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CT扫描确定肺内孤立灶大体肿瘤体积的可行性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螺旋CT扫描确定肺内孤立灶大体肿瘤体积的可行性分析

李慧亭姜立杰康洁刘树荣迟宝权

李慧亭姜立杰康洁刘树荣迟宝权

(河北省衡水市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CT室河北衡水053000)

【摘要】目的探讨螺旋CT扫描确定肺内孤立灶大体肿瘤体积的可行性。方法统计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1月我院收治的50例周围性肺癌或肺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通过实践分析研究,得出两种扫描方式下,GTV位置和CTV匹配的数据对比。结论螺旋CT扫描较轴位CT扫描确定肺内孤立灶大体肿瘤体积具有较快的扫描速度,快捷可行,值得推广。

【关键词】螺旋CT扫描肺内孤立灶大体肿瘤体积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52-0123-02

螺旋CT扫描适用于不会受到呼吸运动的影响的头颈部肿瘤,而常规轴位CT适用于会受到生理运动的影响的胸腹部肿瘤。螺旋扫描具有较快的扫描速度,较轴位CT扫描具有一定的优越性。本研究对2012年1月至2013年11月我院收治的50例周围性肺癌或肺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1月我院收治的50例周围性肺癌或肺转移瘤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放疗治疗。其中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在46-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2岁;肿瘤体积在1.72-26.38cm3之间。在肺癌类型方面,23例患者在左肺癌,27例患者为右肺癌。

1.2方法

定位扫描和图像处理

让患者取仰卧位,用真空垫固定,运用飞利浦Brilliance大孔径CT机在自由呼吸状态下分别对患者进行轴位CT扫描、螺旋CT扫描、四维CT扫描,三种扫描方式具有相同的扫描层厚(3mm)和范围,范围均为从环甲膜到膈下3cm从上界到下界的整个肺容积。扫描和进床时间之和为扫描周期,轴位CT扫描周期为2.8s,依据胸廓长短决定总扫描时间;螺旋CT扫描时螺距为0.938,四维CT扫描时依据患者的呼吸频率对螺距进行相应的调整,范围在0.09~0.15之间。在对患者进行思维CT扫描之前,运用瓦里安公司实时位置管理(BPM)系统将一带有荧光标记的模块放置在患者胸部,将红外摄像机放置在扫描床尾部,以对模块运动轨迹进行有效的采集,然后运用专用的计算机软件将其向患者的呼吸曲线转换,同时向CT扫描设备传输此信号,该信号到达CT扫描设备后,开始对图像数据进行采集。完成扫描后重组数据,同时有机结合思维CT扫描所得容积数据,获取10个不同呼吸相位的序列图像,所有相位均具有相同的序列图像层厚和数量[1]。

靶区勾画比较和匹配

由同一临床医师运用TumorLoc软件处理三种扫描方式所得图像,前提条件是窗宽、窗位(1600HU、-600HU)均相同,将GTV在轴位CT扫描、螺旋CT扫描图像向分别勾画出来,从而将GTVA、GTVB及其等中心三维方向坐标获取过来,然后将这两种扫描方法各自等中心点到坐标原点的距离计算出来。运用TumorLoc软件最大密度投影(MIP)四维CT扫描容积数据重建的10个相位序列图像,同时将GTV4DMIP勾画出来,分别比较GTV4DMIP和GTVA、GTV4DMIP和GTVB。在Eclipse8.6治疗计划系统上配准GTVA、GTVB并将GTVA、GTVB匹配指数(MI)计算出来[2]。

1.3统计学处理

用配对t检验GTVA、GTVB大小及其各自等中心点到坐标原点的距离、三维方向坐标等,用两变量相关分析分析两种扫描方式的MI和体积相关性,运用统计学软件包SPSS21.0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两种扫描方式下GTV位置比较

轴位扫描的等中心点x轴、y轴、z轴三维方向坐标及其到坐标原点的距离均接近于螺旋扫描,二者差异均不显著(P>0.05)。具体见表1。

表1两种扫描方式下GTV位置比较(x-+-s)

扫描方式x轴y轴z轴距离

轴位扫描6.80士2.4736.05士27.454.99±3.3938.31±25.70

螺旋扫描6.81±2.5236.19±27.114.96±3.3538.23±26.56

P>0.05

两种扫描方式下GTV匹配比较

GTVA、GTVB的MI在0-0.77之间,平均为0.36±0.23,MI和肿瘤体积存在线性相关(P<0.05)。

3.讨论

随着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不断进步,放疗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在临床肿瘤精确放疗定位中,近年来CT模拟定位也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

在精确放疗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确定位,如果患者为头颈部肿瘤,不会受到呼吸运动的影响,那么螺旋CT扫描就是临床通常采用的定位扫描方式;但是如果患者为胸腹部肿瘤,会受到生理运动的影响,由于常规轴位CT的适用前提是患者处于平静自由呼吸状态,因此常规轴位CT则是临床通常采用的定位扫描方式,从而使更多的肿瘤运动信息出现在扫描图像中,以将呼吸运动对放疗的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但是,常规轴位CT扫描所采用的模式为“进床—扫描—进床”,具有较长的检查定位时间,患者需要接受较高的剂量[3]。轴位扫描采用的模式为“进床—扫描—进床”,1个扫描周期是2.8s,而螺旋扫描方式为连续扫描,扫描床以30mm/s的速度匀速前进,可以促进患者检查定位时间的显著减少,同时螺旋扫描图像具有较少的伪影,病灶和正常组织具有更为清晰的分界,能够为勾画GTV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本研究结果表明,轴位扫描的等中心点x轴、y轴、z轴三维方向坐标及其到坐标原点的距离均接近于螺旋扫描,二者差异均不显著(P>0.05),说明两种扫描方式在平静自由呼吸状态下所确定的肿瘤等中心具有随机性,变化不显著。

总之,螺旋CT扫描较轴位CT扫描确定肺内孤立灶大体肿瘤体积具有较快的扫描速度,快捷可行,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尚东平,李明焕,李建彬,等.四维cT技术确定肺内孤立性病灶靶体积的应用[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11,20:417-419.

[2]李贤富,谭榜宪,柳弥,等.cT扫描对靶点位置精确度影响分析[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09,18:142-145.

[3]周红军.多层螺旋CT在肺内孤立性结节中的诊断价值及其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2,(24):15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