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呼吸衰竭患者凝血指标血气分析相关性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12-22
/ 2

慢性呼吸衰竭患者凝血指标血气分析相关性研究

关威1王爱华2于金凤2崔楠2

(1黑龙江省胸部肿瘤结核病医院呼吸内科黑龙江南岔153100)

(2哈尔滨市胸科医院心内科黑龙江哈尔滨150056)

【中图分类号】R56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09)21-0141-03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呼吸衰竭患者凝血指标与血气分析的相关性。方法分别测定20例慢性呼吸衰竭患者治疗前后血气分析、凝血指标及20例对照组的凝血指标。结果慢性呼吸衰竭患者血浆D-二聚体、血浆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凝血酶原时间、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水平在明显升高,治疗后明显下降P<0.01。血浆D-二聚体、血浆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与血氧分压呈负相关,与血二氧化碳分压呈正相关。结论慢性呼吸衰竭患者存在高凝状态,并容易导致肺小动脉血栓形成导致肺栓塞。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与高凝状态的形成密切相关。临床治疗中适当的抗凝治疗可能对控制慢性呼吸衰竭患者病情有益。

【关键词】慢性呼吸衰竭凝血指标血气分析

慢性呼吸衰竭多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急性发作期的表现,由于血管阻力增加,长期缺氧、二氧化碳潴留,造成低氧血症,酸碱平衡失调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伴随多种凝血因子的异常。本研究通过检测慢性呼吸衰竭患者血浆凝血指标、血气分析及其相关性,以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对照组为健康体检者20例,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5l~78岁,平均年龄67岁。慢性呼吸衰竭组20例,均为本院呼吸内科住院患者,男性14例,女性6例,年龄59~80岁,平均年龄为68岁,病因均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且符合慢性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PaO2<60mmHg,PaCO2>50mmHg),经治疗后20例患者中16例患者病情缓解,2例患者死亡。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试剂盒购于上海太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血气分析仪为澳大利亚BSB公司生产COMPACT3型。血凝仪为美国贝克曼一库尔特公司生产ACL200型。

1.2方法

对照组为清晨空腹抽血,慢性呼吸衰竭组为人院次日清晨空腹及治疗缓解后清晨抽血,血气分析为住院当时及缓解期抽血。检测方法:血气分析,D-二聚体、凝血象分析均有我院检验科测定。

1.3统计学处理

资料均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统计分析采用SPSS14.0软件进行,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血气分析与凝血指标的关系用直线相关分析。

2结果

各组血凝指标见表1,血气分析指标见表2慢性呼吸衰竭组(呼衰期)血气分析指标如下:pH值为(7.2±0.08),PaO2为(50.26±8.84)mmHg,PaCO2为(666.96±14.20)mmHg。慢性呼吸衰竭组(缓解期)血气分析指标如下:pH值为(7.38±0.04),PaO2为(80.42±5.98)mmHg,PaCO2为(46.50±6.20)mmHg。

慢性呼吸衰竭组呼衰期动脉血氧分压与血浆D、二聚体、FIB浓度呈显著负相关(P<0.01),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与血浆D.二聚体、FIB、浓度呈显著负相关(P<0.01)。

