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心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6-16
/ 1

家庭心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王晓轩

(荆州市精神卫生中心湖北荆州434000)

【摘要】目的:探讨家庭心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治疗依从性的疗效。方法:将12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患者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再合并家庭心理干预,出院后追踪随访6个月,同时对治疗依从性进行调查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在住院2月末及出院后6月末其治疗依从性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不依从人数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家庭心理干预能显著提高抑郁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关键词】家庭心理干预;抑郁症

【中图分类号】R749.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7)06-0287-02

在抑郁症的长期维持治疗中,控制症状及预防复发至关重要。抑郁症复发率高,一年内停药复发率可达50%[1]。病情复发可导致自杀、预后不良,住院次数增加,治疗成本加大。因此,提高抑郁症治疗的依从性很重要。本研究采用家庭心理干预对住院抑郁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进行追踪评价,现报道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2016年1月-12月入住本院早期干预病房的患者,符合ICD-10关于抑郁症的诊断标准,年龄17~50岁,病期≤3年,无严重躯体疾病和智能障碍,出院后有家属共同生活并监督服药者。共120例,随机分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

1.2研究方法

两组均采用帕罗西汀治疗,住院观察时间为6-8周,不合并其他抗抑郁物及抗精神病药物。研究组帕罗西汀剂量(34.3±10.1)mg/d,对照组(34.5±10.2)mg/d,两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另行家庭心理的综合干预。

1.3心理干预

当患者急性症状控制后即开展心理治疗,每组4~8人,每周一次,每次60分钟。鼓励患者多交谈,宣泄自身情感,培养社交技巧,促进内省力恢复,解释药物的效果和可能发生的副作用。逐步纠正患者的异常思维方法和行为,调整患者的情绪。出院后追踪随访6个月。研究组患者出院后由家属陪同每2月来院复查一次。

1.4量表评定

采用自编调查表评定患者一般资料和病情变化情况。采用依从性量表评定患者服药情况。于患者入院治疗前、住院治疗2月末和出院后6月末随访时各测评1次。

1.5统计分析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采用卡方检验等。

2.结果

2.1治疗依从性比较

两组患者入组前治疗依从性无显著差异,住院2月后,研究组患者完全治疗依从人数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不依从人数少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出院6月末随访时再评定,研究组患者完全治疗依从人数仍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不依从人数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组间比较ΔP<0.05

3.讨论

抑郁症是一种高致残性的慢性精神疾病,目前病因仍不明确,还不能做到彻底治愈和一级预防,只有坚持早期、正规、长期的治疗才能获得较好的疗效。治疗依从性是指患者在治疗中对医嘱的遵从情况[2]。为提高治疗依从性,有研究者采用知情同意或个体量化健康教育进行了有益尝试,并取得良好效果,提高了抑郁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疗效[3]。

本研究发现,系统住院2月后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依从性均较前显著改善(P<0.05);两组间比较,研究组患者完全治疗依从人数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不依从人数少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出院6月末随访时再评定,发现研究组患者完全治疗依从人数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不依从人数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说明开展家庭心理研究组的治疗依从性优于单用药物组。即通过开展心理干预,使患者逐步提高对自身疾病的认识能力,促进了患者自知力的恢复;提高了患者人际交往能力,增强了患者生活自信心;正确理解了抗精神病药物的治疗作用和副作用,解除了患者对药物的恐惧感,使患者真正认识到服药的重要性[4]。

【参考文献】

[1]李强,陈敏,杨泰,等.抑郁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16,16(5):524-527.

[2]景国建.健康教育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状疗效对照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15,28(5):367-369.

[3]田素英,范继美.自我管理训练对抑郁症患者服药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四川精神卫生,2011,24(1):49-50.

[4]段媛卿,王继禹,吴建杰,等.抑郁症患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中国健康教育,2009,25(7):558-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