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激活政治学习“三部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2-25
/ 1

浅谈激活政治学习“三部曲”

韦庆明

浅谈激活政治学习“三部曲”

□江苏省东海外国语学校韦庆明

【摘要】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我们都应努力寻找生活素材,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去探究、体验、感悟,让知识真正转化成学生内在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关键词】感悟兴趣创设

新课程改革已经多年,但旧课程教育思想的影响依然存在,再加上教学条件的限制,在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中,还有许多教师不能迈开从旧到新的坚实步伐,学生们在课堂上表现得还是无精打采、昏昏欲睡……。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知识成了悬在半空、虚无缥缈的东西,失去了其内在的生机和活力。

那么,如何使思想品德课教学充满活力,从根本上改变这种不利局面呢?走进生活,贴近生活,把生活带入课堂,是我们品德课教师应实施的教学尝试。

一、教学导入: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感悟

教学活动要坚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这也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教师在教学导入时,应创设特定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从而启迪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如《承诺是金》是,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银行的取款机发生了故障,你取100元钱,它吐出了1000元钱,你要不要?”。在讲人的平等这一知识点时,事先将同学们对待街上流浪老人的情景拍摄下来,课前播放。就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参与热情,接下来的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思想品德新教材的编写,体现了:“三贴近”的原则,教材本身选用了大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材料,以文字、漫画、探究等形式呈现,教师要充分、合理利用好这些素材,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切不可照本宣科,喂鸭子式的“满堂灌”,把课堂变成一潭死水。

二、教学过程:结合生活,巧设疑问,层层深入

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鼓励、启发学生质疑,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手段,问题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但脱离生活的任何问题都不会引起学生的共鸣,只有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才能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激活学生思维,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天下父母心》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体验活动———“我来做妈妈”。首先让学生把六斤重的书包挂在胸前,模拟十月怀胎的妈妈,学生按照小主持人的口令来行动:蹲下洗衣服;弯腰从冰箱里拿菜;蹲下或坐下穿鞋、系鞋带……之后,主持人采访:“做妈妈的感觉如何?”学生回答:“很辛苦、很累、很有奉献精神。”接着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做几分钟的妈妈就觉得很累,那么我们的妈妈十月怀胎的滋味又如何?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体谅过妈妈吗?”一部分学生不好意思地低下头。接下来,我又设计了几个问题:说一说妈妈或爸爸的一天,谈一谈父母对我们的爱等等。这样使学生在大量事实中更深刻的体会父母的辛苦,并且用实际行动关心父母。课后我又设计了几个实践活动:“爸爸、妈妈的生日我知道”,“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为父母洗一次脚”,使学生在实际行动中体验孝敬父母的快乐。活动后,请同学们写下感恩的体会文章。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感悟父母的辛苦和对自己的关爱,从内心真正理解父母的苦口婆心。可见,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具体学情,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就能营造一种富有情境的氛围,让教学活动烙上生活的印记,使“课堂生活化”、“生活课堂化”,真正地体现中学思想品德课的新理念。

可见,在教学设计中,多涉及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他们身边的问题,会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唤起他们学习欲望,从而深化知识、感悟人生。在不知不觉中达成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思想品德课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以知识为载点,回归社会,感悟人生。

近年来,中考思想品德课试题都有大量生活情境的材料题,如2007年的学生上网、民生问题、旅游见闻;2008年的奥运、抗震救灾;2010年的世博会、建国60周年、神七飞天。我想以后的中考试题中还会更多地为我们设置和展示生活情景,这就给了我们一个非常明显的信号,即在平时的教学中必须坚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原则,这不仅是贯彻新课程改革理念的需要,也是我们教育的终极目的。

当然,我们必须认识到,各地各校教育对象存在差异。因此,我们在选取生活素材、创设生活情境、设计生活问题时要尊重这种差异,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材施教。农村学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在选用教学素材时要尽量选择贴近农村学生生活实际的材料。如讲环境问题,结合山林植被保护、农药残留;讲劳动者权益,选用农民工相关材料;讲人民当家作主,结合村委会选举和村民代表有关内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实际,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参与,让课堂真正活起来。

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总之,教育的目标是教育学生学会求真、求善、求美。紧密联系生活,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让课堂活起来,才能“润物无声”地完成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