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生成升华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1-11
/ 3

体验生成升华

傅剑平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体验学习的运用策略

傅剑平杭州市萧山区宁围镇中311215

摘要学习是指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中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这一过程只有通过亲身体验才能有效完成。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就指出“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而数学的体验学习作为一种有意义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生在数学学习的活动中主动学习并获得成功的体验。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问题情境的设置、注重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让学生感知数学学习的乐趣着手,使学生在数学教学中有效体验,从而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有所感悟、有所创新。

关键词体验感悟成功

【策略】

数学教学中的体验学习要求教师将教材的语言材料进行创造性的处理和设计,使其更有利于学生开展体验活动。创设情景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进行体验和探究,这样不仅能有效突破教学难点,还能使原本枯燥的数学语言变得鲜活、生动,真正将新课程倡导的“文本课程”转化为“体验课程”的理念落到实处。而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体验,在实践中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形成自己的见解与感悟,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去,并在体验学习的同时发展思维水平,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体验学习让学生不仅学会知识,而且学会学习。

一、数学课堂运用体验学习激发体验动机

1、通过日常生活事例探究体验

问题情境的设置,要与学生关注的问题解决的过程相结合才有价值。因为,只有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的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说,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时必须结合具体的数学课程内容,将问题情境的设置引入数学范畴,让学生在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中,更好地体验和领悟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知识与技能。

【案例1】

学校决定让七年级(1)、(2)两个班学生到文峰公园去游玩,老师先去调查了公园的门票价格规定

购票人数1--50人51—100人100人以上

每人门票价13元11元9元

我们(1)、(2)两个班共有104人,其中(1)班人数较少,不到50人,(2)班人数较多,有50多人,如果两班都以班为单位分别购票,则一共应付1240元;问(1)(2)两个班各有多少人?请同学们设计一种最合理的购票方案。

这是一个学生非常感兴趣的问题,因为类似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如购物、出游等。现在,我只是创设其中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有思考冲动。引导学生通过探索列出了方程,并求出了两个班的人数,学生也很快算出了:如果两班联合起来,作为一个团体购票,则可省不少钱。在老师准备继续让学生讨论下一题时,有个学生突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老师,(1)班人数少,不到50人,就不如按51人购票合算。”老师说:“我们已经求出两个班合购票可以节省钱,你认为不对吗?再说,一班不够50人,为什么还要按50人以上购票?”学生说:“多购票便宜,可以把多余的票卖给别人,这样不是更节省钱吗?”老师肯定了这个学生能够大胆质疑的精神后,又继续让学生讨论:“他提的这个问题对不对?请同学们验证一下,好吗?”经过讨论、计算后得出,这种购票在只有(1)班一个班去游公园时便宜……,这节课学生不仅学得主动,而且兴致盎然。

通过设置这个问题情境,不仅解决了这一类实际问题,而且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应用的广泛性,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将问题情境设置与数学知识应用结合不仅可使学生在能力上,而且在情感上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这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学学习观,而且对问题的理解也一步步地深刻起来,数学应用意识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形成。

2、结合数学游戏活动参与体验

新课标要求在数学教学中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乐学、爱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数学游戏中体验是指教师尽可能将枯燥的数学语言转变为学生乐于接受、生动有趣的游戏形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通过学生参与数学游戏的整个过程,体验知识形成的整个过程,感受数学知识的趣味性,从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过程中自发感悟知识并加以运用,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案例2】

在《游戏的公平与不公平》教学中,我们设计了如下游戏活动:

[活动1]:在一枚硬币的基础上,再分析在这样的游戏规则下抛两枚硬币是否公平。

同时抛两枚硬币,每人轮流抛一次,如果抛出两个正面,那么甲得一分,如果抛出一正一反,乙得一分,抛出两个反面都不得分,这个游戏公平吗?(不公平)

实际教学时,我们可以先让同学玩一玩,全班几乎所有玩甲方的同学都输了,他们大呼“不公平”,教师适时地提出问题:“为什么你们说不公平,能给出合理解释吗?”于是同学们把所有情况罗列出来,发现有以下四种情况:正反,正正,反正,反反。里面两个正面的只有一种,一正一反的有两种,显然乙的胜率是甲的2倍。再加上抛的次数比较多,所以乙方同学全胜的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学生亲历了这个活动过程,再加上这个合理的数学解释,无不对数学产生了亲切感!

