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海报多模态话语分析----以《摔跤吧!爸爸》电影海报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3

电影海报多模态话语分析----以《摔跤吧!爸爸》电影海报为例

胥瑶瑶

胥瑶瑶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225000

摘要:作为电影宣传的一种手段,电影海报结合了各种多模态形式,如文字和图像。基于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和在此基础上发展的视觉语法理论,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多模式话语分析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的宣传海报,即再现,互动和构图。探索整部电影海报如何与通过多个模态作用以构建电影的语篇意义,对应三大元功能,达到推广电影和吸引观众的目标;并进一步探索图像符号和语言的结合如何在建构意义中发挥作用,从而提高受众的多模态的识读能力。

关键词:《摔跤吧!爸爸》;电影海报;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觉语法

Abstract:Asameansoffilmpropaganda,filmpostersisamixoftextandimagesandothermodes.BasedonHalliday'ssystemfunctionalgrammarandthevisualgrammartheorythusdeveloped,theIndianfilm“Dangal”postersaremultimodaldiscourseanalyzedfromthereproduction,interactionandcompositionofthethreesignificance.Thepaperalsoexploreshowthewholefilmpostercanconstructafilm’sdiscoursesignificancethroughtheinteractionofmulti-modaltopromotethefilmandtoattracttheaudience.Finally,thepapertriestoexplorehowimagesymbolsandlanguageplayrolesinconstructingmeaning,soastoimprovetheaudience'smulti-modalreadingability.

Keywords:“Dangal”;filmposter;multi-modalanalysis;visualgrammar

一、引言

随着21世纪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多样化。在过去,单一的依赖词语和话语的方式并没有满足人们交换信息的需要。如今,基于图像,动画,声音,动作等符号传播过程的多模态话语已经成为构建话语的重要手段。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多模态话语分析也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其中,由Kress&VanLeeuwen构建的视觉语法为多模态话语分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国内学者胡壮麟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入手,研究了多模态和多模态化的意义建构;朱永生提出了判断多模态话语的两种标准和研究方法;魏勤红,李占子,叶其昌等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多模态话语。

《摔跤吧!爸爸》的电影海报只涉及视觉形态,但它包含文字和图片,所以它属于多模式话语。本论文将以系统功能语法和视觉语法为基础,以多模态语篇分析为框架,对《摔跤吧!爸爸》电影海报进行多模式的解读,进一步探索文本和图像如何相互作用,以构建电影海报的语篇意义和达到推广电影的目的。

二、理论基础

(一)功能语法(SFG)

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是多模态话语分析的重要理论前提。他认为语言既可以作为社会符号,又可以构建意义。语言涉及三大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1]其中,概念功能指语言能够帮助人们去认识、体验周围世界,无论是真实的还是想象中的世界;人际功能是用言语表达社会和人际关系的功能;语篇功能是指如何使语言的组成部分相互关联。[2]

(二)视觉语法(VG)

视觉语法来源于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Kress&VanLeeuwen将系统功能语法的三个元功能用于语言之外的视觉图像,并提出了以“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为核心的视觉语法理论。视觉图像的三层意义与系统功能语法的三个功能一一对应。二人指出“语言的语法决定了单词,句子和话语是如何组成的,因此视觉语法解释描绘的人物、地点和事物如何组成不同复杂程度的视觉的陈述。”

三、电影海报《摔跤吧!爸爸》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2017年中国上映的电影《摔跤吧!爸爸》是由NitishTiwari,AmirKhan,SacaSiwa,SanyaMahota和FamaMasana主演的印度电影。电影海报如图:

这部电影海报以电影的真实故事为基础,讲述了前摔跤冠军辛格的故事,他们训练了两个女儿成为女子摔跤冠军,打破了印度传统的励志故事。2017年,该片获得第62届印度电影观众奖。《摔跤吧!爸爸》是一部充满激情和人文关怀的电影。为了更好地达到宣传的效果,电影的海报还通过色彩,图像和文字的配合来表达电影的内容,突出了故事情节。以下将分析海报的再现,互动和构图:

