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妊娠合并心脏病的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论妊娠合并心脏病的护理

陈玲

广西省梧州市工人医院

摘要:目的:妊娠合并心脏病,是产科领域内重要问题之一。妊娠和分娩常可加重心脏的负担,促使业已受累的心脏功能进一步减退,导致心力衰竭等严重后果。针对不同心功能分级采取不同的合理的护理措施,运用心理护理,科学饮食指导,加强监护措施,产程监护、用药护理、预防和纠正心力衰竭,明显降低了孕产妇和围产儿的死亡率,并使心脏病孕妇顺利度过孕产期。

关键词:妊娠;心脏病;护理

妊娠合并心脏病可危及母婴安全,一是流产、早产、胎儿窘迫、小于胎龄儿及围产儿死亡率增高。二是妊娠、分娩及产褥期可使心脏病患者的心脏负担加重而诱发心力衰竭,为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妊娠合并心脏病孕产妇死因排位中高居第二位,为非直接死亡的第一位。为了降低孕产妇和围产儿的死亡率,必须加强护理和监测,以使患者安全度过妊娠期、分娩期、和产褥期。我院近2年来共收治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24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2013—2015年我科共收治24例心脏病孕妇,年龄最大41岁,最小19岁,风湿性心脏病6例,先天性心脏病8例,妊高症心脏病10例,剖宫产14例,阴道分娩10例,其中心力衰竭发生在妊娠中期1例,妊娠晚期2例,孕产妇0死亡,围产儿死亡0例。

2心脏代偿功能分级

按心脏所能负担的劳动程度,心功能分为四级。Ⅰ级:孕妇对一般体力活动不受限制。Ⅱ级:一般体力活动略受限制,休息时舒适如常,但在日常体力活动或操作时即感疲劳、心跳和气急。Ⅲ级:一般体力活动显著受限制,休息时虽无不适,但活动量少于一般日常体力活动时,即感疲劳、心跳、气急或有轻度心力衰竭的现象,或既往曾有心力衰竭史者。Ⅳ级:孕妇作任何轻微活动时即感不适,休息时仍有心悸、气急等明显心力衰竭现象。心功能Ⅰ~Ⅱ级的孕妇,在妊娠、分娩中很少发生心衰。心功能Ⅲ级的患者心衰发生率明显增加,Ⅳ级者几乎全部发生心衰。

3护理体会

3.1妊娠期护理孕妇妊娠期的生理变化,妊娠后血容量逐渐增加,至32~34周达高峰,比未妊娠时增加30~45%.心脏每分钟搏出量增加20~30%,心率增快10次/分左右。特别在妊娠晚期,子宫增大,膈肌上升,心脏向左向上移位,大血管扭曲等改变也机械性地增加了心脏负担。可导致孕妇出现心悸、气短、脉搏加速、心缩期杂音等体征,增加了诊断的难度。因此孕妇初诊时,需详细询问病史,通过全面的体检,及时发现心脏病体征,对心功二级以下患者应加强产前检查,至少每2周1次。患者应有足够的休息,避免较重的体力劳动,低盐饮食,注意预防呼吸道感染,有贫血者应积极治疗,于预产期前2周入院待产,有心衰者应立即入院治疗。入院时需详细询问病史,通过全面的体检,及时发现心脏病体征,将患者安置在安静、空气新鲜、有氧供给的小房间,限制探视,避免情绪过度激动。嘱患者卧床休息,取左侧卧位或半卧位,减少活动量,定期吸氧,做好入院宣教。

3.2生活指导保证充足睡眠,减轻心脏的前后负荷,增加心肌收缩力。避免过劳和情绪激动,休息时保持左侧卧位和头肩高位,防止子宫右旋,减轻对心脏的负担;限制体力劳动,适当减少活动量。心功能Ⅲ级以上者要以卧床为主。指导孕妇摄入高蛋白、高维生素、低盐、低脂饮食,且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如铁、锌、钙等,少量多餐,多食水果和蔬菜,保持大便通畅。教会病人自测脉搏及胎动,如活动后脉搏>100次/分或胎动过多或过少,均应及时报告医生,及时处理,根据病情记录24小时出入量,严密监护孕妇的心肺情况、体重、血压和胎心音的变化,做好各项记录,预防各种感染,防止并发症。

3.3心理护理合并心脏病孕妇的心理问题,主要是紧张、担忧和焦虑心理负担较重,既渴望分娩成功,又担心分娩造成心脏病病情加重,再加上住院期间由于呼吸困难、监测仪器、噪音刺激、紧张的抢救场面及家属的担心,患者易出现紧张、恐惧心理。护士要运用沟通技巧,向患者介绍治疗成功的病例等给予精神安慰,同时耐心解答患者和家属的各种疑问,以消除不良心理因素,减轻心理负担,促进他们对疾病的理解,减少焦虑心理。同时为其提供有关分娩准备的指导,增强自信心,主动接受保健指导,使其主动配合治疗。

