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质水胶敷料用于小面积烧伤创面包扎的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脂质水胶敷料用于小面积烧伤创面包扎的效果观察

彭辉英

龙山县人民医院湖南龙山416800

【摘要】目的:探讨脂质水胶敷料用于小面积烧伤创面包扎的效果观察。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小面积烧伤患者98例,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均进行烧伤创面消毒,其中对照组敷桐叶烧伤油,观察组敷脂质水料。比较两组患者换药疼痛程度、创面愈合时间及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经过换药疼痛程度、创面愈合时间及恢复情况的比较,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小面积烧伤患者采用脂质水料进行创面包扎能够使患者痛感降低,创面更为舒适,从而减轻伤势促进愈合。

【关键词】脂质水料;小面积烧伤创面包扎;效果观察

烧伤主要是由于温度高的液体、蒸汽、火、化学物质、电等物质对皮肤或者黏膜造成的组织损伤。一般地根据烧伤的程度不同,粗略划分为四个等级的烧伤。国际上一般使用三度四分法[1]对烧伤的深度进行计算,九分法[2]对烧伤的面积进行计算。按照成人皮肤体表划分,小面积烧伤指的是二度烧伤面积小于15%,三度烧伤面积小于1%的烧伤。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小面积烧伤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上述患者的烧伤均为开水烫伤、排气烫伤,电灼伤。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患者男27例,女22例,年龄19-55岁,烧伤共计49处:浅二度烧伤36处,深二度烧伤的11处,另有三度烧伤2处;观察组患者男31例,女18例,年龄21-60岁,烧伤共计51处:浅二度烧伤27处,深二度烧伤18处,另有三度烧伤6处。所有患者的二度烧伤面积均小于10%,三度烧伤面积均小于1%。创面尚未出现感染症状。经过调查,患者的年龄、性别、烧伤程度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两组患者烧伤处理方法

两组患者首先均进行创面消毒处理。医护人员要严格执行手部无菌消毒制度,再给患者进行包扎。使用生理盐水冲洗创面,保证创面的清洁。烧伤创面存在水疱的患者要先对水疱进行放液处理,去除表皮上的水疱皮。之后两组患者分别进行烧伤创面包扎。对照组洛活碘消毒创面,水疱直径大于1cm时行剪开疱皮放液处理,再用桐叶烧伤油敷于伤口,使用无菌纱布进行覆盖包扎。保证每日换药一次。观察组对水疱前期处理同对照组,之后使用脂质水料敷于伤口,使用无菌纱布进行包扎,每2-3天换药一次。换药时用0.9%的生理盐水清洗伤口,再用无菌纱布或棉球轻轻拭干,再根据伤口大小给予超过伤口边缘2-3㎝的脂质敷料覆盖伤口,最后给予覆盖无菌纱布便固定即可。两组患者持续创面包扎时间均为一个月。

1.2.2评价标准

对两组患者在烧伤创面愈合时间、换药前后疼痛分级标准[3](VRS)等方面进行评价。对于创面包扎结束后,两组患者创面恢复效果进行统计对比,根据伤口愈合状态分为愈合、有效、无效。其中,愈合:烧伤创面完全长好,皮肤上存在色素沉着,有疤痕或者轻微疤痕;有效;烧伤创面显著改善,没有愈合但是不在疼痛;无效:与治疗之前无差别,或者加重。有效率为愈合和有效合计比例。

1.3统计学分析

将收集到的数据通过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检验计数资料,计量资料均用()表示,以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及换药前后疼痛程度统计对比

两组通过在创面包扎时对创面愈合时间进行统计,同时时对换药前后疼痛程度进行统计对比,则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及换药前后疼痛程度统计对比

