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品德学科学生学业评价改革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1-21
/ 3

浅谈小学品德学科学生学业评价改革

聂坤丽

聂坤丽(重庆市江津区教育科学研究所重庆402260)

【摘要】学生学业评价是学校教育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多元化评价学生的一种手段,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更是在为焦点、重点和难点。目前学界也在关注并开展了一些尝试性、探索性的实践与研究,但还缺乏系统的、有效的、易操作的理论和实践支撑。目前重庆市在小学品德学科学生学业评价方面做了很多有意义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些有价值和借鉴作用的成果。本文将这些做法和个人的思考归纳为“四题”:问题、主题、难题、解题,以期大家共同探讨,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业评价内涵,提高学校教育评价的效能和价值。

【关键词】小学品德学科;学生学业评价;建构与实践

学业评价是指以课程标准、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一切行之有效的方法,系统地搜集信息,对教学所引起的学生在认知、情感态度、行为、能力上的变化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学业评价是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反馈、激励、调控教学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也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有关学生学业评价问题是改革过程中的焦点和难点。目前学界也在关注并开展了一些尝试性、探索性的实践与研究,但还缺乏系统的、有效的、易操作的理论和实践支撑,总体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是:评价观念和理念仍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相适应;对学生情感态度的评价比较薄弱;对一些能够较好地培养和体现学生主体性和社会性发展的评价信度和效度问题难以解决;学生潜能、教育教学效果和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很难区分等。为此,我基于教研工作的实际体验,并结合新课改背景下学生学业评价现状,用“四题”来思考小学品德学科学生学业评价问题。

1.问题——现实与需要

这是问题产生的源头。小学品德学科学生学业评价的研究为什么会成为大家关注问题?在于“一个现实”和“三种需要”。

“一个现实”:传统学业评价存在着三大问题:一是以单纯文考成绩来评定,忽视了对知识、技能运用能力的评价和对基本能力的评价,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二是以统一的评价标准衡量学生学习表现和结果,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三是以选拔为目的,面向的是少数精英,不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这些学业评价问题都是需要解决和优化的。

“三种需要”:一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根据新的《小学生综合素质等级评价标准》,要求对每一个学生按照“道德品质”、“公民素质”、“学习能力”、“合作与交流”“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六个维度逐一进行评价。体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关于“改进教育教学评价,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的要求;二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学业评价是任何课程学习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理念,倡导教育评价要突出评价的激励性,关注评价的过程性,提倡多元的教学评价,注意丰富评价渠道;三是品德课程发展的需要。小学品德学科作为一门综合课程,对学生的学业评价也应当是综合的,在评价目标上、内容上、视角上、主体上、尺度上都应是多元的。其根本目的在于反馈信息,变单纯的认知评价为立体的综合评价,变鉴定性评价为发展性评价,激励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促进品德课程的发展,提高品德学科的教学有效性。同时也为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不断提高教学能力。

2.主题——定义与内涵

这是问题的实质,也是问题的目标与内容的基准定位。什么是小学品德学科学生学业评价呢?它是指学生经过《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学习之后,运用评价工具,针对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知识水平、道德认知水平、道德行为表现、动手操作能力四方面进行的综合评价,通过评价反映学生的学习成就和进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由此可知,通过研究学业评价,目标是建构一个符合重庆地区实际,有利于推进学生品德学科学习的学生学业评价模式,提高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它存在三个目标层次:一是研究性目标,探索学生学业评价的内容与操作方式;研究和开发小学生学业评价的有效模式;填补非分数评价空白,实现立体式学业发展性评价的突破。二是育人性目标,激发学生兴趣,丰富学业评价内涵,提高评价效能和价值;正确描述学生的成长,关注学生认知、情感、态度、动作等领域发展水平;注重学生内在的学业能力走向,重视学生微观的学习进程,以开发学生的潜能、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造力,促进学生的发展;帮助教师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改善教师的指导和学生学习的手段,协助教师研究教学决策,提高教师的评价能力。三是工作性目标,促进参与研究与课堂实验的教师教育水平和科研能力普遍提高,培养一批德育科研骨干教师,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实现师生共同发展;丰富学生学业评价内容,促进品德学科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据此归纳出小学品德学科学生学业评价的四点核心内容:

2.1学习态度和能力评价。探求学生在品德学科课堂中学习中的评价维度、评价方法等。评价的内容主要指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认真倾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所表现出的观察思考能力、表达能力等。通过该项评价以达到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和“有效学习”。研制并拟定出一个可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观察和操作的评价量表。

2.2学科知识和技能评价。探究学科知识评价的内容、途径、方法、频率,以及评价策略等,形成小学品德课学科知识评价的“精品题库”,为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这一学科知识和能力目标的达成找到逻辑基点。以科学的题型和内容,检测学生的学科知识与学科能力的掌握与发展状况(含道德规范、史地常识、社会常识、政治常识等)。

2.3行为表现评价。探求品德学科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达成的行为目标内容。重点研究学生行为的评价维度、评价途径和方法。设计、制定一套合理的、适用于本学科的、便于实践操作的学生行为评价量表,探索有效的、适合小学生特点的行为评价模式和方法,促进学生认知向行为转化,最终促进学生形成各种良好的生活习惯、礼仪习惯、守纪习惯等。

