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德育工作在现阶段的实施途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浅析德育工作在现阶段的实施途径

叶淑平

叶淑平

(塔什库尔干县中学,新疆塔什库尔干845250)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1)12-0034-01

摘要:学校建立完整的网络体系,建立健全德育工作领导机制,深化课程改革,强化德育课程的渗透作用,弘扬传统文化,大力宣传法制教育,是阶段实现实施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德育工作;领导机制;德育课程;传统文化;法制教育

我国是一个古老的文明国度,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德育内容纵横古今、广泛深厚,但在经济全球化、物质极大丰裕的现阶段,青少年对压力和挑战的承受力还不能适应突飞猛进的社会变革,接受不了种种困难和挑战,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常常感到失落和迷茫。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多元化的社会生活中,人们形成了各不相同的甚至相反的人生观;以知识为载体的“知识经济”风靡全球,社会对人才的标准越来越高,不仅需要相应的文化科学知识,更需要相应的道德素质,这就促使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本人就这些年来从事德育教育工作体会,谈谈自己对加强德育工作的一点认识。

一、建立健全德育工作领导机制

实行校长负责制,落实工作责任,切实保障德育目标、内容和要求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落实。学校依靠以党总支部、校长为核心的德育工作协调机制,以政教处、团委、少先队、班主任宿管员和任课教师为骨干的德育工作落实机制,以品德与生活课、品德与社会课、思想政治课、主题班会课、法制教育课、社会实践课以及其他学科为基本形式的德育工作实施机制,形成完整的、全方面覆盖的德语教育网络,全面开展学校的德育工作。

二、深化课程改革,强化德育课程的渗透作用

德育工作应从实际出发,深化德育课程改革,开发德育课程资源,开足开齐德育课程,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努力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规范德育课程,深刻挖掘教材中的思想内涵,充分发挥德育导向和激励作用,注重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联系,关注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情感体验,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的作用。德育不是一个人或一个部门的工作,它是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尤其是在学校,班主任及各学科教师都应注重德育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科科渗透德育内容,在语文、历史课的教学中,通过历史知识、古文、诗歌的教学,注重学生爱国主义、优秀传统美德、荣辱观的教育等的培养。

三、以“活动”为契机,强化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是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淀、被历代所推崇的美好伦理道德,它体现了中华民族伸张公平、正义的社会风尚,彰显了美好的品德,陶冶了人们的情操。传统美德对于现代社会显然有积极的人生意义,将它运用于当今社会,有利于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培养,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序进行亦是非常重要的。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教育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因此,弘扬继承优秀的传统道德思想,必须加强各种途径的道德修养,就学校德育教育来说,应主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

1.倡导勤俭的美德。

中华民族以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以吃苦耐劳著称于世。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逐渐富裕起来,有人认为勤俭美德教育过时了,没必要要求青少年节俭了,事实并非如此,社会主义市场机制要求对资源实行最有效、最优化的配置,这就更需要提倡节俭精神,勤就是要求从小树立起只有勤劳工作,才有权利享受的思想品德;俭就是要节俭,不论是小家还是大家,勤俭是持家之道。就我们寄宿制学校而言,1000多名学生在校吃饭,众口难调,不论什么饭菜总有人不合口味,勤俭节约教育成了我校教育的重点之一。通过观看电影、漫画、动画片、开展讲座、值班教师检查等形式,逐步改变了学生挑食、浪费的现象。

2.培养公德心。

在中国传统道德中,有“义以上为”、“先义后利”。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做怎样的一个人?应该怎样生活?这是是每一个人来到世间都必须解决的问题,也就是一个根本的做人准则问题。我国是一个崇尚教育的民族,历来主张正确处理公私关系,无数民族脊梁无一不都自觉地把个人利益与国家人民的利益连结在一起,忧国忧民,敢为天下先。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交往范围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复杂,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已成为现代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涉及到公德心的问题,而公德心需要从小抓起,培养这些公德心对青少年成长具有特别重大意义。在我校公民道德建设月中,全校师生开展了以“做怎样的人”、“假如我是校长”、“假如我是县长”等为主题的征文、辩证会,教育师生如何辨别真、善、美与假、丑、恶,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培养关爱与尊重的意识。

中国传统社会一直崇尚“仁者爱人”、“和为贵”,强调互相尊重、以诚待人。设想,一个孩子不知道如何去爱与尊重别人,就不会真正体会到被人爱、受人尊重的意义和价值,也决不会真正得到别人的尊重与爱。因此,在学校的德育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关爱与尊重意识。我校在开展的月月有爱的活动中,对表现好的学生进行表彰奖励,激励他们热爱生活,尊重身边的人,并鼓励其他学生向优秀的学生学习的热情。另一方面,社会、家庭、学校要尊重爱护学生,只有受到真正的关怀,人格受到尊重,学生才能“以礼存心”,当他们长大进入社会后,才会真正懂得爱人与敬人。我校经常开展感恩教育活动,邀请老干部讲述社会的发展、生活的变化等,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关怀和各民族团结的力量。我校学生在参加了社会各界的捐资捐物活动之后,纷纷写感谢信,表达心中的感恩之情。

4.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教育。

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翻开中华民族的历史长卷,诸如屈原自沉汩罗,以身“死国”,岳飞“仰天长啸”,屈死风波亭,“开眼看世界”的林则徐,图维新成仁的谭嗣同,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以及无数为国捐躯的共产党人都体现了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无不渗透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我们中华民族之魂。所以在中学德育教育中更要突出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利用“弘扬民族精神建设月”和“民族团结教育月”等节日,开展“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等各类活动,强化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无论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作为一名中国人始终要与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为重,维护祖国的统一与稳定,尤其要从小立志,使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与祖国利益紧密相连。

四、开展法制教育活动

开展法制教育活动,使学生知法、懂法,是学校德育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校聘请了法制副校长、校外各类法制宣传员,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从小树立学生的法制意识。我校依照国家规定的主题教育月,将每月定为主题教育月,如三月为公民道德建设月,四月为法制宣传月,五月为民族团结教育月等等,每月都举办主题教育活动,邀请校外法制员、老干部、校领导等相关单位人员,开展交通、禁毒、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条例、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民族团结条例等法制教育;开展讲述身边的事等民族团结、爱国主义教育等,通过多种方式,提高了学生懂法、用法的意识,学会了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权益,用法律约束自己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