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外科ICU清醒病人心理护理体会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4-14
/ 2

神经外科ICU清醒病人心理护理体会分析

李兴玉

李兴玉

鹤岗市人民医院154101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神经外科ICU清醒病人的心理护理体会。方法整理收集2013年6月到2014年3月入住我科ICU的100名清醒病人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在帮助患者稳定烦躁情绪的同时,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结果患者能够正确认识疾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能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全部病人均得到良好治疗后顺利转出监护室。结论加强ICU清醒病人心理护理使病人情绪稳定,积极配合治疗,对患者疾病预后有着积极作用。

关键词: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心理护理

重症监护室是对危重病人进行集中加强监护的场所,病人在监护室由受过专业训练的医护人员进行治疗和管理,利用较完善的医疗措施、监护技术等进行监测,从而及时判断病情神经时心理反应尤为强烈,无论是在健康或在疾病条件下,心理因素的生理效应均可产生致病或治疗作用。不良的心理作用会使患者丧失战胜疾病的信心,良好的心理护理可以控制应激情绪,克服消极的心理反应,使患者平稳的接受救治。因此,做好危重患者的心理护理可以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耐受性。

1临床资料

选择2013年6月到2014年3月入住神经外科ICU的100例神志清楚的病人。其中男68例,女32例,年龄10岁到70岁,平均年龄39.5岁。病人出现过以下心理问题。(1)初期焦虑恐惧:由于重症监护病房有别于普通病房,不允许亲属陪护,收住的都是病情危重的病人,患者极易产生恐惧感,缺乏归属感;(2)否认、偏见:多发生在病人经抢救,急性症状得到初步控制,病情逐渐好转,认为自己的病没那么重,无需监护或机械治疗,气管切开后怕以后会留下语言障碍;(3)忧郁:一般在4~5天后出现,多见于在职人员种类的病人,这一类的病人怕留下后遗症,担忧以后的工作能力,害怕失去工作、害怕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交能力等等因素。护理人员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重视与病人的心理沟通,增强病人的信任。避免因技术因素、治疗手段对病人造成的伤害,尽可能缩短病程。调动病人的内在潜力,引导病人恰当地采用心理防御机制;(4)急躁:患者对工作及家庭的担忧,气管切开、气管插管造成的不适及失去语言沟通能力,身体的不适与心灵的疾苦无法用语言表达,病人肢体语言表达的意思又得不到恰当的理解[2]。

2临床护理

2.1分析产生这些心理反应的影响因素

2.1.1疾病因素患者脑损伤导致脑供血不足可引起一定的精神病变。

2.1.2个人因素个人年龄,性别,社会经历,文化背景,对疾病所致痛苦的耐受性均影响患者对疾病的心理反应。

2.1.3环境因素患者对ICU环境不熟悉,ICU单调而寂寞的环境,严肃的气氛,室内昼夜灯火通明,各种医疗设备发出的报警声,医务人员频繁的走动,没有亲人的陪伴以及常见其他病人受到抢救或死亡的情景,这些环境加重了患者的焦虑和恐惧。

2.1.4治疗因素各种引流管和有创导管的置入,以及为防止非计划性拔管使用的约束带,术后强迫体位等都给患者带来痛苦,诱发不良心理反应。

2.2护理措施

2.2.1对清醒患者的心理问题给予高度重视,ICU护士不能把注意力全部放在各种监护仪上而忽略了清醒患者的主观需要,要随时跟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及时解决患者心理问题。

2.2.2稳定患者情绪ICU患者比一般患者更多的面对不良疾病的预后,甚至受到死亡的威胁,因而容易心烦气躁,情绪失控,护理人员应保持心平气和,耐心细致的为病人介绍病情及预后,根据病人文化程度、个人经历、个人特点等,用适合患者的方法宣教。

2.2.3创造良好的环境尽量创造舒适的环境,保持室内安静,使用各种仪器时动作要轻,尽量较少监护仪报警器的声音,医疗护理操作应集中,晚上将灯光调暗,当患者呕吐物或排泄物污染床单或衣物时应及时更换,尽量避免患者看到危重者被抢救的画面。

2.2.4体贴关怀患者护士应态度和蔼,尽可能多的与患者沟通,说明其入住ICU的必要性以及家属的探视制度,使家属明白不是家属不管他们,消除他们的被遗弃感。主动了解患者需要,并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消除患者的孤独感,陌生感及紧张感。

2.2.5增强患者的安全感护士应该有娴熟的技术和高度的责任心,这样才能取得患者的信任,有安全感,帮助他们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2.6注重与患者家属的沟通家属在患者治疗康复中起着重要作用,护士应向患者家属说明患者病情预后及需要家属如何配合等问题,争取家属合作,指导家属稳定自身情绪,配合护士使患者树立康复信心。

2.2.7注意维护患者的自尊心ICU患者大多全身裸露,而且护士在工作中一般注意监护治疗而忽略了患者本身的存在,易损伤患者的自尊,所以我们作任何治疗操作时要尊重患者,都应该尽量减少患者暴露部位,必要时用屏风遮挡或让其穿上病服。

3讨论

护患之间通过沟通交流,信息互递,有助于增加护士对患者身心健康的了解,评估患者对护士的信任度[4]。护士应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引导患者倾诉不良情绪,根据自己的临床护理经验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心理护理措施,帮助患者走出不良心理阴影,积极配合治疗,达到最优化的预后。

参考文献:

[1]顾沛.外科护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46。

[2]李雪梅,宋文娟.危重病人的心理问题与护理措施[J].井冈山医学专报,2009,16(6):56-57。

[3]张倩.提高技术应用对患者的不利影响及护理对策.实用护理杂志,1999,15(2):57。

[4]王晓丹,成守珍,龚凤球,等.应用心理动力护理理论有效实施心理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6(6):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