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水电站工程跨沟短渡槽+填方渠道的布置与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5-15
/ 3

某水电站工程跨沟短渡槽+填方渠道的布置与设计

马洪玉,高红涛(新疆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新疆乌鲁木齐830

【关键词】高填方渠道;渡槽;布置与设计Layoutanddesignofahydropowerprojectshortcross-channel+fillpathsoffillings

MaHong-yu,GaoHong-tao

(XinjiangwaterconservancyandhydropowersurveyanddesigninstituteUrumqiXinjiang830000)

【Abstract】Thearticledescribesacross-NilekeDitchStationAqueduct+fillshortchannellayoutanddesign.Throughexpertadviceandthedesignoftheprojectwiththeobjectiveunderstandingofthenaturalconditionsofthegradualdeepeningandthecontinuousdevelopmentofengineeringandtechnology,thedesignhasbeenadjustedcontinuallyrevisedandimprovedandoptimizedtoobtaingoodresults.

【Keywords】Highfillchannel;Aqueduct;Layoutanddesign1.

工程概况

某一级水电站位于新疆某河中游河段,跨尼勒克沟建筑物位于渠道桩号21+397.470m~22+824.950m段。

本工程引水枢纽总库容85.5万m3,电站装机容量220MW,该水电站为Ⅲ等中型工程。设计流量138.8m3/s,最小设计流量25m3/s。主要水工建筑物为3级,次要建筑物为4级,临时建筑物按5级进行规划设计。跨沟输水建筑物为3级建筑物,洪水标准按50年一遇设计,最大流量350.38m3/s,100年一遇校核,最大流量415.15m3/s。拟建工程区场地50年超越概率10%的峰值加速度值在0.3g,对应地震基本烈度均为Ⅷ度。跨沟输水建筑物按Ⅷ度设防。

短渡槽+填方渠道组合方案由进口段、进口填方渠道段、槽身段、出口填方渠道段和出口段组成。

桩号21+479.950m~21+524.950m为进口段,布置结构型式与长渡槽方案相同。

桩号21+524.950m~22+220.150m为左岸填方渠道段,长695.200m,渠底距地面最大高度32m;桩号22+660.150m~22+824.950m段为右岸填方渠道段,长164.80m,渠底距地面最大高度32m,填方渠道边坡1:60。左右岸填方渠道横断面结构相同。

桩号22+220.150m~22+660.150m为短槽身段,长440m,槽底纵坡1/1000,槽底距地面最大高度约51m。

根据结构型式比选,推荐渡槽为梁式结构,支承方式为简支式,单跨40.0m,断面为矩形单槽,槽底净宽8.4m,设计水深4.63m,过槽流速3.56m/s。矩形渡槽侧墙兼作纵梁,侧墙上翼缘宽3.0m,下翼缘为马蹄,宽1.5m,侧墙厚0.5m,端部厚0.7m,侧墙跨中高6.9m,为防止漫槽,在高于设计水深0.2m处设排水孔。上翼缘兼顾交通,并每隔50m左右顶部设盖板封闭,以便于沟通槽两侧交通。渡槽顶部设拉杆以增加侧墙稳定,拉杆间距5.0m。拉杆尺寸0.5×0.5m。渡槽底跨中板厚0.55m,端部厚0.8m。渡槽内部涂抹0.02m厚防水保温砂浆,渡槽外包0.05m厚的保温苯板,苯板外设专用砂浆保护层。

渡槽槽墩为圆端形高空心墩结构。空心墩河床段墩高30.29m~49.14m(含台帽和基础),上小下大(外坡25:1,内坡33.5:1),墩顶两圆端半径各2.4m,顶部矩形段长6.82m,墩底两圆端半径各4.37m,底部部矩形段长6.82m。空心墩壁厚上端0.5m,下端0.757m~0.918m。墩帽高3.0m,宽6.0m,墩帽长12.0m,空心墩墩帽设2.0m实体过渡段,河床段空心墩和基础设6.0m过渡段,河滩段3.0m。空心墩设置通风孔与进人孔,以调节墩内外温差,通风孔直径0.2m,每隔3m~5m交错布置,通风孔离地面不小于5.0m,并应高出设计频率水位。空心墩基础采用扩大式基础,基础分两级台阶布置,其最大平面尺寸为25.0×15.0m。

左右两岸槽台为埋置墙式槽台,左岸台身高为29.64m(右岸为35.06m)。墙式槽台台帽高2.50m,宽5.50m,长12.82m,台帽后设2.0m长耳墙。台帽下与支座中心线对应位置设台墙两片,每片厚1.50m,台墙上宽5.50m,左岸下宽9.22m(右岸9.60m),为减小土压力,台墙后坡采用29:1的仰坡。槽台基础分别置于第③和第⑤层土上,为扩大式基础,基础分两级台阶布置,每阶宽1.50m,高1.50m,基底平面尺寸为16.59m×15.22m(右岸16.59m×15.60m)。

3.渡槽结构型式比选

渡槽结构型式选择的基本原则是: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因此,布置形式要尽量简单,结构受力明确、合理;过水断面要接近最佳水力断面,水头损失小;施工方便技术先进,能确保工程质量;运用管理方便;总的工程造价较省。

