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在书信中互相走进彼此的心里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7-17
/ 2

让我们在书信中互相走进彼此的心里

朱叶菁郑忆

海宁市高级技工学校朱叶菁郑忆

【摘要】借鉴“双因素”理论,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学生的班级归属感和个人幸福感,将激励保健作为班级长线管理目标。通过双方通信,以成就、赞赏、工作本身的意义及挑战性、责任感、晋升、发展等给与对方良性反馈和互动,互通有无、增强了解。

【关键词】双因素、书信、成果评价

作为班主任老师,长期在一线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能够充分的深入的了解学生,将会使班级管理工作和伴随学生成长事半功倍。在实践过程中,本人发现利用传统的写信方式,能很好地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理解打开了新的局面。

互相通信的理论基础源自建立在心理学范畴的一种理论。其在专业上叫做:双因素理论(twofactortheory),双因素也被称作“激励一保健理论”。具体理论为把企业有关因子分为两种,即满意因子和不满意因子。满意因子是指可以使人得到满足和激励的因素。不满意因子是指容易产生意见和消极行为的因素。普遍认为这两种因素是影响员工绩效的主要因素。不满意因子的内容包括公司的政策与管理、监督、工资、同事关系和工作条件等。通过简单的行为无法激励员工,大幅提升工作效率,因此考虑到激励因素,这就与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有关。这些因素如果得到满足,可以使人产生很大的激励,若得不到满足,也不会像保健因素那样产生不满情绪。

借鉴“双因素”理论,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学生的班级归属感和个人幸福感,将激励保健作为班级长线管理目标。通过双方通信,以成就、赞赏、工作本身的意义及挑战性、责任感、晋升、发展等给与对方良性反馈和互动,互通有无、增强了解。

一、互通信件的缘由

在我刚从事教师工作的第一年,有一天突然收到一封信,一名女生向我表达了喜爱和敬意,并深深的对自己的内心和前途表示迷茫,请我为她指点迷津。在深感荣幸的同时,也感到压力巨大。如何能够不辜负学生的信任,又能出色完成“导师”这样的角色呢。就这样在信件来往中,我们互相探讨,沟通,我帮她打开了心结,她帮我找到了打开新的界,一个走向学生内心的世界的一把金钥匙。我们在彼此了解中共同成长,一起进步。于是我想,一定有更多的学生需要被了解自己的世界,希望被欣赏,被接纳,被包容,被改变。一定有更丰富的自己等待着再次成长。写信,就是一起成长很有趣很有用的方式。从此我开始有意无意的实施“亲爱的,我给你写了一封信”的活动,并长期坚持。彼时,本人还未接受到“双因素”理论的思想启发,但是具体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向已明显的有了这样的趋势和操作。

二、具体的操作方式

在实施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了一套有效的操作方法。关于时间,建议在新生报道两周后至三周,写第一封给老师的信。具体内容可以是关于对班级,对老师的期望,自己的定位,或疑惑,也欢迎对老师进行“评头论足”。这样拉近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也能够初步了解每个学生的基本需求。然后老师在期中考试前给每位同学回信,以欣赏喜爱鼓励为主,让学生感受到来自班级和老师的关怀与关注,温暖与和谐。然后在期末前再次请同学给老师写一封信,这封信内容不限,畅所欲言。主要目的是倾吐一些隐藏的暗生的情绪,这对班级团结建设有很大的帮助。然后老师将在寄成绩单时,以学生评价的形式予以回复,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思,有所获。后面的操作时间将灵活在一些节日里,如父亲节,母亲节,让学生给老师讲讲家里的故事。当老师和同学互相拥有一些“秘密”的时候,彼此的感情也会更加密切。老师在关爱管理学生时,才会更加用力适度,有的放矢。在学生即将实习前,照例再给老师写一份信,这时候,需要了解的是学生最社会的认知,对工作的认知,三观的确立和个人规划。老师在了解了这些细节后,会有效的给与学生踏入社会的建议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最后一封信则在毕业前,以回顾和展望为主,让学生带着自信踏上工作岗位,带着深情眷恋母校,带着感恩孝顺父母。堂堂正正,一展宏图。老师也会把最真挚的祝福和最中肯的建议送给每位学生,目送雏鹰起飞。

三、成果评价

连续三届,我和学生们积累了厚厚的信件,深深的情感,他们已经在自己的人生中奋勇前行,但是写信的习惯仍被许多同学保留,他们会把工作的遇到的问题向我诉说,寻求答案,会把人生的苦乐说给我听,与我分享,也会把珍贵的回忆一遍遍拿出来,笑谈当年。在学生的婚礼邀请函上、在学生的优秀员工致辞中、在学生新年的祝福里、在学生平日不间断的咨询问答间,我收到了另类和新颖的“那封信”,这是一种记忆、一种训练、一种延续、一种习惯。作为老师,我认为最好的教学成果并不仅仅是好成绩,高技能。更是三观归正,知行合一,服务社会,实现自我。通过信件的沟通,和学生们在一起,共同成长,是最美好的成果。

四、不足和改善

“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接受和消化“双因素理论”是一个过程,在不同的阶段也有不同的风景。回头看时,方知自己仍有诸多不足和缺憾,仍有很多的努力空间。因此积累“初识”、“倾诉”、“分享”、“情怀”、“感动”、“隐私”等各种主题的信件互动,须得把握分寸。进一步过于敏感、退一步则会沦为隔靴搔痒。这需要用心去参与、思考、感受。另外写信是个比较考验惰性的事情,在班级人数较少的情况下,班主任回信是种乐趣,人多就是重任了,所以还是要灵活处理,可以借助微信,QQ等网络通信手段,将碎片时间有效利用起来。另外一些成长特殊的孩子,有可能会拒绝这种沟通方式,还需要老师寻找更多的突破口。另外写信是手段,不是目的,不建议把写信当成作业或任务派给学生,这样会丧失乐趣。班主任老师可以因人而异,对内容,形式,篇幅都做灵活处理。这样沟通才具有真正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