3讨论

慢性呼吸衰竭多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急性发作期的表现,由于血管阻力增加,长期缺氧、二氧化碳潴留,造成低氧血症,酸碱平衡失调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伴随多种凝血因子的异常,易导致各种血栓栓塞性疾病。现在认为与血栓形成有关的疾病,在血栓形成之前存在血栓前状态,也称为血栓前期。一般而言,血栓前状态是指血栓形成前、后,血液有形成分和(或)无形成分发生易于形成血栓的病理生理的变化,可表现为:(1)血管壁的受损,血管内皮细胞被启动;(2)血小板含量增高或功能亢进;(3)纤维蛋白原及相关凝血因子含量增多或功能亢进;(4)抗凝蛋白和纤溶因子的含量减少或功能减弱;(5)全血或血液粘滞度增高[1]。在这种病理状态下,血液可能有血栓形成,若能根据某些分了标记物的改变来早期诊断血栓前状态的存在,并采取相关且适当的措施,可望改善疾病的预后。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性降解产物,是一个特异性纤溶过程的标记物。D一二聚体定性或定量检测可以提示活动性纤溶的存在,其含量增高提示体内有血栓形成及溶解发生,有助于早期诊断血栓形成的疾病,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肺栓塞、深静脉栓塞、急性心肌梗塞等。纤维蛋白原是一种主要由肝脏合成的糖蛋白,纤维蛋白原升高不仅为血凝过程提供了较高水平的酶促反应底物,同时可使血液粘滞性增高,红细胞聚集性增强。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是血栓形成及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慢性呼吸衰竭患者存在着高凝状态,持续的肺部微小血栓的形成是导致及加重肺动脉高压的一个重要原因。本研究结果表明,慢性呼吸衰竭组呼衰期血浆D一二聚体、血浆纤维蛋白原、PT、APT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体内可能有血栓形成,这与相关报道是一致的[1-5]。另外研究显示慢性呼吸衰竭组呼衰期动脉血氧分压与D一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呈显著负相关。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与其呈正相关,这表明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与患者血浆D一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增高有着密切关系。文献[1,6]报道COPD患者静滴肝素治疗后,患者血浆D一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等凝血指标均明显下降,同时伴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降低及血分压增高,这表明凝血系统变化与血气改变密切相关。慢性呼吸衰竭患者呼衰期多项凝血指标出现异常的可能机制为:(1)慢性呼吸衰竭急性发作期的缺氧、二氧化碳潴留及感染,直接或间接经多种炎症介质的作用导致血管内皮、肺泡上皮受损使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分泌增加,纤溶酶生成增加;(2)缺氧导致血小板及白细胞启动或功能亢进;(3)缺氧、二氧化碳潴留使肝肾功能减弱,从而对血浆凝血因子的合成及清除减少;(4)慢性呼吸衰竭患者长期慢性缺氧、二氧化碳潴留使体内凝血因子含量增加或活化,而抗凝蛋白含量降低或结构异常;(5)慢性呼吸衰竭患者经较长时间凝血启动,造成凝血因子慢性消耗和纤维蛋白溶解亢进;(6)慢性呼吸衰竭患者长期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致使红细胞代偿性增多,使血液的黏滞度增加;(7)呼吸衰竭时由于酸中毒使红细胞内黏度升高,变形能力减低。以上多种因素导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液高凝状态有利于肺小动脉血栓形成,从而使病情加重。综上所述,慢性呼吸衰竭患者存在凝血指标的异常,可造成血液的高凝状态和肺小动脉血栓的形成,进而加重病情发展,缺氧、高碳酸血症与高凝状态的形成密切相关。所以我们认为在临床中监测上述指标能作为诊断慢性呼吸衰竭患者高凝状态的指标,对于指导临床的抗凝治疗及控制病情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谢敏,王曾礼.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血栓前状态[J].中华内科杂志,1998,37(9):616-618.

[2]MispolaereD,GlerntJC,AudebertM,eta1.Pulmonaryembolismandsibilanttypesof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decomponsations[J].RevMalRespir,2002,19(4):415-423.

[3]HartmannIJ,HagenPJ,MelissantCF,eta1.Efectof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ontheperformanceofd-dimertesting,ventilation/perfusionscinfigraphy,spiralcomputedtomographicangiography,andConventioalAntography[J].AmJRespirCritCareMed,2000,162(6):2232-2237.

[4]DanlM,TybjaergHA,VestboJ,eta1.Elevatedplasmafibrinogenassociatedwithreducedpulmonaryfunctionandincreasedriskof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J].AmJRespirCritCareMed,2001,164(6):1008-1011.

[5]袁暖容,梁旭,陈宁.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血小板和凝血功能变化及其意义[J].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2003,9(4):340-343.

[6]CordovaC,VioliF,AlessandriC,eta1.Improvementofbloodgaslevelsaftercalciumheparintreatmentinpatientswithchronicon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J].ThrombRes,1992,68(3):435-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