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视域下的河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1-21
/ 4

科技视域下的河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

陈国华

陈国华CHENGuo-hua(郑州师范学院文学院,郑州450044)(FacultyofArt,ZhengzhouNormalUniversity,Zhengzhou450044,China)

摘要院文章以河南戏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为切入点,对电视传媒技术和互联网多传媒技术对河南戏曲创意产业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对《梨园春》栏目和河南戏曲动画的实证和个案研究,有针对性地对现代化的传媒技术对河南戏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影响进行一些探析,研究如何提高河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方法和途径,进而推动河南文化创意产业向深层次发展,为从科技的视角出发研究河南文化创意产业的运行规律提供一些思路。

Abstract:TakingthedevelopmentofHenanculturalandcreativeindustryasthebreakthroughpoint,thispaperanalyzestheimpactofTVmediatechnologyandtheInternetmultimediatechnologyonthedevelopmentofHenanopera'screativeindustry,andbasedontheempiricalandcasestudiesof"liyuanSpring"columnandHenanoperaanimation,analyzestheinfluenceofthemodernmediatechnologytothedevelopmentofHenantraditionaloperaculturalandcreativeindustry,researcheshowtoimprovethewaysandmeansofthedevelopmentofHenanculturalandcreativeindustry,andthenpromotesthedevelopmentofHenanculturalandcreativeindustryintothedeeplevel,providingsomeideasforresearchingtheoperationrulesofHenanculturalandcreativeindustryfromtheperspectiveofscienceandtechnology.关键词院科技视域;河南文化创意产业;河南戏曲Keywords:perspectiveofscienceandtechnology;Henanculturalandcreativeindustry;Henanopera中图分类号院G124文献标识码院A文章编号院1006-4311(2014)31-0327-03

0引言二十一世纪初,河南省委、省政府要求全省要以发展文化产业为重点,努力建设文化强省,发挥河南文化资源优势,并明确了发展目标、指导方针、政策措施、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等,为此,河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以河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行业代表舞台艺术来说,近年来,河南戏曲焕发出新的生机,取得了很大成绩。河南省在“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剧目评选中入选“十大精品剧目”有《程婴救孤》、《铡刀下的红梅》、《清风亭上》、《常香玉》、《香魂女》、《老子》、《风中少林》等;获得中国艺术节大奖和文华大奖的有河南豫剧《程婴救孤》、《常香玉》、《香魂女》、越调《老子》等。另外,一系列文化艺术展览、展示和展演活动促进了河南舞台艺术创作的繁荣,推动了河南群众文化活动的普及,产生了显著的综合效应。

文章拟以河南戏曲为例就如何促进河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面作些叙述与分析,以就教于方家。

1电视传媒技术对河南戏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影响电视通过虚实结合、音乐、画面的艺术配合等让观众感受到了欣赏戏曲在传统剧场无法做到的真切。电视实现了时空的最大限度的综合和视听的综合,把大众戏曲文化的审美特质发挥出来,制造出了传统戏曲难以实现的逼真的生活场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戏曲文化的审美境界。

电视是视听兼备的平民主义娱乐文化,电视媒介是娱乐文化的代言,是戏曲走向现代化的好伴侣。

河南电视台的《梨园春》栏目,将河南戏曲与现代电视传媒结合起来,我们以之为例,对此做一简要分析。

1.1戏曲与电视的结合———《梨园春》栏目河南戏曲在20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和中国其他地方戏一样,遭受了当代大众文化的冲击,与当时兴起的电视传媒结合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必然之举。

20世纪九十年代《梨园春》栏目在全国众多戏曲栏目中迅速掘起,2004年6月9日,国家广电局发出《广电局关于开办戏曲栏目保护弘扬地方传统戏剧的通知》,并对河南电视台创办的《梨园春》栏目给予了高度评价,为将《梨园春》栏目的经验加以推广,通知要求各省级市都要积极创办戏曲栏目。

在全国戏曲界《梨园春》形成了较大的带动效应、示范效应和名牌效应,吸引了很多河南省乃至全国的戏迷们。

《梨园春》的爱欢迎与现代电视传媒技术的快速发展,与电视走入大众家庭中有关,从某种程度来说,《梨园春》栏目的成功是电视传媒和戏曲艺术的有机结合。所以,《梨园春》除了定位准确外,与电视传媒的结合也是其很重要的原因之一,电视传媒技术在《梨园春》的成功之路上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电视传媒的审美特质不仅和传统戏曲的文化根源相契合,而且更在一定程度上和现代观众的审美方式和生活情趣相吻合,《梨园春》通过电视媒介,传播河南戏曲文化,体现了河南戏曲和现代社会的契合,成为了现代传媒与河南戏曲的有效载体,故《梨园春》戏曲栏目正是利用电视的多种现代技术手段和多元化美学特质,使之深受戏曲爱好者喜爱。