2.4学生作品评价。学生作品是指在品德课学习中,伴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多样化,带来了学生作业形式的多样化。其中以自编小报、主题画册、故事集、手工作品、考察报告等方式来反馈学生在品德学科学习中成功和进步的作业形式。教师通过对各种作品的分析,了解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的发展状况以及搜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等。重点探究学生作品制作的序列化方案,探索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方式、方法,鼓励学生创作个性化作品,以达到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3.难题——探究与创新

学生学业评价问题,是目前最有争议的难题。如何探究出一个行之有效,适应新课改、新时代需要的学生良好评价体系,是学校教育教学的真正的难点,同时也给予学界更多更大的探究动力和创新空间。

3.1评价的难点。小学品德学科学生学业评价的建构和教研的难点体现在评价的维度、结果和方式三方面。

3.1.1评价维度的合理性。品德课学业评价维度的合理划分和确定是难点之一。

3.1.2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因人的评价观念各异、评价标准难定、评价因素复杂、评价过程富于变化,评价结果科学性是难点之二。

3.1.3评价方式的可操作性。评价方法的简略性、操作性、儿童化是难点之三。

3.2评价的创新点。难点往往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引发突破和创新。小学品德学科学生学业评价也有三个创新点:

3.2.1在评价内容上构建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学生学业综合评价体系,填补非分数评价空白,实现立体式学业发展性评价的突破。促使小学品德学科的学业评价达到道德认知和行为表现相统一,综合性和简约性相统一,显性表现和隐性品质相统一,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相统一。实现用多元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的素质发展。

3.2.2在评价理念上倡导开放、多元、整体的评价观。从片面追求儿童的考试成绩,走向关注儿童的全面发展,强调书面测评与习惯养成及动手能力测评的结合,强调儿童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

3.2.3在评价的方式上,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将采用多主体、开放性的多种多样的评价方式。改变过去单纯采用教师评价的主要方式,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角度的多样化,运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及家长参与评价等方式进进行开放、多元的评价,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结果的个性化。

4.解题——建构与实践

如何有效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这是我们关注和思考的关键点。

小学品德学科学生学业评价是一项复杂、系统而科学的事情,需要去精心建构与实践。构建的评价体系需要放到教育教学中去实践、映证、反馈和完善,使之更适用、更实用、更合理、更有效。

小学品德学科学生学业评价需要考虑到:在立足于学校、立足于课堂的主体环境下,以什么样的方式来了解学生品德学科学习过程中的知情意行的转变?如何将枯燥的说教转变为学生主动认知的过程?如何在学生生动的学习形式中发现他们对品德学科课程学习的兴趣、态度、情感,价值取向,从而正确地、客观地、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也就是说,解开“有效评价”的难题,必须建构一个适应学校情况,适应小学生实际状况,能积极推进小学品德学科学生学业发展的学业评价体系。评价维度的构建以课程标准所指向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为基本依据,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学习结果全部纳入评价范畴。

在小学品德学科学生学业评价的建构与实践过程中,我们进行了七个方面的探索:

4.1评价的原则:坚持“激励性”评价原则、发展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教育性原则、知情意行结合原则、民主性原则、个性差异原则。

4.2评价的标准:即一切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

4.3评价的学段:针对小学不同年级、学生不同年龄、学校不同条件等因素,对学业评价的目标内容和评价要求都要有分地域、分学校、分年级、分学段区分。

4.4评价的模块: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学生个人、小组、教师、家长都参与评价。具体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教师评等方式进行。一方面可以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体验成功和进步,在交流和比较中进一步学会学习;另一方面开放性评价,加强学生合作、师生合作、家校合作构建开放式的评价结构。

4.5评价的内容:由单纯的认知评价扩大到行为评价、学习态度评价、学习能力评价、学生作品评价。其中对小学生成长过程的动态发展性评价和行为、操作能力评价将列为重要考核内容。

4.6评价的方法:在评价方法上注意多样化,可采用观察记录、访谈、问卷、个案分析、情境测试、描述性评语、成长记录袋等方法。逐步建立起系统、科学、有效的符合本课程价值追求的综合评价内容体系和方法体系。

4.7评价的教研:教学相长,功在教研。小学生品德学科学业评价应立足于重庆市广大的城乡小学,遵循由理论研究到实证研究再到对策研究的逻辑思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和大胆实践,让研究常态化、具体化、问题化、案例化,最终建构出小学品德学科学生学业综合评价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形成有价值的应用成果。应用价值体现为:

理论价值:建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的理论体系,对于破解课程改革中学生学业评价的难题,对素质教育评价理论的形成具有重要价值。

实践价值:小学品德学科学业评价的有效途径、方法和策略将为广大任课教师提供简便、易行的学业评价的操作工具,也将推动中小学各科学生学业评价改革提供助力。对创建品德学科新型的学生学业评价将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是一次具有突破性的实践创新,将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推广价值:通过实践检验的学业评价研究成果,可以在重庆市的各级各类小学大面积推广,同时也可以向重庆以外的兄弟省市推广。这种基于本土化的小学品德学科学业评价的建构与实践成果,是宝贵的可资借鉴的教育文化财富,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共享资源。

以上是针对小学品德课学生学业评价的一些工作思考,还缺乏完整的认识与体验,尚有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