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实验管理模式的创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0-20
/ 2

高等学校实验管理模式的创新

何淑娟

何淑娟黑龙江省教学设备管理中心150000

摘要针对高等学校实验管理模式的创新问题,文中介绍了高等学院校实验室的功能与定位,探讨了高等学校实验室的建设,提出了高等学院校实验室要实现三个结合,主要是高等学院校实验室与学科建设相结合、高等学院校实验室与教学及科研相结合和高等学院校实验室与学校特色相结合。

关键词高等学校实验室建设实验室管理

0.引言

中国高等教育目前面临的历史任务,就是要以强烈的创新精神推动大学建设的各个方面和主要环节,把增强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作为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工作主线,积极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服务[1]。高等学校实验室是大学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教学实践、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特别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通过“211工程”、“985工程”等高等教育重点建设项目的相继实施,高等学院校实验室的硬件装备,承担教学、科研任务的能力已取得了长足进步。但高等学校实验室自身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相对滞后,尚不适应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需要,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高等学院校实验室建设的理论研究,深化高等学院校实验室改革和管理体制机制创新。近年来,结合高水平大学建设,结合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深入讨论了各个层次、各种类型高等学校实验室的功能与定位,对高等学院校实验室进行了全面梳理论证,构建了以任务为导向的教学、科研与公共服务平台,强调了与学科建设、教学及科研、学校特色的三结合,强化了管理体制创新、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和高等学院校实验室运行保障条件建设。

1.高等学院校实验室的功能与定位

在社会发展中,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高等教育的首要社会职能和根本的社会价值体现就在于培养人才,培养国家建设需要的、有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具有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合格人才。高等学院校实验室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高等学院校实验室的建设和规划首先要着眼于社会需求,服务于培养人才,并围绕根本任务不断进行实践、改革和创新。“高等学院校实验室是现代大学的心脏”。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自于实践,素质教育更需要在实践中养成;各种实验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尤为重要;实践对于大学生成长至为关键。目的就在于通过改革人才的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把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等学院校实验室(实验环境)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强化并突出高等学校实验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为人才培养提供更为扎实、更为广阔的实验教学平台和实践技能训练环境,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创新潜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高等学院校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要紧密结合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学校专业结构的调整,整合优势资源,支撑学校的优势专业、潜力专业,打造学校的“名牌”专业,通过高等教育重点建设项目的相继实施,高等学院校实验室的硬件条件、实验环境和研究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已在许多研究方向具备了冲击国内一流,甚至国际一流的实力。通过整合高校的重点实验室,整合优势学科,整合优势资源等,以搭建高水平、开放式、综合性、国际型的科技创新平台,使高等学院校实验室真正成为知识创新、工程创新、文化创新和国际交流的主战场。

2.高等学校实验室的建设

现代高等学院校实验室的建设框架要紧密围绕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这3条主线,依据承担的主要任务可以分为3类平台:科技创新平台、教学实验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围绕高等学院校实验室的根本任务,对实验室的架构进行了重新设计,通过科学构建实验室的建设框架,实现分层次、分类别管理,构建现代高等学院校实验室管理体系和架构。

科技创新类是指以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为主要任务的高等学院校实验室。这一大类的顶层是国家实验室和国家工程中心;中层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第三层是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省部级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的数量和水平代表着一所高校的学科建设水平和科学研究水平,是学校最有显示度的部分。通过选聘学科领军人才,培养优秀拔尖人才和团队,以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为契机,加快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步伐。

教学实验类是指承担教学实验任务的高等学院校实验室。这一大类最高层的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层是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第三层是校内其他教学实验室。这类实验室的建设框架基本反映着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代表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路,体现着教书育人的水平。通过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和申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高等学校的教学实验室得到了极大的充实。经过实验室认证工作之后,高等学校原则上在每个学校都成立一个校级教学实验中心,统筹学校内的教学实验任务、教学实验人员、教学实验设备和教学实验用房,在保证完成实验任务的同时,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3.高等学院校实验要实现三个结合

3.1高等学院校实验与学科建设相结合

学科建设是一流大学建设的一项根本任务。建设一流大学需要一流学科群的支撑,一流的学科群则需要一流的高等学院校实验室作为支撑,所以实验室建设要面向学科建设,服务于学科建设,紧跟学科发展的动态。学科的研究资源植根于高等学校实验室,学科的原创性研究成果起源于实验室,学科的研究条件体现于实验室,实验室也是最能代表学科水平和特色的窗口。

3.2高等学院校实验与教学及科研相结合

教学及科研是高校实验室工作两个永恒的主题。教学实验室的建设要兼顾科学研究和学科发展的需要;科研实验室的建设要兼顾人才培养和实验教学的需要。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要向多功能、综合性、跨专业、跨学科的方向努力,要有利于科研成果向教学实验的转化,要有利于实验设备、实验人员和实验用房的优化配置与共享。

3.3高等学院校实验与学校特色相结合

高等学校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要充分考虑这一特征,不必求大、求全,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重点建设一批创一流的实验室,冲击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以提升本校实验室的整体建设水平。对实验室的建设要尝试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和“边际效应”分析,依据分析结果调整投资方向和建设目标,把建设经费投入到投资效益最大化的实验室。

4.结语

高等学校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改革与创新是一项任务艰巨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管理头绪繁杂,需要校内多部门的协调与配合。只有正确领悟高等学校实验室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引领文化等方面的作用和地位,才会加大高等学校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的力度,才会加大高等学校实验室投资建设的力度,才能把高等学校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水平推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宋晓平,贾申利,杨帅.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模式的创新.实验室研究与探索[J].2009年第3期

【2】严万山.浅谈大学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J].改革与开放.201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