电视的主要传播方式是视听兼有的平民化、大众化、世俗化娱乐文化,而电视的平民化、世俗化的传播方式也和戏曲的大众审美特质相吻合。

当面对电视时,众多观众就把虚拟的电视当作现实的生活,把平时的生活当作电视的一部分了,在平时现实生活中不能够实现的东西在电视中得到满足。现场电视直播的时效性使观众具有了与节目同步进行的感受,使观众感觉真实,似身临其境。

《梨园春》利用电视现场直播增强了对观众的吸引力,热线电话打入直播现场又使观众能够同步参与节目,节目组能得到电视机前观众的及时反馈,增强了节目的互动性与参与性。甚至《梨园春》不仅在演播大厅直播,还把直播现场移到了首都北京,移到了广大边疆、乡村,移到了救灾第一线,移到了海峡台湾,移到了澳洲、南美等,既扩展了《梨园春》的影响力,也增添了《梨园春》的内容。在电视引发的审美语境中,《梨园春》观众中的戏曲爱好者对河南戏曲的欣赏,转变成个人的私人生活,出现了个体化的倾势。

1.2传统与创新的交织———《梨园春》节目电视这一现代传媒使传统戏曲焕发光彩,体现了现代与传统的整合。

《梨园春》节目从内容到形式力求不断创新。《梨园春》栏目所播出的节目在内容上它是多元的,在形式上它是新颖的,不是单纯地播出某一唱段或者曲目,时常把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因素引入电视中,每期创新类节目占了一大半,比如《梨园春》梨园猜猜彩、卡通形象展示等,它是多种元素的融合,在办栏思路上也是一种创新。

《梨园春》的戏曲综艺晚会的模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一整套系统,使戏曲不同的风貌形态和美学特征得以充分体现。如每年的“梨园春戏曲擂台总决赛”放在除夕之夜,已经成为拥有一亿多人口的河南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农村观众的集体晚会。甚至每周日晚上八点开播的《梨园春》,对于众多河南戏迷来说,已经成为一种固定的家庭聚会。

《梨园春》中一个很有特色的品牌节目是擂台赛。包括戏迷擂台赛、专业演员擂台赛、少儿擂台赛等。各种擂台赛扩大了擂手的参赛层面,戏迷擂台赛是群众参与类节目,对于每一个爱戏的普通人来说,戏迷擂台赛为他们设置了一个可以实现心中梦想的舞台,只要你唱得够味,不管你是农民、工人、国家干部、个体劳动者或者是知识分子,都可以上台大显身手。因此办得热热闹闹,大受赞誉,《梨园春》首届戏迷金奖擂主赵海梅说:“《梨园春》改变了我的人生。”专业演员擂台赛是为有潜力的青年戏曲演员提供一方竞技和展示自己技艺的舞台,如2006年起开展贯穿一年的专业赛事“擂响中国”就是为戏曲专业演员举办的擂台赛,全年分初赛、复赛和总决赛,全国各地方剧种的专业演员汇聚一堂,在《梨园春》这个的舞台上进行高水平的专业艺术较量,让戏迷大饱眼福,同时对专业戏曲市场和繁荣专业戏曲院团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少儿擂台赛也是《梨园春》栏目的一个重要特色。通过少儿擂台赛,让孩子们从小感受河南戏曲,热爱河南戏曲,理解中原传统戏曲艺术,增强民族情感。同时《梨园春》栏目发挥了特有的造星功能,推出了一批河南戏曲小童星,加强了栏目的影响力,使之成为品牌节目。

《梨园春》擂台赛对于坐在电视机前的观众来说,各种擂台赛给他们设置了一个审美期待,想看最终谁是胜者,就像看体育比赛一样具有吸力。在各种擂台赛中,现场观众通过打分、点戏等参与,电视机前的观众通过拨打168声讯电话、回答问题、点戏等有参与,充分发挥电视媒体的特长,这种带有比赛性质的各种擂台赛,让全员观众参与,加强了观众与参赛者的互动,增加了各种擂台赛的竞争性、可视性、趣味性。《梨园春》的擂台赛由专家、现场观众、场外观众打分,所体现的客观、公正性,吸引了更多的参与者,引起了观众的兴趣,他们的参与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让观众做主,单向传播变为交流互动,符合当代电视观众的心理,具有时尚性。”《梨园春》的舞台上有了众多普通人的参与,这样才有了电视戏曲栏目的生命力。

