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培养和提高高师学生钢琴演奏的表现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6-07
/ 2

论如何培养和提高高师学生钢琴演奏的表现力

赵明慧

(四川电影电视学院,四川省成都市610000)

摘要:钢琴演奏是一门表演艺术,演奏者通过钢琴用音乐语言来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和特定的音乐形象。任何时候,音乐表现总是第一位的,本文从研读乐谱,培养高师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理解力以及表现欲这几个方面阐明了提高高师学生钢琴演奏表现力的基本过程,对于高师的钢琴教学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钢琴演奏;表现力;感受力

引言:

钢琴具有“乐器之王”的美称,具有音色美、音域广、音效好等诸多优势,受到全世界人们的青睐。许多人借助学习钢琴来陶冶情操和实现娱乐,所以尽管他们掌握了相关钢琴的演奏技巧,但是未必能真正领会音乐中的情感,在演奏钢琴音乐时感染力与表现力严重不足,导致钢琴演奏不能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因此,针对这种问题需要在钢琴演奏教学中注重对学生音乐表现力的培养。

1钢琴演奏教学中音乐表现力不足的影响因素

1.1教师外部因素的影响

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注重精神方面的培养又由于钢琴学习难度适中且能修身养性,所以现在学习钢琴的人越来越多。然而,专业的钢琴教师却不足,不能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进而影响钢琴的教学质量。一些业余钢琴教师没有履行认真求实的工作职责,在教学上敷衍对待,对教学目标不明确,没有严格按照教学任务目标、技术指导要求来授课,对钢琴基础知识、拓展知识、技术难点缺乏认真、系统的教学,导致学生对钢琴没有正确的认识,进而影响学生对钢琴作品的理解以及钢琴演奏技巧的把握,最终导致学生在演奏时缺少情感的传达,音乐表现力足。

1.2学生本身因素的影响

钢琴音乐演奏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演奏心理,而所谓的演奏心理就是演奏者在演奏时产生的一切心理活动,包括演奏时对作品的记忆与想象,对作品情感的表现与控制,还有现场的应变能力等。但实际上,学生本身的演奏心理素质并不高,常常因为紧张怯场而影响整个演奏效果,仪表及整体演奏动作缺乏自然与协调感,触键动作僵硬而影响演奏的节奏,进而影响到弹奏时的力度与速度,使演奏的音色效果不佳。

2钢琴演奏教学中学生音乐表现力提高的方法

2.1认真识谱

任何表演艺术都是一种有赖于“再创造”的艺术,钢琴表演也是如此。既然是“再创造”,就必须忠实于原乐谱又必须强调演奏时个人的创新。二者缺一不可。要忠实于原作,就必须认真读谱。当然,要对曲子有深层次的认识,必然涉及作曲家及他所处的时代、风格等问题。因为时代不同,作者不同,即使在乐谱上记载下来的表情术语是相同的,它音色上的触键也是不同的。同是“庄严的”巴赫的作品与贝多芬的作品就不一样,同是“强奏”肖邦和德彪西的作品在演奏上的差异也是很大。所以,研究作曲家的时代,风格等问题,绝不单是专门研究音乐学专业才必要涉及,在钢琴演奏的学习中也是至关重要的。

2.2加强高师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理解力的培养

钢琴教学首要的任务是有意识的去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乐感。所谓的乐感,是指演奏者对音高、节奏、调式、调性、和弦、曲式、旋律的感觉或者说是反应的灵敏程度。对于作品来说是指演奏者对演奏的曲目,是否能激起满腔的感情,从而创造性地再演绎作品,并通过演奏者的演奏传达给听众,使听众通过音乐的媒介去领会作曲者所要表达的一种情绪,而最终产生共鸣。因此,乐感即是对音乐乐曲本身包含的思想感情的一种准确深刻的表达。而对于乐感,首先是靠听音乐这一实际的感觉过程培养起来的。不同的人由于先后天种种条件和原因,乐感是有高低、快慢的差别,但是,要求很少有机会接触音乐的人一开始就有良好的乐感,一般是难以做到的。同样,对音响(音高、音色、音质)的敏感,也只有通过经常聆听各种音响,有辨别和领悟各种音响的要求和锻炼,才可能培养起来。所以高师钢琴学生要经常有机会聆听好的演奏,如多听音乐会和钢琴大师们的演奏碟片。学习钢琴演奏的学生,从事的对象就是千变万化的音响,如果缺乏对音响和音色的敏感,就难以学好钢琴演奏这门专业。所以,钢琴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当千方百计通过奋发、诱导,去培养学生对音响和音乐有敏锐的感能。这一点,不可能仅通过一般的视唱练耳得到。音乐作为一门艺术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音乐是表现一定的思想内容的。一切音响只是音乐基本材料而已。所以,对音响的感触还远远不是对音乐的感能。对音响的感能有必要提高到对音乐的感能。因此,对自己所演奏的音乐有无敏锐的感能,是能否演奏好,能否通过演奏去感染别人的根本前提之一。通过长期地、有目的地聆听音乐,通过有意识地进行训练和艺术实践后,学生具有了一定的音乐感受能力,这也还只是第一步。正如对任何事物的认识过程都是通过感性认识再提高到理性认识一样,对音乐敏锐的感能还有待于提高到对音乐有深刻的理解。没有深刻的理解,感能也难以深化,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演奏,纵使对听众有一定感染力,也还缺乏说服力。所以高师钢琴教学在培养高师学生的音乐感能的同时,应当有目的,有系统地培养高师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高师学生对自己正在学习的作品,首先要有个感性认识,可以通过听音响资料,也可以自己浏览一遍,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其作者的生平,作品的创作背景、曲式结构、音乐情绪的发展变化,音乐素材、分句、音色、风格特点等等进行深入的了解和研究,这样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想高度,使学生真正理解这部作品,其内心感受就会与乐曲内容产生共鸣。这时,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探讨如何具体地表现这部作品,诸如什么是热情的,什么地方是悲哀的,哪儿要弱下来,分几个层次弱下来;哪儿分几个层次强起来,高潮部分如何处理等等。学生一旦“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后,就会主动、积极地调动一切艺术手段来表现音乐的内容,使自己的演奏达到理想境界,从而感染听众,只有这样长期地培养,才会使学生追求艺术,真正进入到震撼人们心灵的音乐殿堂中去,才会使学生在音乐感能的基础上,培养起对音乐的理解力。

