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中艺术的体现与结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建筑设计中艺术的体现与结合

童汉梁

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院浙江杭州310000

摘要:建筑设计是门综合性学科,是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艺术,建筑设计与艺术学、美学的关系从古至今一直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留下了许多集古今建筑与艺术于大成的建筑艺术精品。在设计多元化文化背景下的今天,涌现出更多具有当代的文化艺术特征的建筑设计作品,设计作品中的艺术性体现也开始进入大众的审美文化视野。文章就建筑设计中艺术的体现与结合做出了历史回顾和当代体现的分析展望。

关键词:建筑设计;艺术性;创新

一、引言

在大多数人的观念中建筑就是房子,这个观点片面的强调了建筑作为社会功用性的一面。而在建筑界,建筑是一门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艺术,建筑不仅要提供人类日常所需的各种功能空间,而且还是人类对生活对美好事物追求的创造力体现。纵观我们的艺术史,建筑史是作为美术史的一个重要分支发展起来的,而且在西方的学科体系中,建筑史归于艺术史的范畴,可见这两者相辅的关系由来已久。

二、建筑学与艺术学的历史关系

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来看,建筑是门古老的艺术,早在人类萌芽时期就有了把建筑和器物当作艺术的意识和意念,例如:我们谈论古埃及艺术时,首先想到的是金字塔,“金字塔”不仅是建筑物还是古埃及文化与艺术的代名词,古埃及人把当时最先进的天文、数学、艺术与建造技术都运用在金字塔上,试图用它来与神与宇宙产生对话。中世纪时期的哥特式艺术与哥特式教堂亦是如此,许多中世纪时期的大教堂,可以说就是雕刻出来的建筑。在西方的艺术发展过程中雕塑和绘画都是建筑的组成部分,单幅的绘画成为作品也要中世纪后才开始盛行,所以在欧洲艺术文化中“建筑为艺术之母”。

进入文化和思想高潮的文艺复兴时期,更是出现了许多集建筑师、画家、雕塑家于一身的大师,比如文艺三杰: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他们的作品艺术造诣之高至今令我们叹为观止。在中国从石窟到大量的宗教建筑、宫殿以及陵寝,雕塑和绘画都是建筑的重要内涵和组成,所以从西方到东方雕塑、绘画与建筑就一直融为一体,所有建筑都是艺术家族中集大成之作。

时至20世纪工业发展和科学进步,现代主义思潮开始影响西方社会,这场以“功能主义”为和心的思潮打破了古典时期建筑只为权贵、国家、教会服务的单一局面,并且革新了社会的传统意识形态,进而影响了哲学、美学、文学、艺术学等诸多社会领域。期间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罗等人设计和建造了影响现代建筑发展的具有新时代风格的建筑。这一时期的艺术也开始与传统分道扬镳,绘画不再做自然的奴隶,并摆脱了对文学、历史的依赖,为艺术而艺术,形成了自身的独立价值观,出现了野兽主义、立体主义、未来主义、构成主义、达达主义等多种艺术流派,建筑师的思想与实践为这一时期的艺术繁荣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艺术学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具体体现

1.建筑形式美的艺术体现

建筑的体型是视觉第一印象,是最直观的感知过程,一栋或者一群建筑在特定的环境下以特定的外观表象呈现得恰到好处就是一种美的体验,这是建筑作为“凝固的艺术”的自我修养。在设计实践中,建筑师为每一份设计作品煞费苦心,不断推敲造型、体量、环境、空间与功能等之间的关系,尽可能在有限的条件内创造出新颖的有创意的作品,我们以善用三角形的建筑大师贝律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为例,他用菱形、方形等几何图形体现出错落有致的江南特色,并以园林式的空间形式将建筑的平面在场地中展开,以连廊通道串联为基础把建筑组织的非常东方化。其整体造型与苏州老城区的传统肌理融为一体,用简单的几何语言加上传统的建筑材料,给人一种全新的东方审美体验。

