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兴趣在快乐中延伸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1-21
/ 2

让兴趣在快乐中延伸

牟菲菲

牟菲菲(江苏省赣榆县柘汪镇中心小学222134)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和点燃学生学习欲望。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与此同时我们知道语文还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语文课堂的主人是学生,要让学生充分享受学习的快乐,但以往传统教学中教师总是把学生封闭在自己划定的圈子里。法国文化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曾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运动的根”。教学不仅是一门知识,还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它应该是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我们现在的语文教育正是这种唤醒人的生命感、价值感的教育。怎样才能让语文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充满生机活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以“活”创造和谐氛围

“活”是语文课堂的最高境界。一节好的语文课应当生动活泼、趣味盎然,既有知识的科学性,又有传授的艺术性。现代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成为学生情趣盎然的精神家园,引导学生在课堂共同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师要善于进行艺术化情景创设和教学设计,让美的形式作用于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使课堂里充满艺术情趣,充满生机活力。

作为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启动学生的思维机器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从而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新鲜感、好奇心,求知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对学生进行思维培育时要注重质疑解疑能力的培养,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激励表扬,让学生由“不敢问”到“大胆问”再到“善于问”。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美丽的丹顶鹤》这篇课文时,我找来许多丹顶鹤的图片做成课件与学生一同欣赏,当各种图片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丹顶鹤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丹顶鹤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二、以“合”彰显个性

小组合作学习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一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它既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使每个学生都有一个表现的机会,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学习别人的长处和优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集体精神,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在集体合作中展示自己,创造个性。

教学《小镇的早晨》,我把教学的目标定位于语言的积累,花大部分时间进行朗读、背诵,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语言、积累语言。我按“异质互补法”给学生分成小组,每组4—6人,先由每位学生在组内挑选自己最喜爱的段落进行朗读,其他同学提意见、再练读,然后每组推荐一名代表在班上进行朗诵比赛。这一安排,既落实了学生的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选择学习伙伴、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又给了学生明确的目标任务,学生热情高涨,积极思考办法解决问题,避免了学生无所事事、无处下手的现象发生,使合作学习落到了实处。通过这样的活动,促使他们在最大限度里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三、以“新”点燃火花

在语文课堂上,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和关键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使学生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考,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勃勃的生机。

因此,在教学时我们要用创新的教育理念,去激活学生创新的思维,播撒创新的种子,点燃创新的火花,开发创新的才能。在自主探究的课堂中设计一些具有探究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把课本中的既成结论转化成学生探究的素材,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探究的思路新颖化,解题的方式独特化,从而收到异曲同工之妙。

如我在教学《麻雀》一课作课堂小结时说:“读了这篇课文,从老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记叙中,我们感到了母爱的伟大。”话音刚落,一位男同学举手说:“老师,我不同意说是母爱,因为课文从头到尾都没有写老麻雀是公的还是母的!”我听后笑着说:“你读得很认真,看来老师的概括不太准确。那么怎样说才确切呢?”学生的思维又一次被激活了,经过争论,最后总结出:这篇课文表现了一种“亲子之情”。通过教师引导,保护了学生的独特见解,也激发了学生创新的精神。

四、以“情”开启心智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难免会有困难、差错、失误,尤其是那些学困生。教师如何对待他们很重要。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评往往都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而学生一旦丧失了自信心,那么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当然对语文学习也就提不起兴趣了。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以“情”感人,以“境”育人,让学困生在语文课堂上主动获取成功,体会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

总之,就课堂教学而言,21世纪应该是课堂教学艺术化的时代。语文教师更应该在现实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不懈追求,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要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多方引导学生发问,投入我们的情感,张扬学生的个性,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让语文课“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