(一)再现意义分析

再现意义对应于系统功能语法的概念功能,视觉上再现图像中的人物,事件和地点之间的关系。叙事图像和概念图像是再现意义的两种类型。叙事再现展示了发展中的动作和事件,变化的过程以及转变中的空间安排。参与者通过互动来表达他们之间的关系,包括行动,反应以及言语和心理学的三个过程。概念再现表现图像的类型,结构和含义,参与者通过各自的属性,类别和特征来体现彼此之间的关系。矢量存在于叙事图像中。动作者就是矢量连接的参与者,它通常处于图像中最突出的位置,具有凸显性。[4]

《摔跤吧!爸爸》海报主要展现的主人公辛格以及他两个年幼的女儿和成年之后的女儿们。整个海报边缘色调主要为深棕色,主角爸爸辛格位于海报版面的中心,他的服装为白色,四周的女儿都身着深色系服装,所有人的上半身轮廓都清晰可见。主人公爸爸的鲜艳色彩和周围的深色让观众无法承认他们专注于这位健壮的前摔跤冠军。扮演两位年幼女儿的演员与成年后的演员每个人都围绕着父亲辛格,图像中形成一个正三角形和倒三角形。三角形代表着稳固、坚定,而整个图像也传递出这样的信号,父亲是女儿们的坚实的臂膀。海报上,主角辛格将双手放在小女儿的肩上,预示着他将他所有的希望、所有的他最好的东西都寄托给他的两个女儿,或者也可以暗含着父亲在女儿的成长道路上一直为她们保驾护航。观众细看这幅海报时,会发现参与者们目视前方。这个角度上看,所有的参与者都在盯着观众。他们的眼睛形成了一个载体,观众是观看海报和整个世界的观众。然而,他们的眼睛是勇敢和坚定的,这使观众尊重他们。整个海报的谋篇布局,属于叙事类型,又与电影的主题完全契合。

(二)互动意义分析

互动意义对应于系统功能语法的人际功能。互动意义是关于图像的创建者,图像表达的的事物(包括人)和图像的观察者之间的关系,以及观察者对事物表征的态度。互动意义有四个要素构成:接触、社会距离、态度和情态。(Kress&VanLeeuwen,2006)

1.接触

接触是指通过凝视图像,图像的观看者之间与图像中参与者建立的一种假想的人际关系。Kress&VanLeeuwen将接触分为两类:索取与提供。如果图像的观看者与图像中的参与者存在目光的直接接触,这就是索取类的接触,表明图像参与者从观看者索取了信息。相反,提供类接触是指参与者仅向观看者提供信息。

在《摔跤吧!爸爸》电影海报中的参与者与观看者之间存在直接的眼神接触,如上所述,这属于索取类接触。图像参与者与观众建立假想的人际关系。海报中的五个参与者表情严肃、眼神坚定地正视前方,这样与观众的正面目光交流,传递出一种摔跤运动员的强烈的求胜心与永不放弃的信念。

2.社会距离

图像中参与者和观看者之间的亲和力取决于图像的社交距离,并且社交距离与镜头取景框架的大小密切相关。亲近距离指只看得见脸部或头部;个人近距离指看得见头部和肩部;个人远距离指看得见腰部以上;社会近距离指看得见整个人;社交距离意味着整个人都可以被空间看到和包围;公共距离指至少有4一5个人的距离。(KressVanLeeuwen,2006)

这张海报的参与者与观看者之间的距离更倾向于个人远距离。这样的距离可以拉近两者之间的关系,又适度保持了双方的距离。主角在海报中都露出了上半身,包括穿着和面部神情,从中观看者可以揣测他们的身份地位以及感知他们的情绪,这拉近了海报的参与者与观看者的距离。然而本海报的背景又能让观众知晓这部电影发生的时间不是现在,与现实又存在一定距离。