2.3要多听,去感受钢琴音乐

钢琴音乐是利用声音来实现传达的效果,其音响表达转瞬即逝,因此需要演奏者和听众充分利用听觉功能来鉴赏音乐演奏。由于钢琴音域广阔,音响效果丰富多样,这对演奏者的听觉能力、敏感能力有极高的要求,然而许多学生仍缺乏敏锐的听觉能力,在弹奏钢琴时没有树立用耳朵去聆听与感受的意识,所以只是单纯要求准确的弹出音符,对钢琴乐曲的韵律缺乏细心的聆听与感受,导致演奏时音乐表现力不足。针对这种情况,钢琴教师应训练学生的耳力,培养学生听觉的审美与鉴赏力度,让学生多听多感受钢琴音乐,听出乐曲中的节奏、旋律、调性、和声,识别出音乐的音质,进而感受钢琴音乐的情感及变化。为训练学生的听觉能力,教师可以在弹奏时有意把一些音符弹错、改变高低音的转换顺序等,训练学生听觉的识别力度和反映能力,进而引导学生深入的感受钢琴音乐。

3加强高师学生表现欲的培养

对音乐的感性和理性的认识,是钢琴表演艺术的基础。但是,钢琴演奏是音乐艺术的再创造。只有对音乐的感能和理解,对于钢琴演奏者来说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强烈的表现欲,才能在音乐表演中有所提高。音乐的表现欲绝不是主观、先验的东西,而是需要在不断的演奏实践中训练和培养的。从高师学生学弹的第一首乐曲起,教师就应当培养学生的表现欲,使他对学习演奏的每一首乐曲都有动于衷,在有所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在表现欲的推动下,进行力所能及的表现,而绝不能因为学生程度浅,技术差,就忽视或放松了对学生的表现欲的要求和培养。对表现欲的培养,教师必须循循善诱,从思想、情绪、艺术等各个方面,通过解说、比喻、示范、启发等各种手段,去诱导和鼓励学生主动地对乐曲产生一种要求表现、跃跃欲试的迫切心理。表现意欲的增强,反过来又会使演奏者对音乐的感能和理解力深化。这二者往往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除了重点练习某些技术和各种细节外,学生在一般练习和演奏乐曲时,必须把控每一个细节。要将弹的每一个乐句,甚至每一

个音符,都被演奏者表现欲所支配。演奏时将每一首乐曲都要有所表现,都是艺术表现整体中的有机部分。关于这方面,音乐史上贝多芬、李斯特的钢琴演奏和教学很值得我们借鉴。据当时人们的记载和反映:贝多芬的钢琴演奏最突出的特点是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他演奏时内心的表现欲非常强烈。因为钢琴演奏具有较高的技术性,不能机械而模式化的去演奏乐曲,所以从一开始,在完成识谱并且对曲子有一定熟练度以后,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哪怕是高校初学钢琴不久的学生,也应当一开始就从专业的方向去严格要求和培养学生。每次上课至少要让学生完整地,正式地表演一遍,这时记录学生的问题并且不能打断学生的演奏。这是培养学生对作品完整性的表达和舞台锻炼的学习过程,旨在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技术上的完整性。钢琴演奏是一门表演艺术,演奏者通过钢琴用指尖的语言来表达作品的乐思和情感,任何时候,音乐表现力总是第一位的,表现力在于着重培养的乐感。表现力的提高依靠对大量音乐文献的学习,以及音乐的感知,理解力和表现欲的全面而系统的培养。

结束语

由此可见,对学生钢琴演奏音乐表现力的培养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正确引导学生认真识谱,深入分析钢琴音乐作品的背景知识让学生充分理解、深入领会钢琴音乐的内容,同时要训练学生对音色的听觉敏感度,引导学生多横向阅读与各流派钢琴作品的相关书籍,使学生深层次的领悟钢琴。此外,教师自身也应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悉心教导,最终提高学生钢琴演奏的音乐表现力。

参考文献

[1]涅高兹.论钢琴演奏艺术[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2]赵晓生.通向音乐圣殿[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3]音乐探索[M].四川音乐出版社,1995.

[4]音乐论丛[M].人民音乐出版社,1979.

[5]音乐研究[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