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足背静脉加压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经足背静脉加压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张国君

张国君

(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汐子镇二龙卫生院内蒙古赤峰024206)

【摘要】目的:观察患肢浅静脉加压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本院2003-2008来共收治3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患肢浅静脉加压溶栓方法,从患肢的浅静脉给予尿激酶,充气的血压计袖带包扎加压于患肢大腿处。结果:27例临床症状消失,1例好转,有效率达93.3%,溶栓期间出现出血并发症1例,无肺动脉栓塞发生,无死亡。结论:采取患肢浅静脉加压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有效,而且容易实施,效果良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经足背静脉;加压溶栓;肢深静脉;血栓

【中图分类号】R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9-0119-02

积极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owerextremitydeepvenousthrombosis,LEDVT)有效预防肺动脉栓塞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研究通过置入下腔静脉滤器(inferiorvenacavafilter,IVCF)联合介入性溶栓治疗LEDVT,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自2013年1月起,我科共收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33~75岁,平均57.24岁。均为左下肢发病,病史中有可能致病原因以长期卧床、长时间开车、盆腔术后、骨折、静脉损伤、肿瘤为主。全组病例从发病至就诊时间为1~20d不等。

1.2临床表现与诊断

本组患者均以下肢肿胀、疼痛为主诉,不同程度伴有患肢运动障碍、浅静脉扩张症状、足背动脉搏动较健侧减弱。所有患者均通过血管多普勒超声证实为血栓形成。结合临床表现和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为3种临床类型:周围型9例,中心型15例,混合型6例。

1.3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患肢肿胀消失,测患肢肢体周径与健侧相差<1mm,彩色血管多普勒超声显示患肢深静脉血栓消失;好转:患肢肿胀减轻,彩色血管多普勒超声显示患肢深静脉管腔部分再通;无效:患肢肿胀无明显减轻,彩色血管多普勒超声显示患肢深静脉管腔仍闭塞。

1.4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非手术治疗,按常规给予抗凝、溶栓、祛聚治疗。笔者采用的方法是:在患者发病的肢体上建立静脉通道,因患侧肢体常常伴有明显的肿胀,静脉通道不容易建立,可以让有丰富静脉穿刺经验的护士帮助完成,穿刺时最好应用留置针,静脉输液完毕后可以用肝素封闭好,以便第2天输液时继续应用,这样可以避免反复静脉穿刺,减轻护理工作的压力,也可以减少局部感染的发生。在患肢大腿部位用血压计袖带包扎,之后将袖带内充气至60mmHg(1mmHg=0.133KPa),将20万U尿激酶加入100ml生理盐水中从患肢足背静脉(浅静脉)在30~60min内注入,1次/d,疗程7~10d。同时辅以低分子肝素5000U皮下注射,2次/d,7d后停用;华法林初起3mg口服,1次/d,以后调整华法林日剂量,使INR控制在2.0~3.0之间。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定期监测血常规、凝血酶时间、部分凝血酶时间和纤维蛋白原,出现并发症时停药或对症处理。待患者症状明显缓解后,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以了解治疗结果。出院后,继续服用抗凝药治疗半年。

2.结果

本组30例中,治愈27例,好转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占93.3%,溶栓期间1例出现鼻出血,症状轻,给予局部止血及填塞治疗后血止。无1例肺动脉栓塞发生。

3.讨论

3.1术前护理

3.1.1心理护理

术前患者及家属对介入溶栓知识缺乏了解,且置管后患者需保持固定的体位以防止出血和导管移位,患者往往难以耐受。护士应给予患者有效的心理疏导,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及成功的病例,使患者树立信心,以良好的心态和情绪面对手术治疗。

3.1.2患者准备

根据手术需要做好各项术前准备工作,包括下肢静脉血管彩超、心、肺、肝、肾功能以及凝血功能的检查;术前无需禁食禁饮。

3.1.3器械与物品准备

术前建立静脉通路,准备血管造影所需手术包、血管鞘、交换导丝、溶栓导管、腔静脉滤器等。同时配备吸氧用物、心电监护仪等,保证术中、术后患者的护理安全。

3.2术后护理

3.2.1一般护理

术后患者绝对卧床休息2周,置管侧下肢保持伸直位,抬高患肢高于心脏平面20~30cm,以利于静脉回流,减轻肿胀。观察穿刺点及置管部位有无血肿和渗血。保持床单清洁,协助患者翻身,预防压疮;指导患者术后24h饮水量达2000ml,以促进造影剂的排泄。帮助患者适应床上饮食、排便,尽量保持良好的心情配合治疗。

3.2.2导管护理

溶栓期间嘱患者严禁移动导管,床上活动避免导管打折、扭曲和牵拉。溶栓药物输液通道给予醒目标识,以便与其他输液通道加以区分,并在床头悬挂特殊用药提示牌以加强导管及特殊用药的护理安全。密切观察导管置入处皮肤情况及导管置入方向有无红、肿及压痛等导管源感染征象。

3.2.3用药护理

本组给药均由微量泵持续泵入。尿激酶需现用现配,且不得用酸性液体稀释,以免药效下降。在输注尿激酶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微量泵灌注速度及灌注量的变化,防止机器故障或管道折曲影响药物的应用,出现故障需及时排除[3]。

3.2.4患肢护理患

肢严禁热敷、冷敷、按摩,以防止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每日测量双下肢周径,观察下肢血运及肢体肿胀的消退情况,并详细记录。

3.2.5拔管护理

拔管指征:(1)下肢静脉造影显示血管再通;(2)凝血功能中纤维蛋白原<1.0g/L;(3)患者出现出血倾向;(4)导管源性感染,如穿刺点局部或沿导管走向皮肤出现红、肿、热、痛或静脉炎。拔管后穿刺点加压包扎24h。

3.3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3.3.1肺栓塞

护理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是否突然出现胸闷、气促、咯血、呼吸困难等症状,一旦发生应及时通知医生积极对症处理。置入腔静脉滤器可有效预防肺栓塞。本组患者均在腔静脉滤器保护下进行溶栓,无一例出现致死性肺栓塞。

3.3.2出血倾向

护理人员应每日仔细询问及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如有无牙龈出血、鼻出血、血尿、黑便、呕血、及手术切口血肿等,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头痛、意识障碍等颅内出血迹象。术后3d每天复查凝血功能指标,根据凝血功能随时调整用药剂量。本组2例患者出现出血倾向,经及时处理后得以控制。

3.4健康指导

3.4.1生活指导

指导患者用软毛牙刷刷牙,着柔软宽松衣物,禁烟。

3.4.2活动指导

经过急性期治疗后,可以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先鼓励患者在床上活动,再逐渐过渡到离床活动,指导患者配穿医用弹力减压袜,并作为一项长期的物理治疗措施坚持6个月以上。

3.4.3饮食指导

指导患者进食低脂、高蛋白、富含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服用华法林的患者应避免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如卷心菜、胡萝卜、莴笋等,以免影响药效。

3.4.4用药指导

DVT患者需长期服用抗凝药,医护人员应指导患者严格遵医嘱服药,不得随意增减剂量,并定期复查凝血功能。告知患者自我评估和监测出血倾向的方法,一旦出现出血征象,立即停药,返院诊治。

【参考文献】

[1]刘亮;手术和非手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比较[D];昆明医学院;2013年.

[2]韩哲;骨折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的形成病因及防治分析[D];河北医科大学;2012年.

[3]余江跃;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的临床分析[D];福建医科大学;2011年.

[4]秦龙飞;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其并发症在法医学鉴定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4年.

[5]吕昌光;经外周静脉及介入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分析[D];苏州大学;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