2.2两组患者烧伤创面恢复效果对比

两组患者在烧伤创面恢复效果进行统计对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皮肤作为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具有感知温度、保护机体器官的重要作用。皮肤主要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构成。其中表皮上有皮脂膜、角质层、透明层、颗粒层、棘细胞层、基底层;真皮有乳头层和网状层,血管和淋巴管都包含在其中;皮下组织有大、小汗腺和皮脂腺构成。小面积烧伤主要是一度和二度的烧伤和极小面积的三度烧伤。一般地,一度烧伤是对表皮层造成伤害,出现轻度红肿、具有烧灼痛感,皮肤无水疱但是存在轻微发热现象。出现一度烧伤较轻,一般一周即可痊愈,愈合后伤口不留疤,无色素沉着。二度烧伤有深二度和浅二度的区分。浅二度烧伤对表皮和真皮层的乳头层造成破坏,会产生大水疱,创面呈鲜红色,有水肿,出现较一度烧伤更剧烈的痛感,一般要2周才会痊愈,伤口无疤痕。深二度烧伤则伤及真皮网状层,表皮下渗出细胞液,撕去表皮创面发白,明显见到毛细血管出血点,水肿严重,痛感降低,愈合后会留下疤痕。在烧伤发生12小时前,体液渗出速度较快;超过一天,体液渗出量会逐渐减少至停止[4]。三度烧伤伤及皮肤整体和皮下组织,痛感已经小时,但是创面焦黄,呈皮革状,可见粗大静脉,毛孔汗毛脱落。三度烧伤需要近一个月方能结痂,需要植皮,留下鲜明疤痕。

对于烧伤患者,医护人员需要根据上述烧伤程度判断烧伤是否严重,针对不同程度的烧伤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本次研究,对照组采用桐叶烧伤油包扎创面,因为桐叶烧伤油能够湿润伤口创面,在烧伤创面的组织上涂抹能够阻挡外界的细菌,从而加速了伤口的愈合。同时,纱布包扎烧伤创面会吸收创面渗出液,干涸后造成面积较大的伤口黏连现象。从而延长后期创面的愈合时间。观察组采用脂质水胶敷料,该物质结构呈网状,内含水胶体颗粒。皮肤烧伤剪除水疱皮之后,脂质水料可以直接敷于表面,不用等伤口冷却。同时对于深二度烧伤创面采用脂质水料,能够给创面愈合创造更为湿润的环境。作为一种湿性敷料,脂质敷料可促进上皮细胞与肉芽组织生长,促进伤口愈合,换药时可降低患者痛苦且无过敏及其他副作用。由于脂质敷料还有一定的去瘢痕、抗炎及止痛作用。因此使用脂质敷料的患者一般不需要使用抗菌素。通过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对比,可以看出,在换药时,使用桐叶烧伤油包扎的患者痛感高于使用脂质水胶敷料的患者,原因是桐叶烧伤油不含有亲水成分,故干燥速度较水胶敷料快。换药揭开纱布时会出现纱布与创面黏连的现象,撕扯时会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从而影响患者的创面愈合恢复效果。

目前脂质敷料在小面积烧伤中应用广泛,该物质可以与其他敷料连用,增强愈合伤口的效果。最为常见的是在脂质水胶敷料中加入几丁聚糖[5]、羊膜、透明质酸钠[6]等生物成分,从而在保证创面的抗菌性的同时,保持正常的通透性。生物敷料增加了脂质水胶敷料使用的持久性和柔韧性,成分更加贴近伤口创面。有效的降低了对烧伤创面的刺激,加速创面愈合,保护了创面中的蛋白质和水分不会丧失。从而在愈合后,有效降低色素沉着,从外观上能够淡化疤痕,改善了愈合后皮肤的外观。因此脂质敷料较桐叶烧伤油具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小面积烧伤患者的治疗效果更加显著,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丁架月,朱薛锋,庄初晨等.优拓SSD敷料协同rhEGF凝胶治疗Ⅱ度烧伤创面疗效观察[J].浙江医学,2013,(19):1773-1774.

[2]牛军艳.脂质水胶敷料用于小面积烧伤创面包扎的效果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19):122-123.

[3]孙永华,于东宁,陈旭等.几种深Ⅱ度烧伤创面处理方法的回顾及改善创面微循环的初步实验研究[J].中华烧伤杂志,2005,21(1):17-20.

[4]焦献功,李红,蒋章佳等.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磺胺嘧啶银治疗深Ⅱ度硝火烧伤创面效果观察[J].中华烧伤杂志,2014,30(4):367-369.

[5]张庆庆,张晓影,唐玲等.综合换药疗法在深Ⅱ度烧伤创面中的应用[J].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15,10(4):65-66.

[6]郑家全,侯勇,杜丽苹等.凡士林纱布贴附微粒皮移植修复Ⅲ度烧伤创面18例[J].中华烧伤杂志,2004,20(3):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