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大学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对策性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5-15
/ 2

青海大学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对策性研究

陈秀明

陈秀明CHENXiu-ming;王宁峰WANGNing-feng;周印利ZHOUYin-li

(青海大学,西宁810016)

(QinghaiUniversity,Xining810016,China)

摘要:本文就青海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并进行相应的对策研究。

Abstract:Thispapersummarizestheproblemsintheimplementationprocessof"excellenceengineereducatingandtrainingprogram"inQinghaiUniversityandputsforwardcorrespondingcountermeasures.

关键词: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对策

Keywords:excellentprogram;personneltrainingmode;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4-0227-02

引言

自2010年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以来,先后第一批(61所)、第二批(133所)高校参与该项工作。青海大学作为一所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的地方综合性大学,于2011年成为全国第二批实施卓越计划的高校之一,先后有“水利水电工程”、“冶金工程”和“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开展了“卓越计划”试点工作。目前计划已经实施了近两年,首批试点专业班级也即将进入具有“卓越计划”特色的核心教学环节。然而,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具体实施和“卓越计划”所倡导的:“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科技人才”理念之间存在很大差距,理念只停留于追求状态而无法实现,一些教学行为有回归传统的倾向。本文拟就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阻力进行一些初步研究,为我校卓越计划的实施提供可借鉴、具有操作性的建议。

1青海大学实施“卓越计划”过程中的具体问题

1.1理想目标与现实实践的差距“卓越计划”在实施初就指出了它的目标: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科技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然而,由于各参与高校的层次、类型、发展背景不同,在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阻力也不同。青海大学肩负着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优秀人才的使命,虽然在选择试点专业时充分考虑了地方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因素,但是在具体实施时仍然争取不到理想的各种资源,如具有工程背景的师资、企业的支持与参与度等。

1.2师资队伍建设陷入困境“卓越计划”要取得成功,关键在于建设一支能够胜任“培养造就出一大批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这一使命的工科教师队伍。然而,目前学校工科教师队伍现状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要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重视工程理论掌握,缺乏工程实践经历;重视科研,轻视教学,尤其是本科教育;重视学术论文发表,轻视工程能力提高[1]。以青海大学试点专业冶金工程为例,目前该专业共有教师11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2人,讲师2人,助教4人;具有硕士学位的9人,博士2名。在这支教师队伍中,具有工程背景的教师只有3人,可见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

1.3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实践是工程的灵魂和根本,产学研结合是工程教育的重要特征和本质要求[2]。青海大学要想顺利实施“卓越计划”必须有企业实质性的主动参与。然而,目前校企结合培养人才的方式及深度都处于探索阶段,实施的现状是高校不断呼吁企业的加盟,而大部分企业却关注于自身的事业领域,虽有一些企业与学校签订了相关协议,但目前只是表层的接触,不能深度融合,完全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去。这是由于,企业参加工程人才的培养是一项新举措,这里存在有些企业人员对实施这项工作的认识问题,同时也有企业的物质条件问题。可以看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已经逐步转变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由于在安全生产,学生人身安全、保密,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方面都存在较大顾虑,企业往往把接纳学生实习视为一种负担,这就进一步加重了学生实习的困难。

1.4经费问题由于“卓越计划”更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因此在长期实习、工程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的高要求,生均教育成本大大提高,迫切需要教育部和学校加大经费投入。但是,目前各相关单位并没有给获批的专业提供足够的经费保障,导致计划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瓶颈。

1.5政策保障问题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是“卓越计划”参与高校能否培养出合格的卓越工程师的标志,是“卓越计划”的主要目标能否实现的根本。[3]要想培养出合格的卓越工程师,首先要有科学、合理的政策、制度支持。然而,目前在学校“卓越计划”实施的过程中,政策的导向还未跟上,相应制度还未出台或完善。

2青海大学实施“卓越计划”的对策性研究

2.1建立健全“教师——工程师”师资培养制度建立“教师——工程师”有机结合的“工程型”教师培育新机制,出台双师型师资培养的相关制度,明确实施“卓越计划”师资队伍建设计划,推行“企业导师制”。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中,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参加工程项目及产学研合作项目、赴企业挂职锻炼和学习进修,增加在企业的工程经历。

2.2完善职称评聘制度为了鼓励企业工程师和学校教师参与“卓越计划”的积极性,学校应该尽快调整现行岗位聘任、考核、晋升评价等办法,把工程和项目设计开发等成果都纳入考核范围。完善应用型人才引进与培养政策,加强对工程类或开发类高端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培养与扶持,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横向开发项目等成果在职务晋升和绩效考核中的认定办法,将教师到企事业实践经历认同为相应教学工作,鼓励教师参与行业专业资格的申报与认定,推进职称制度改革。制定企业兼职教师的薪酬政策,聘任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专家和工程师担任兼职教师或联合执导教师,可采用不同聘期的聘任方式,最好和学制相同,以保证培养的延续性。

2.3经费保障制度由于“卓越计划”更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因此在长期实习、工程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的高要求,生均教育成本大大提高,迫切需要教育部和学校加大经费投入,应该将财政教育拨款与参加“卓越计划”的学生人数挂钩,并且该项拨款应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以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学校、院、系(部)要多方、多渠道筹措经费,加大对试点专业的经费投入,在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培训、校企联合培养、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投入相关经费,最好能够设置专项经费支持。

2.4教学管理保障制度教学管理部门需加大对“卓越计划”试点专业教学管理的制度和过程管理的保障,尽快建立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尤其要加强对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作为联合培养的企业而言,也应该主动参与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学校应该通过成立校企双方组成的领导小组、工作小组、专家委员会、试点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机构,构建校企共同负责、共同管理的教学管理机制。学籍管理部门,要注重企业学习阶段的学籍管理,聘请企业兼职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共同建立学生的企业学习档案。同时,建立学生的淘汰和退出机制,以保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质量。

2.5激励制度学校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台面向教师、学生、企业三方的激励制度。以政策引导教师全身心投入“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用奖学金、免试推荐研究生等政策鼓励学生参与到“卓越工程师”的队伍中;以培养的高水平学生吸引企业主动参与“卓越计划”的培养过程中。

3结语

“卓越计划”的实施,代表了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青海大学提高工科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学校跨跃发展,实现建设“高水平、有特色”高原名校是一个重大机遇。“卓越计划”的实施需要在制度、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上因地制宜,不断创新制定适应工业生产发展,人才培养规律的模式方法。同时学校应该加强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借助各级各类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提高高等工程教育研究能力,积极探索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新模式,创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机制,以此不断推动“卓越计划”的深入开展,达到提高学校高等工程教育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林健.胜任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工科教师队伍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1).

[2]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2).

[3]林健.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质量保障(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