《梨园春》通过现代电视传播沟通的手段,激起了观众对节目的热情,远在新疆、海外等地的票友也都来参加打擂,它的成功让全国各地电视台的戏曲栏目聚首郑州开会研讨、借鉴《梨园春》的成功经验。电视传媒实现了从传统的示范表演形式引领戏曲文化到当今的平民参与互动引领戏曲文化的转变。

1.3品牌与市场推广的缔结———《梨园春》营销《梨园春》注重品牌营销,加强市场推广。电视栏目《梨园春》借舞台推销河南戏曲。从省内抗旱救灾到省外抗洪救灾再到新疆等地的慰问演出,从北京河南戏曲周到春节河南戏曲晚会再到梨园春现象全国戏曲专家研讨会等,都推进了《梨园春》的品牌意识。《梨园春》集结河南豫剧名家和各擂台赛的擂主们成立的梨园春艺术团在全国各地区巡回表演。《梨园春》有遍布全国的37个“戏迷俱乐部”,使河南豫剧走入寻常百姓的寻常生活中,走入戏迷的心里。

《梨园春》栏目赴宝岛台湾进行的现场直播开创了河南电视史上跨海直播。《梨园春》走进巴西、悉尼、委内瑞拉等海外巡演,将中原戏曲文化传播到了世界各地。“梨园春擂主”被聘为《梨园春》品牌的形象大使。《梨园春》栏目通过卡通形象的征集评选活动,卡通人物的推广又使《梨园春》在更大规模范围内得到认可,使《梨园春》收视区域更广、收视群体更大,培育了河南戏曲受众群体,增强了《梨园春》的商业竞争力,《梨园春》增添的时尚元素拓展了《梨园春》的商业吸引力,在全国范围提升了《梨园春》的品牌形象。

《梨园春》重视河南戏曲新品种的开发。如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中推出了“梨园春”版大型豫剧《红灯记》,以梨园春擂主们为主要演员,当李玉和唱《浑身是胆雄赴赴》时全场齐唱,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和戏曲界欢迎。又如纪念豫剧大师常香玉特别节目,纪念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安局长任长霞特别节目,八一建军节走进军营系列慰问活动,庆祝嵩山被世界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地质公园”称号专题晚会等。每一场特别节目的推出,都为《梨园春》赢得了较高的收视率,也使《梨园春》在全国的影响进一步扩大。

《梨园春》栏目舞台设计也追求传统美学与现代时尚的统一和谐。舞美设计有高低平台、阶梯、屏风、梁柱、纱幕、景片,搭配现代的舞台灯光的变幻,营造不同的戏曲氛围,体现了传统戏曲舞美设计的现代化,给观众以较强的艺术冲击力。音乐设计在保留河南地方戏曲音乐旋律的基础上,结合现代音乐,融进各地方戏曲音乐的旋律,听起来效果更丰富、更大气、更广阔。艺术节奏设计在戏曲喧闹的同时调整得较舒缓轻适,给观众情绪和心理上留下一些品味的余地。诸如此类对《梨园春》电视戏曲艺术新品种的研发,使《梨园春》成为河南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之路的试金石。

2互联网多媒体技术对河南戏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影响多媒体是计算机和视频技术的结合,通俗点说多媒体是电脑和电视的结合,之所以能够实现多媒体依靠的是数字技术,多媒体代表数字控制和数字媒体的汇合,电脑是数字控制系统,而数字媒体是当今音频和视频最先进的存储和传播形式。电视,我们只能单向被动地接受信息,不能双向地、主动地处理信息,没有所谓的交互性。而面对多媒体,我们不再是一个被动的观众,我们可以控制,可以让它按我们的需要去做,实现交互作用。

多媒体的应用领域已涉足到戏曲艺术行业。跟随数字科技发展,多元的数字3D数位平台的运用,可以将戏曲变成有声有画的互动形式。而设置的河南戏曲产业的数字平台,让原本属于传统的戏曲发展成为崭新的文化创意产业。这样新的多媒体戏曲创意产业的演出形式有别于传统,除了制作流程工业化外,且以影片或录像带发行的方式推广,同时更以文化创意产业的方式发展,推出CD、VCD、DVD、以河南戏曲演出为主的卫星电视节目、游戏软件、书籍等相关产品,朝向更多元的数字内容方向发展。

