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诊治分析王水丽

/ 2

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诊治分析王水丽

王水丽,王志莲

山东省平度市人民医院,266700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一种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老鼠为传播媒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发病原理与病毒直接作用和机体免疫反应参与程度相关,病理变化以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损伤为主,可引起患者多器官损害。患者发病后,一般经过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等过程,在病程中会出现“三痛”、“三红”等主要症状,有些病情严重患者会出现发热、低血压、肾功能衰竭等症状。激素、抗凝剂与抗病毒药物的应用和分期治疗是临床治疗的关键,我院对患者不同时期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得到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材料

选取2015年12月-2017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48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27例,女21例,年龄21-49岁。患者入选要求:①患者均符合流行性出血的诊断标准。②临床表现为起病急骤,突发寒颤、高热、头痛、全身疼痛,伴有不同程度的皮肤勤膜充血、出血,少尿或低血压③患者均排除严重的心肝肾等功能障碍。④患者自愿接受治疗并愿配合此次研究。对比患者一般资料,俩组差异在统计学上无意义(P>0.05)。

1.2方法

流行性出血热有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在患者不同的时期采用相应支持疗法和对症疗法的综合治疗方案,并积极做好各类并发症的处理。

1.2.1发热期的治疗

嘱患者卧床休息,补充热量、维生素及液体,维持稳定内环境。体温高者应物理降温。中毒症状重者,给予氢化可的松100-200mg/d静脉滴注。呕吐频繁者给予多潘立酮(吗可琳)10mg口服。抗病毒使用利巴韦林静脉点注,免疫调节剂用干扰素100万单位肌内注射,疗程5-7天。为了预防DIC的发生,适当给予丹参注射液静脉点滴。若患者出现渗出现象(高度浮肿,结膜水肿等),应当及时适当补充血浆、胶体液,低分子右旋糖醉、白蛋白等。

1.2.2低血压期的治疗

绝对卧床休息,保持安静,禁止移动,严密监测血压,详细记录,准备好抗休克治疗。在发热末期采取预防性扩容,治疗可选用低分子右旋糖配、平衡盐液,白蛋白等扩容,同时给5%碳酸氢钠纠正酸中毒。根据情况选择血管活胜药物,心功能不全的可用西地兰等药物。

1.2.3少尿期的治疗

主要是稳定机体内环境、利尿、导泻和透析治疗,尽早进入多尿期。利尿采用呋喃苯胺,开始20mg静脉推注,最多可增到200-300mg/次,4-6h重复1次。为鉴别肾性或肾前性少尿,可静脉推注20%甘露醇100-150ml。观察3h尿量若少于100ml则为肾实质损害所致少尿,宜严格控制液体输入量。控制入水量,可用利尿合剂、速尿等进行利尿。口服导泻法应用20%甘露醇250ml顿服或100ml口服。有条件者可用透析疗法,此期还应特别注意高血钾的处理。出血治疗可给维生素C、维生素K、肌苷、酚磺乙胺或肾上腺色腺(安络血)等,及时观察、监测有无DIC的发生。必要时可输新鲜红细胞、血浆或血小板。

1.2.4多尿期的治疗

需要解决主要问题变成了补充水分及电解质,可以防止患者脱水及电解质紊乱。患者此时可以逐步的恢复正常饮食,增加维生素及其他矿物质等营养成分的摄入,但是少量增加蛋白质,主要是要防比多尿性氮质血症的发生。

1.2.5恢复期的治疗

无需特殊治疗,但应注意休息,恢复机体功能,定期复查肾功能、血压和垂体功能,如有异常及时治疗。

1.3观察指标

症状与体征的消失情况,血常规、尿常规、生化等各项指标均恢复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选用软件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当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有效治疗后,出血热症状基本消失,血常规、尿常规、生化等各项指标均恢复正常,全部治愈出院。

3、讨论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虫媒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发患者群以青壮年为主。该病典型的临床表现为“三红”,即颜面、球结膜、颈部及上胸部皮肤红。“三痛”,即头痛、眼眶痛、腰痛。“三主征”,即为发热、低血压、休克。血小板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尿常规有大量蛋白。同时该病还有许多伴发症状,胃肠道症状就比较突出。流行性出血热属于有肾损伤综合征的出血热(HFRS),基本病变是全身小血管包括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的广泛损害,表现为内皮细胞变性,重者血管壁发生纤维蛋白样坏死,造成各组织和器官血液循环严重障碍。其死亡原因以尿毒症、顽固性休克为最多,并发重要脏器严重出血者,其预后不良。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方案可知,流行性出血热临床表现复杂,患者病情重,病死率较高,给予患者激素、抗凝剂与抗病毒药物的应用和根据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的不同情况采用针对性的治疗方案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本课题48例患者经治疗后,症状与体征消失,血常规、尿常规、生化等各项指标均恢复正常,全部治愈出院。

综上所述,通过临床实践,笔者认为在流行性出血热的治疗过程中,要加强医生要对本病的认识,对本病要争取早诊断、早治疗,不仅要积极治疗原发病,而且要高度注意并发症的出现,并及时处理。根据患者不同病程采用相应的支持疗法和对症疗法等综合措施可以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和降低此类患者的病死率。

参考文献

[1]刘昕.37例流行性出血热临床治疗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3,8(3):89-90.

[2]胡国华.流行性出血热54例的治疗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9):52-53.

[3]董九炎.流行性出血热临床诊治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第,2010,18(3):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