[活动2]:把游戏规则改一改,使这个游戏公平。同时抛两枚筹码(其中一个筹码两面都为×,另一个一面为×一面为○),每人轮流抛一次,如果抛出两个×,那么你得一分,如果抛出一个×和一个○,我得一分,这个游戏公平吗?

再让同学们玩一玩这个游戏,看看感觉对不对。

教师小结:在[活动1]以后,我们很容易发现这个游戏并不公平,乙赢的可能性是甲赢的可能性的2倍。而[活动2]是公平的。我们来看看实验的道具:[活动1]用的是硬币,[活动2]用的是筹码(其中一个筹码两面都为×,另一个一面为×一面为○),表面看上去一样,但实质是有区别的。通过设计这样的活动,让学生体验探索的全过程,亲身经历得到结论的全过程,体会才更深刻,才真正是在“做数学”。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应提倡,学生能自己操作的,让学生自己操作;学生能自己思考的,让他们自己思考;真正让他们感受“用数学”的实际意义。

这类游戏活动目的性很强,参与面也很广,学生在既轻松又紧张的课堂气氛中对数学知识进行初体验。因此,运用得当的数学小游戏,不仅能调动学生的认知潜能,引导和帮助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再创造”活动,形成对数学学习有利的非智力因素。

二、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实现自主体验

1、在概念学习中体验知识的形成

数学概念的教学一般来说要经历概念的形成、概念的表述、概念的辨析、概念的应用等阶段。在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如何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主动地经历观察、分析、类比、猜想、归纳、抽象、概括、推广等思维活动,探究规律,得出新的数学概念。从而使学生体验数学概念的产生过程。

(1)创设类比发现问题情景。初中数学中有许多概念具有相似的属性,对于这些概念的教学,教师应先引导学生研究已学过概念的属性,抓住知识的生长点,然后创设类比发现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去发现,尝试给新概念下定义,这样,新的概念容易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得以同化与构建.如:建立一元二次方程概念时与一元一次方程概念进行类比。

(2)有些数学概念是已有概念的扩充,若能揭示已有概念的扩充规律,便可以水到渠成的引入新概念。如:实数概念的教学,先回顾已经历过的几次数集扩充的事实:正整数→自然数→非负有理数→有理数,再由教师引入新元素“根号”,并作出两条规定(略)。这样学生对根号的的引入不会觉得突然,使学生的思维很自然地步入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轨道中,同时为概念的理解和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3)提供感性材料,创设归纳、抽象的问题情景。有些数学概念源于现实生活,是从生产、生活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对于这些概念教学要通过一些感性材料,创设归纳、抽象的情景,引导学生体验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如:数轴概念的教学,就可从生活中的杆秤抽象提炼——拿一根杆秤称物体,移动秤砣使秤杆平衡时,秤杆上的对应星点表示的数字即为所称物体的重量;显然秤砣越往右移,所称的物体越重.我们能否用一个更加简单形象的图示方法来描述它呢?由此启发学生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从而引进“数轴”的概念.这样做符合学生的体验,给学生留下深刻持久的印象,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2、在例题学习中体验思维的发展

例题教学是数学的精髓,是培养思维能力的载体.课本例题、配套习题是专家通过精选而成,有着丰富的教学功能,教师适时创设问题情境,提供学生体验的机会,并恰当引导,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案例3】《菱形》教学片断:

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彩纸、剪刀,想一想怎样利用折纸的方法,既快又准确地剪出一个菱形?