本文主要从渡槽整体方案、上、下部结构型式、运用方式及施工方案等方面进行比选。

4.渡槽水力学计算

渡槽的槽身过流能力按明渠均匀流计算,计算公式如下:

Q=ACRi

式中:Q——输水流量(m3/s);

A——过流断面面积(m2);

C——曼宁系数;

R——水力半径(m);

i——渡槽纵坡降,I=1/1000。

一般渡槽采用深宽比大一点的断面,对矩形槽一般采用深宽比为0.6~0.8,U型槽为0.7~0.9。根据已建和在建大型渡槽的设计经验,矩形槽控制在0.5~0.6之间,U型槽控制在0.6~0.7之间。根据计算结果,本着过水断面较小的原则,并结合上部结构要求,确定单槽矩形断面槽宽8.4m,水深4.61m,流速3.56m/s,深宽比0.55。最小引水流量25m3/s时,渡槽水深1.301m,流速2.105m/s。

5渡槽结构设计

5.1基本材料设计参数

5.1.1混凝土。(1)槽身侧墙及槽身底板:预应力混凝土结构C50W6F300;(2)渡槽拉杆:C30F300;(3)墩帽(台帽):C30F300;(4)槽墩身(重力墩及排架柱等):C30F300;(5)埋置式槽台:C25F100;(6)基础:C25F100。

混凝土的设计强度和弹模等指标,按有关规范取用。工程所处地区为严寒地区(最冷月平均气温为-11℃),抗冻强度等级取F300,槽身混凝土的抗渗等级取W6。

5.1.2钢筋。预应力结构采用X×75(15.2)钢绞线,其他为Ⅰ、Ⅱ级普通钢筋。其设计强度和弹模指标按有关规范取用。

5.1.3砌石采用M7.5号水泥砂浆砌50号块石。

5.2安全控制标准及组合。(1)渡槽抗倾及抗滑稳定控制(见表2)。(2)渡槽槽墩基底应力控制。

5.3荷载及组合。渡槽在纵、横向上的荷载基本上是一样的,其主要荷载为:(1)结构自重,钢筋混凝土容重γ=25KN/m3;(2)水体自重和作用与墩台上的静水压力,水容重γ=10KN/m3;(3)槽顶桥面人群荷载:3KN/m2;检修设备按20KN荷载考虑设计;(4)风荷载,根据《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04)附表A,工程区基本风压值0.55KN/m2;(5)动水压力,作用与槽墩上;(6)河道漂浮物撞击力;(7)地震荷载,主要为地震惯性力、地震动水压力及地震动土压力;(8)温度力、混凝土收缩及徐变,由于本渡槽流量及跨度较大,处于严寒地区,温度应力还应考虑日照温差及寒潮温差影响;(9)纵向、垂向、横向预应力;(10)土侧压力;(11)冰压力及冻胀力,冰压力分竖向和水平力,主要是水平作用力,竖向作用力为冰层因水位升降对墩台产生的作用力。水平作用力则包括由于风和水流作用与大面积冰层产生的静压力,冰盖层受温度影响膨胀产生的静压力和河流流冰产生的动水压力等;(12)施工荷载,施工情况时,记入人群荷载和施工机具重,单位面积内按4.0KN/m2考虑;

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时,应考虑荷载的基本组合和偶然组合。按正常使用状态设计时,应考虑荷载的短期组合和长期组合。

(1)建筑在岩石地基(较好的)上的单向推力墩,当满足强度σmax≤[σ]和稳定(抗倾覆)要求时,合力偏心距不受限制。(2)槽身侧墙及底板按抗裂设计,其他按强度设计;(3)渡槽槽身挠度短期组合时L/500、长期组合L/550;(4)对渡槽空槽时要控制受压区在预加应力作用下不在该处产生裂缝;(5)荷载分项系数按水工建筑物荷载规范,其中渡槽水荷载分项系数按《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DL/T5057-1996取1.2;(6)计算渡槽地震荷载时,只考虑水平向地震荷载;根据工程经验,顺槽向水平地震荷载可不考虑水产生的地震惯性力(但水重考虑),横槽向乘以0.7系数;在进行渡槽下部结构的抗震设计时,上部结构地震荷载作用点的位置,顺槽向为支座顶面,横槽向为上部结构质量重心;(7)渡槽槽身糙率为0.015。

6.结论

6.1跨尼勒克沟建筑物采用短渡槽+填方渠道组合方案,较好的适应了尼勒克沟的地形特点和复杂的地质条件,圆满的解决了排洪与交通的问题。

6.2有利于满足高地震区建筑物的抗震安全,妥善的解决了建筑物的抗震安全,利于水电站的运行管理。

6.3本工程的渡槽规模较大,跨度,高度都非常高,而且位于高地震区。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课题。希望能于同行很好的交流,相互借鉴。以期待能更好的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不仅对本工程有重大意义,而且对水电事业的发展也能取得更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涵洞/熊启钧编著,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2]《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D62-2004

[3]《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DL5073-2000;

[文章编号]1006-7619(2009)04-13-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