感觉异常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而发生航海晕动病。前庭系统的生理功能对维持身体的平衡非常重要,当人体在地面行走、跑步或跳跃时,由于这些运动产生的角加速度或直线加速度均在人体生理阈限内,因此不会发生晕动病。但是当船舶在海上航行时由于涌浪起伏冲击,常引起船体复杂而又不规则的颠簸,产生横摇、纵摇、首摇、垂荡、横荡、纵荡6种运动形式。其中纵摇产生的角加速度高于人半规管生理域值(0.3°/s2)6-7倍。垂荡产生的直线加速度可达0.5-1.0g,为耳石器生理域值的25-50倍,当前庭系统受到非生理刺激时机体将发生各种异常反应,出现各种前庭功能障碍,以及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异常而出现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心悸、唾液增加、出汗等症状[1]。精神因素是晕动病发病的最重要的相关因素之一[3.4.5]。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军龄长的、性格开朗的晕船发病率低。出海前精神紧张担心晕船的晕船发生率比不怕晕船的高,航行中自觉情绪兴奋组比自觉精神抑制组晕船发生率低,害怕晕船者甚至一见他人晕船、呕吐,便出现晕船症状。国内外学者也有类似的报道,焦虑会加重晕动病,Fox[6]等提出焦虑可引起一系列与晕动病类似的症状。Dobie[7]提出焦虑可阻碍晕动病的防治过程。

航海晕动病可以通过锻炼、适应性训练减轻或减少。比如许多战士经过陆地进行抗眩晕训练增强了肌体抗前庭性眩晕的能力。许多海员初次海上作业易发晕动病,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都会慢慢适应。这是因为,人类的前庭容易通过锻炼来适应和代偿。在我们的观察中发现,没有任何药物介入的陆军官兵通过海上适应性训练晕船发病率下降了32%。

在海训部队中防治晕船,除了适当的运用药物外,我们采用心理卫生教育非药物治疗方法。对战士进行训练性教育。晕船的心理学防治有很多方法,①认知行为疗法[7],就是使战士将建立自信心的咨询手段与前庭脱敏适应性训练相结合。②航海晕动病知识教育,让士兵了解晕动病的发病机制、预防措施,不要惧怕晕船。③生物反馈放松训练[7],让战士学会一系列的放松技巧,包括Jacobsond渐进性肌肉放松法,腹式呼吸技巧和放松想象。通过生物反馈训练使自主神经系统的反应可有意识的得到控制,从而缓解焦虑,抑制晕船的发生或减轻晕船的症状。经预防晕船的宣传教育,健康心理咨询,反复学习了生物反馈放松训练等。从两组再次航海晕船情况的对比看出:宣教组(见表三)晕船率明显下降、症状减轻。

经过调研引起晕船的诱发因素很多,我们认为减少这些诱因是防治晕船的一个重要方面。注意舰艇通风;维持适宜的温湿度;海训中要加强睡眠;饮食要清淡不要过饱或过饿;避免过度疲劳;消除恐惧心理;尽量将晕船与不晕船的战士分开;保持仓内空气新鲜;及时清除呕吐物及其它不良刺激。另外就是要加强抗眩晕预适应强化训练;加强体质锻炼提高机体适应能力;加强心理卫生教育;以积极的心态参加海防训练。经过海训能够明显提高部队战士抗晕船能力,保护我军战斗力。

参考文献

[1]侯建萍,黄继华,林结,等.航海晕动病防治措施的探讨.海军医学杂志.2006,27(2):161-162.

[2]WikerSF,KennedyRS,McCauleyME,etal.Susceptibilitytoseasickness:influenceofhulldesignandsteamingdirection[J].AviatSpaceEnvironMed,1979,50(10):1046-51.

[3]乐燕,刘小虹,张天成.晕船防治的心理学研究.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5,26(50):565-567.

[4]沈兴华,王尔贵,杨月珍.影响个体晕船病发生的心理因素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13(1):65-67.

[5]侯建萍,盖晓波,黄继华,等.某部官兵初次航海晕动病发病情况分析.西南国防医药.2006,16(5)580-581

[6]FoxS,ArnonI.Motionsicknessandanxiety[J].AviatSpaceEnvironMed,1988,59(8):728-733.

[7]DobieTG,MayJGCognitivebehavioralmanagementofmotionsickness[J].AviutSpaceEnvironMed,1994,65(10Pt2):C1-C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