3.4加强监护措施定期产前检查,评估心脏功能,尤其注意识别早期心力衰竭症状,以便及时处理。诱发心力衰竭发生的因素有心房颤动、上呼吸道感染、妊娠高血压综合征、重度贫血、产后发热或过度劳累等。心脏病孕妇如有气急、紫绀、端坐呼吸、咳嗽或痰中带血、肺底部持续性罗音、颈静脉过度充盈、肝脏肿大及压痛等症状和体征时,均为心力衰竭的表现。轻微活动后即有胸闷、气急及心悸、休息时心率每分钟超过110次、呼吸每分钟超过20次,半夜常有胸闷而需起床到窗口呼吸新鲜空气等现象应予警惕,并考虑是否有早期心力衰竭。

3.5用药护理应用洋地黄时,避免各种诱发中毒因素,如各种感染、缺氧、低血钾等的发生,同时观察有无消化道或精神神经症状;静脉注射时需稀释、慢推;口服用药前需测1min脉搏;24h用量不超过1.2mg,防止洋地黄中毒。应用扩血管药物时,观察心率与血压,血压不能低于12.0~13.3/8.00~9.33kPa,心率加速不得超过20次/min以上。应用利尿药,特别是噻嗪类利尿剂不仅要及时补钾,而且要加强母胎监测和护理,避免长期和大量应用。因此类药可引起胎儿心律失常,延缓胎儿生长发育等不良反应。应用利多卡因时,滴速要保持在1~2mg/(kg•h),观察心律是否规整和心率有无减慢,以防传导受到阻滞而发生意外。输液时输液速度应严格有医护人员控制,嘱咐病人及家属不得随意调整。

3.6产程监护患者进入第一产程时,严密观察产程进展,适当用镇静、止疼剂,密切监测病人的脉搏、呼吸、心率、血压、胎心及宫缩情况,面罩吸氧,指导产妇宫缩时不宜用力,宫口开全后嘱产妇正确使用腹压缩短第二产程,减少体力消耗。如产程进展缓慢,可适当使用宫缩剂,用药时要有专人陪伴及护理,严密观察患者的心脏功能、子宫收缩、宫口开大及先露下降情况,如患者出现心悸、胸闷、气短、胎心>160次/分,应适时在硬外阻滞麻醉下行剖宫产术,胎儿娩出后,立即在产妇腹部加压沙袋,持续放置24h,以防腹压骤降诱发心力衰竭。合理限制第二产程时间。正确处理第三产程是控制产后出血的关键,产后出血可减少静脉回流,降低右心房的压力,但失血过多造成的低血压和缺血会影响心脏功能。为防止产后出血,必须严密观察子宫收缩和阴道流血情况,必要时使用促进子宫收缩的药物加强子宫收缩,减少出血。如产后2h内出血量大于200ml,应积极查找原因,给予急救处理,遵医嘱输血、输液,严格控制滴速,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率、呼吸、脉搏、血压、宫底高度、膀胱充盈情况,嘱患者及时排空膀胱,产后24h应绝对卧床休息,一切日常生活有护理人员协助进行,避免一切引起情绪波动的刺激,清淡饮食,防止便秘,72h内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继续使用抗感染药物,预防细菌性心内膜炎及产后感染。

3.7急性心力衰竭的护理患者一旦发生心力衰竭,立即取端坐位,双腿下垂,保持呼吸道通畅,高流量加压吸氧,为增加气体交换面积,一般可用50%的乙醇置于氧气的过滤瓶中,随氧气吸入,遵医嘱给予速尿20—40mg静脉注射,吗啡5—10mg缓慢静脉注射,使患者安静,减少躁动,密切观察血压、脉搏、呼吸,留置尿管,记录24小时出入量,预防并发症发生。

4讨论

妊娠合并心脏病是围产期严重的妊娠并发症,注重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的早期监测、治疗和护理,并根据各类心脏病特点和产科的特殊性,针对性地加强了心理护理、观察护理和操作护理,为医生提供了有效及时的诊断和治疗依据,积极配合治疗,运用护理手段,采取有效措施减轻心脏负担,正确识别早期心力衰竭症状,及时对症处理,全面降低了孕产妇和围生儿的死亡率,并使心脏病孕妇顺利度过孕产期。

参考文献:

[11徐力堃,何柳瑜,曾静,等.河北医学杂志,2006,6(9):6.

[2]车庆梅,李艳霞,常红艳,等.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6,10(9):10.

[31卞亮凤,蒋余干.临产妇加强心理护理的效果观察.医学动物防制,2005,21(12):922—923.

[41王蔚,于德信.产后出血116例分析[J].中国厂矿医学,2005,18(2):139—140.

[51王玉蓉.妇产科护理[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3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