利用视觉、听觉及触觉的反馈来增强人们对戏曲吸收的数字3D戏曲动画,提升了观众兴趣、吸引了更多观众,开创了河南戏曲新的里程碑。戏曲动画作为一种新生艺术,产生于2005年,它是把戏曲艺术融入现代动画,用动画手段呈现传统戏曲艺术,是一种极具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独特魅力的新型戏曲艺术。戏曲动画是一种戏曲艺术与动画艺术相结合的新兴的动画表现形式,它融戏曲的文化性、动画的娱乐性、电影的虚拟性为一体,戏曲动画把戏曲艺术融入现代动画,用动画手段呈现传统经典戏曲作品,是一种极具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独特魅力的新型艺术。

河南戏曲动画大致分为以下几类:一是戏曲传统剧。大段的戏曲著名唱腔唱词,基本真实地再现传统戏曲的原汁原味,重视视听效果,舞台场景及画面设计简洁,这种多以FLASH形式表现的戏曲动画,是戏曲在多媒体传播中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如豫剧动画《花木兰》。

二是戏曲人物记。以时空叙事的手法表现戏曲人物经历,中间有该著名戏曲演员的演唱选段、熟悉唱腔以及做打动作等,重视人物造型和场景设计,有明显的演唱艺术风格。如豫剧动画《常香玉》。

三是戏曲故事片,用动画的形式表现故事的发展、人物的冲突,在人物对白和独白中加入唱腔,以表演故事为主,根据原来的传统舞台剧进行重新创作,结构类似戏曲电视剧。如FASLH动画《朝阳沟》。

四是儿童戏曲片。用动画的形式演绎河南传统戏曲文化,使少儿了解河南戏曲。如豫剧动画《大观园里梨园春》。

戏曲动画片一方面应努力保持戏曲的原汁原味;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戏曲元素,重新创作成现代时尚的戏曲动画片。

用豫剧动画的形式传播中原戏曲文化,是对河南戏曲的一种延展。这种现代化的传媒技术成为对传统戏曲艺术进行推广演绎的创新手段。传统的豫剧演出受到比较多时间、空间的限制,普及的广度有限,而以动画形式演绎的豫剧,则可以通过电视观赏或直接通过互联网在家下载收看。目前,以题材为豫剧的动画片主要是以FLASH为主,即交互式矢量图和Web动画的标准。直接运用豫剧选段和动画画面相搭配形式来表现的,有豫剧动画《朝阳沟》、《七品芝麻官》、《花木兰》等。如豫剧动画《七品芝麻官》用生动的动作和有趣的造型来表现戏曲故事的唱段。豫剧动画《花木兰》入选中国戏曲经典原创动画。FASLH动画《朝阳沟》中的亲家母对唱,动画人物形象造型特点突出,动画人物刻画细致,从服饰和发型就能区别开来两个老太太大头娃娃的扮相有娱乐元素,场景设计非常有中国河南农村的特色,一望无际的平原,绿色的麦苗,实用而简洁的室内陈设,水缸、长条凳、架子车等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家俱风格,色调以灰色为主,显得纯净。动画绘画比较精美,转场比较流畅,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写生画一般的光和影在多媒体配合下使得剧场如同电影一般充满了视觉冲击,充分地表达了戏曲的神韵和精髓。

总之,戏曲动画最大限度地扩展了传统戏曲艺术在21世纪数字时代的实践,其交互性、文化性和娱乐性的特点,创造着人与传统文化、人与戏曲艺术的新关系与新环境,也带来了新的创作方式和艺术语言。可以说,戏曲动画是动画设计的一种崭新的有发展前景的设计艺术形式。戏曲动画增加了动画的表现题材和形式,也为河南戏曲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使河南戏曲艺术和动画艺术在结合中得到发展。

当代河南戏曲艺术在与科技手段的碰撞中充满了生机,拓展了河南文化创意产业。

参考文献院[1]吕学武,范周.文化创意产业前沿[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2]周华斌.广播电视戏曲研究[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8.[3]孙立军.动画艺术辞典[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3.[4]刘炘.电视重构论:转型期中原电视的文化选择[M].郑州:中原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来源期刊

价值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