(学生动手折、剪,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做好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师:下面,请同学代表说出自己的菱形是如何做出来的。

(学生积极举手,争先恐后地回答)

生1:将长方形的纸对折,在折痕上以任意长的底边,

剪一个等腰三角形,打开即是菱形。

生2:把长方形的纸先横着对折,再竖着对折,

然后剪一个直角三角形,打开即是菱形。

师:大家说得好极了,谁能说说这样做的理由吗?

生3:按方法1得到菱形的理由是:根据对折,等腰△ABC和等腰△BCD是全等的,因此AB=BD=DC=AC,所以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又有一组邻边相等,根据定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所以ABCD是菱形。

生4:按方法2剪出的菱形是经过了两次对折由于折痕OA=OC,折痕OB=OD,所以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又因为两条折痕是互相垂直的,即:AC⊥BD,又OA=OC,所以BD是AC的中垂线,即AB=BC,由菱形定义,可知ABCD是菱形。

师:由刚才的分析你能发现什么样的四边形是菱形吗?(生回答,教师板演)

生5:由方法1知,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或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由方法2知,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随后老师再介绍了学生没有想到的方法3。

师:请同学们裁出两条等宽的纸条,把它们交叉重叠在一起,请你判断重叠部分的是否是菱形。

(学生继续动手)一致回答是。

师:为什么?(学生又继续讨论)

生6:很显然两组对边分别平行,所以

它是平行四边形。师:如何让一组邻边相等呢?是否可以从面积上去考虑呢?

生7:因为以AB为底的四边形面积与以AD为底的四边形面积相等,而线条等宽,所以它们的高相等,所以AB=AD,所以是菱形。

《菱形》这一节课通过设置动手剪纸活动,让学生通过折、剪、拼,然后探索、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探索新知,始终给学生以创造发挥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学会数学,最终使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数学课堂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学生通过行动,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悟出数学要领。将有关的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新知识,不但便于保持,而且容易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去,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三、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体验学习过程是认知过程与情感过程相统一的过程,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教师不仅要在认识是引导学生充分体验思维活动,而且要在情感上与学生进行交流。师生之间只有保持心灵上的交流和沟通,才能创设一个和谐、友爱和宽松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保持无拘无束、心情舒畅、情绪振奋的心理状态。

1、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

成语“爱屋及乌”比喻爱一个人会连带到他有关的事物。同样,如果学生对老师产生良好的情感,则一定会迁移到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中,形成一股积极的教育力量。因此,教师应当从思想、生活、学习上关心学生,了解他们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困难;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性、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尤其是基础差的学生,他们由于成绩差,长期被自卑所困扰,教师应当更多地注入爱的甘醇,使他们的心理保持平衡。

苏霍姆林斯基说:“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精城所至,金石为开,一旦教师的真情被学生所理解,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就一定能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内在积极因素,产生有效的“正迁移”,变为学习的动力。

2、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歧视学困生,相反,他们有困难,应热忱帮助;他们有进步,及时表扬;使他们总是生活在“希望”之中。教师可通过点头表示肯定,说“好”或者“对”表示赞许,也可以说句鼓励的话“真好”“真会动脑筋”。对学习上的进步表示祝贺,这样做可以给学生极大鼓舞,发现了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肯定,增添学生克服学习困难的勇气。

让每一位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信心。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适时给予激励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产生愉快的心情。这种情绪反复发生,数学学习和愉快情绪之间就会建立起较为稳定的联系,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机。

总之,数学教学已经越来越多地强调学生主动探索、亲身体验,强调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重视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而体验学习是数学学习的一种有效方法。因此教师要设法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创造条件,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尝试探究,并从中获得大量的、各种各样的体验,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中感受自己的智慧,体验成功和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2011年版

【2】《初中生数学兴趣的调查研究》周世桢中学数学1988.2

【3】《中学数学思维训练》王家燕等杭州大学出版社

【4】《心理学应用》答阿尼.舒尔兹广西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