3.态度

态度是指观众对参与者的主观和客观态度,通过视角来表现。图像的视角分为水平和垂直视角。水平视角进一步分为正面和斜面透视,其中正面透视意味着参与者可以集成到图像中,而倾斜视角将观察者从图像中排除。垂直视角包括三种类型的俯视图,俯视图和仰视图。视角显示观察者在参与者之上,并且抬头的视角显示两者处于相对相等的位置。视角表明参与者处于强势地位。(KressVanLeeuwen,1996)

海报的参与者是从水平正面视角绘制的,反映了观众与参与者之间的平等关系。正是因为印度有一个特别严重的性别歧视问题,妇女的权利被忽视了。换句话说,印度女性的地位低于男性。而海报中的女儿们却能够与父亲以及观看者一样拥有平等的关系,这确实背离印度社会的现实情况,这样让观众不禁想要探索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引起观众观看影片的兴趣。另一方面,海报采用这种观点的目的也是为了激励观众,不管它有多么困难。只要你能保持永不失败的心,你就可以实现个人梦想,甚至是你的国家梦想。

4.情态

情态分为三类:高,中,低:高感官情态意味着图像使用高饱和度颜色;感官情态意味着图像颜色不饱和;低感官情态指图像只是黑白的。[5]

《摔跤吧!爸爸》的海报在中间使用了深色,低端和明亮的高感觉感,颜色对比鲜明。观众的视觉落脚点都在爸爸辛格身上,这足够说明辛格才是整个电影故事最重要的人物,他支撑起整个故事的脉络。他四周的女儿都身着深色系的服装,以及海报的边缘处都是模糊的深棕色,形象地再现了电影里主角们都身为印度普通民众,他们一直在饱受外界世俗的质疑与压力。在这曲折的过程中,他们对梦想的追求和努力使其发光发热,从来传达出这样的电影主题。

(三)构图意义分析

构图对应于语篇功能。它指的是图像的整体构成,即文本和图像等元素的组合形成一个完整的话语。多模态话语的构成意义主要通过三个要素来实现:信息价值,取景和显著性。

信息值是通过在图像中放置单个元素来实现的。显著性是指元素吸引观众注意力的程度。无论是放置在前景还是背景中,锐度的差异,色调值的相对大小的差异,颜色的对比度等都将影响观看者的注意力。取景表明的是图像元素之间是否存在所属关系,指的是一种组织手段能体现出元素间的连接或切断。[6]

从海报的布局来看,图片中没有使用边框,属于上下结构的文字。整张海报中最突出的位置属于他的父亲辛格,他的身体占整个海报的最大比例。电影名字属于印度语,相当于英文“Dangal”的含义,译为中文“摔跤比赛”。字体是最大的和粗体的,具有独特的色调-白色,比其他文本更引人注目。整幅海报更易吸引观众,并能传递出最重要的文字信息,起到传播影片信息的作用。

四、结语

作为一种结合了图像,文字和颜色的多模式话语,电影海报可以用来覆盖内容,加深主题并吸引观众传播信息。本文基于KressVanLeeuwen的视觉语法理论,以电影《摔跤吧!作为一个例子,爸爸的海报讨论了图像和文本信息如何相互作用,从三个方面构建文本意义:图像再现意义,交互意义和构成意义。通过多模式解读,有助于欣赏电影并更好地理解电影的意义。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生活中的文字交流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因此,学习使用多模态话语分析对提高读者的阅读能力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AnIntroductiontoFunctionalGrammar(SecondEdition)[M].London:Arorld,1994.

[2]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系统功能语法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3]KressG,VanLeeuwenT.ReadingImages:TheGrammarofVisualDesign[M].London:Routledge,2006.

[4]李战子.多模态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外语研究,2003,(5):1-8.

[5]韦琴红.论多模态话语的整体意义构建---基于一个多模态媒体语篇的话

语分析[J].天津外国语学院报,2008(6):16-21.

[6]马立杰.《为奴十二年》电影海报的多模态话语分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8):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