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实践与研究--娄底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发展初探戴志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9-19
/ 2

地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实践与研究--娄底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发展初探戴志鹏

戴志鹏

(娄底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娄底417000)

摘要:以娄底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分析多种形式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立和运行。学院以“院村合作”为平台,将技术培训与生产经营紧密结合;将“产、教、学、研、用”有机结合,实现技术研发推广、人才培养、企业提质增效“一石三鸟”;以“校园科普”为科技宣传平台,全面开展线上、线下科普教育活动,形成了校企互动、行业协调的校企合作办学体系,并建立了适应校企合作办学的运行机制,确保校企合作办学的长期稳定发展。笔者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有利于地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建设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校企合作;体制创新;运行体制

高职院校经过十二五时期的扩张式发展,十三五时期均已进入加强内涵建设阶段。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娄底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地方高职院校,以骨干校建设项目建设为契机,以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为突破口,针对行业、企业、政府部门等不同合作对象,通过“院村合作”等平台,在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方面进行了创新和改革,稳步提高了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为地方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并开创地方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一、校企合作体制的创新与实践

1、学校以“院村合作”为平台,将技术培训与生产经营紧密结合。我校农林工程学院利用现有的“农林创业中心”、“娄职景来园林发展中心”、“动物医院”、“畜牧生产性实训场”等5个创业实践平台等展开创业培训,以及示范村娄底市经济开发区中阳村“金手指葡萄庄园”,“白鹭农庄开心农场”等创业实体,现场进行田间技术培训。从2012年至今合计达到55场次,累计培训创业人员达到1500人以上;并在本院利用农民创业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乡村基层干部实用技术培训等培训班级上完成了果桑高产栽培、金银花栽培与加工利用、猕猴桃高产优质栽培、南方葡萄高产优质栽培、优质柑橘栽培等实用技术培训30场次,累计培训人数达到1050人以上。目前推广优良葡萄品种49个,果桑品种10个,无花果品种8个,还有红花玉兰等特色花木品种5个。这种高校技术培训与生产经营的紧密结合,实现了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培养了一大批农林创业致富带头人。

2、学校将“产、教、学、研、用”有机结合,实现技术研发推广、人才培养、企业提质增效“一石三鸟”。农林工程学院依托本院研发的特种果桑栽培与深加工利用技术,湖南黑猪、湘中黑牛、涟源黑山羊等生态种养殖技术为代表的研究成果,与湖南省昭博农林科技有限公司、湖南八里香农林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新化青峰农业有限公司、湖南猪卫士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等多家农林企业合作。土木工程学院以服务娄底新型城市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与湖南省建工集团、娄底工程建设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打造现代建设技术校企合作联盟,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及教学效益。现正与远大住工、定荣家等建筑企业开展合作,开展装配式建筑教学与实践的探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与娄底太和电子信息产业园、湖南科瑞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并与湖南电将军新能源有限公司合作,开展技术研发的校企合作。

3、学校以“校园科普”为科技宣传平台,全面开展线上、线下科普教育活动。农林实训基地建成于2008年,2014年被认定为湖南省科普教育基地,2015年被认定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年开放天数280天,年参观人次3.36万,专职科普人数4人,科普志愿者人数662人,兼职科普人数58人,年度科普经费28万元,科普场所面积109256平方米,科普画廊(宣传栏)50延米,展品(标本)总数760件,建有“校园科普”微信平台、电子科普画廊和科普电子宣传室,科普广播、影视资源6小时,开发创作科普宣传资料4种,年度科活动报道100余篇。基地充分利用自身的“校园科普”公众平台和学院宣传平台,并借助“中国特色植物网”、“湘中生猪网”,“娄底园林网”等科普网站,围绕“植物与人类生活”、“神奇农机”为等主题,全方位开展线上、线下科普教育活动,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2016年4月娄底职院农林实训基地被评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科普信息化工作优秀基地。

二、地方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存在的不足及问题

1、地方政府推进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与管理机制不健全。

国家和省级政府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缺失与滞后,以及运行机制不健全是造成校企合作不深入、不稳定的主要原因。目前,政府出面统筹协调校企合作、联合办学、制定人才规划的作用缺位,没有出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政策法规,致使未能真正建立起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体制和模式。政府在制定区域技能型人才发展规划等方面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不能及时、定期发布行业企业所需技能人才信息,所以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没有针对性,造成职业院校设置专业与人才培养是“瞎子摸象”。

2、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不足,思想认识不到位,积极性不高。

当前高职院校在与企业的合作中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组织者、策划者和主要的实施者,受益者主要是学校和学生,多数企业没能直接受益,这是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虽然国务院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但总体上对企业并无太大约束力。企业以盈利为主要经营目标,其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源自其经营目标。有相当部分的企业将参与职业教育视为直接或间接的利益损失,是否参与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于企业的投入和收益均不能产生影响,所以,企业在没有相应激励政策和法规约束的机制下,企业并不一定通过直接参与职业教育来获得人力资源。对于用人来说企业更是买方,缺乏合作教育的思想。部分企业还把培训教育学生视为额外负担,这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推行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难题。

3、校企合作的有效模式尚未形成。

现在还没有形成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不能使校企合作变成来自学校和企业自身内在发展的一种动力需要,急需创新校企合作的有效模式。校企合作由学校和教育部门推进成效甚微,多数是短期的、不规范的、靠感情和人脉关系来维系的低层次的合作,尚未形成统一协调的、自愿的整体行动。校企合作缺乏有效的合作模式和机制、缺乏校企双方沟通交流的平台,企业利益得不到保证、传统的职业院校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投入政策等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校企之间的合作,校企合作的有效机制模式没有形成。

三、地方政府促进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工作建议

1、提高战略意识推动校企合作。

我们恳请娄底市政府提高政府推动校企合作的战略意识,希望政府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规划职业院校和企业的发展,统筹校企合作,将校企合作任务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建立政府主导、职业院校和企业为主体、行业协会为中介的校企合作发展新机制。坚持教产合作、校企一体和工学结合的改革方向,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的能力。

2、出台政策措施建立校企合作机制。

政府在校企合作中可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以立法的形式制定有关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法规和条例,以政府名义出台《关于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实施意见》,建立政府主导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突出政府及相关部门在校企合作中的统筹推动作用,督促企业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建立由行业、企业主导的校企合作机制。要健全法律法规的刚性措施,保障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深度合作,保障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企业必须全员对职工进行培训,不具备条件的企业必须委托职业院校进行职工培训,并把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作为衡量和评价企业的一项重要指标;以企业为主导校企共建产业化公共实训基地,确定部分大中型骨干企业为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和师资培训基地,从政策上保证校企合作制度化。我们恳请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加强调研,吸收国内外的办学经验,听取企业和院校的意见,出台相关管理办法和激励措施,制订校企合作的有关政策和管理办法,促使企业主动积极参与,对积极、主动、有效进行校企合作的企业实行税收优惠、信贷优先等措施,对校企合作卓有成效的企业给以表彰和奖励。

3、政府统筹管理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建议由市政府领导牵头,由经信委、国资委、教育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税务局共同建立校企合作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成立市县两级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夯实职教集团工学结合平台,真正建立校企合作的对话工作平台,负责具体对校企合作办学进行规划、指导、协调和服务,及时解决校企合作办学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使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作不断向科学化、规范化、高效化方向发展。

作者简介:戴志鹏,(1973年—)湖南新化人。工作单位为湖南娄底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