2.建筑技术的艺术性体现

建筑本身的艺术性,就要求工程师为实现其艺术表现的目标在构造和建造手段上不断地做出技术的探索和革新。技术性与艺术性是建筑本身的多重属性的表现。密斯?凡?德罗曾经说“一旦技术达到完美,就升华为艺术”这背后就是建造技术本身的自然规律。建筑史上,现今一直被人传颂的经典作品大多都具有清晰的技术表达逻辑,用最少的材料最自然的力学手段,最大程度的获得建筑形式及艺术的表达。著名的圣地亚哥?卡瓦特拉瓦是世界上以技术创新获得技术艺术性的建筑师之一,他从学习绘画和人体结构得到启发,对工程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他设计的里斯本东方火车站、法国里昂国际机场、密尔沃斯美术馆新管、2004年雅典奥运会主场馆等作品他将结构构建直接外露,并以构建来作为造型艺术的表现元素,素有建筑界“结构诗人”之称,从他的作品里可以看出技术上升为为建筑形式美的另外一种表达方式既建构美学。

3.建筑文化象征性的艺术体现

文化象征意义是建筑艺术追求更深层次的境界,如果说造型与技术是视觉感知层面的的,那文化象征就是精神感染,黑格尔在《美学》中指出“建筑无论在内容还是表现方式上都是地道的象征性艺术”。宫殿、宗教、纪念性等建筑自不必说,其本身对权利、对信仰、对永恒的东西的象征,在当代的设计中许多大型公共建筑,甚至有些特色区域的一般性建筑也都要求能体现地域性、时代性、民族性等各种文化属性的象征。在设计中象征意义通过建筑形态组合造型、序列、装饰、符号等抽象技术表现手段赋予建筑作品中,不论通过何种外在的表达形式只有当建筑的形象与其象征意义能有机的联系在一起,达到建筑艺术和内容高度统一时,象征性才具有审美意义,建筑从无到有其生产总是离不开人离不开文化,它的文化象征因而具有深刻的历史内涵。丹尼尔?里贝斯金德设计的“柏林犹太人纪念馆”称得上是浓缩着二战时期生命痛苦的作品,其形状如同闪电,象征了犹太民族曲折而破碎的历史,断裂而无法填补的文化。这个建筑的象征意味远远超出它作为一个博物馆应有的功能性,一切富于隐喻的细节对于每个观者来说都是不言自明的,这种饱含历史和沧桑的压迫感又远远超出展品所具有的力量,整座建筑充满了被驱逐遭受屠杀的犹太人的悲痛与苦恼,它超于了设计的特异性和观念的前卫性,是作为一个民族的悲惨命运的历史封印,是建筑文化性、历史性和象征性体现的当代建筑精品。

四、建筑设计实践中艺术性探索创新

当今的科学技术进步,已经使我们进入人工智能化时代,电子信息技术已经为建筑设计实践提供了全新的设计方法和创作视野,各种复杂曲面形体通过虚拟的三维信息技术、BIM等协同软件可实现设计和计算,许多看似天马行空的设计创意都能变成现实。建筑师完全可以在虚拟的世界里模拟实际的建筑实践,再借助目前的智能互动技术实现虚拟的空间体验。当然所有的科学技术都只是建筑设计过程中的表现方式,要真正在实践创作中创新,还是离不开建筑师自身知识结构和审美意识的提高。把握需求的同时,对可持续性、文化性、艺术性、创新性进行综合的创新探索,能多界并跨界,建筑不再局限于建筑本身、艺术再不在局限于艺术本身,“似是而非”模糊学科的边界,都是建筑实践中艺术性探索的发展方向。

建筑师要与时俱进了解当代文化、当代科学的最新动向,在现实工作中把握机会敢于实践、大胆创新。希望当代建筑师富有职业的历史使命感,创造出更多有民族性、时代性和生命力的建筑艺术作品,结合自己的知识架构和设计资源大胆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建筑文化艺术之路!

参考文献

[1]方强:关于试论建筑设计与艺术文化的相互关系的研究[J].新华网,2014-08-14:31-32.

[2]刘伟:如何看试论建筑设计与艺术文化的相互关系的问题[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0):51-52.

[3]史爱东:建筑设计理论中美术的应用与结合的探讨[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15(5):10-11.

[4]刘吉:试论建筑设计与美术艺术的相互关系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4: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