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8-18
/ 2

综合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

阎斌1李方2

阎斌1李方2(通讯作者)

(1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539744)

(2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神科539744)

【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性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4月~9月心内科住院的120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心内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健康教育、膳食指导、心理指导、康复运动锻炼等综合性护理干预,通过来院定期复诊和电话联系随访对患者进行经常性的训练与指导。入组半年后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等进行测评。比较两组患者的遵医行为和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遵医行为、治疗与护理质量的满意度、对疾病认识程度、心绞痛发作次数、活动受限程度、住院时间、并发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整体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冠心病患者的认知水平、增强患者控制冠心病危险因素的主动性,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有利于提高冠心病患者的遵医行为,提高满意度。对冠心病患者实施整体护理干预是提高其生活质量,控制疾病恶化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护理干预冠心病满意度老年人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8-0148-02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导致社会心理、精神因素增加,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冠心病是多危险因素作用于不同环节所致的慢性疾病,其形成和发展与患者的心理行为因素和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科学的护理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减轻临床症状、提高遵医行为、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意义重大。本研究旨在探讨整体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的病情、并发症和生活质量的影响程度。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6~9月在本院心内科住院的120例确诊冠心病患者,平均年龄为50.0±7.2岁,病程最长8年,最短1年,平均3.4±1.2年。把120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0例,其中男34例,女26例;对照组60例,其中男32例,女28例。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病程等一般资料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积极治疗,对照组患者均给予心内科常规护理,如:测量体温、脉搏、血压,指导药物正确使用等。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健康教育、康复训练、心理护理等综合性护理干预。患者入院后即发放疾病相关知识手册,普及有关冠心病起因、危害、相关并发症、预防措施以及治疗方案,提高患者对疾病认知情况,缓解其紧张、焦虑情绪。告知冠心病危险因素包括高龄、家族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肥胖及缺乏运动,除年龄、家族史外,其他危险因素均可控。用通俗语言解释疾病与情绪的关系,使患者克服不良的情绪,保持心情愉快,情绪稳定,以利于疾病的康复。了解患者日常生活中对健康有不良影响的因素,并促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及行为模式。如戒烟限酒、避免暴饮暴食、少吃刺激性食物,如咖啡、浓茶等,在日常饮食中增加高纤维素、高蛋白、低脂肪食物的比重,限制总热卡的摄入,避免体重增加,防止便秘等。帮助患者养成早睡早起的睡眠习惯,在患者睡眠时,避免在病房内大声喧哗,保持病房内安静的环境以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结合患者自身的体能与病情为其选择合适、规律的运动方式,循序渐进,运动适度,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运动量。根据病情指导患者按医嘱用药,告知患者用药目的、意义及遵医用药的重要性,不要擅自更改药物剂量及种类,并注意口服药给药时间、剂量、用法。在患者住院期问,定期开展讲座,利用多媒体、动画片等形式与患者展开互动,由专家及医护人员解答患者的疑问。鼓励患者家属在日常的综合护理干预中扮演一定的角色,协助医护人员的日常工作。

1.3观察指标

(1)满意度:采用自制护理质量满意度调查表,包括服务态度、技术水平、健康教育、关爱患者及心理支持五个方面,总分为100分,≥90分为满意,60—89分为基本满意,得分<60分为不满意。(2)住院时间,并发症的发生率,其中主要的并发症有心律失常,急性左心衰,心源性休克等。

1.4统计学原理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以x-±S表示计量资料结果,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描述,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在心绞痛发作次数、住院时间、并发症、护理质量的满意度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并发症、住院时间及满意率比较

组别例数心绞痛发作次数住院时间(d)并发症发生率(%)护理质量满意率(%)

观察组602.1±0.42a18.4±7.5a5.0a91.67a

对照组604.5±0.6633.6±10.213.380.0

注:组间相比,Pa﹤0.05

3.讨论

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致血管管腔狭窄或阻塞,和(或)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1-2],流行病学资料表明,冠心病主要危险因素有高血压、高血脂、高龄、高血糖、吸烟、高热量高动物内脏的饮食方式、体力活动的减少、肥胖、冠心病家族史、年龄、性别、高半胱氨酸血症、急躁好胜的A型性格等[3]。越来越多的心血管病患者合并存在心理障碍,冠心病患者常表现为焦虑、恐惧、情绪不稳定的心理状态[4]。胡大一教授指出,有精神心理障碍者在心血管疾病患者群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并且死亡率较高,预后较差,据此,他提倡“双心医学”,即医生不仅要关注患者的心脏,更要关注患者的心理。双心医学的提出对解决治疗心血管病合并存在的心理障碍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并没有涉及防治心血管疾病极为重要的饮食行为、运动行为和烟酒行为。因此,杨菊贤等专家建议,在心血管领域中,应当用“行为心脏病学”来代替双心医学[5]:“从行为心脏病学的角度来看: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这三大基石是心脏康复的基础,而心理平衡则是心脏康复的灵魂。”。行为医学主张:对于发病与心理行为因素和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疾病,必须消除不良的心理行为危险因素和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有效控制和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6]。

随着医学模式的发展与改进,医学治疗的重点已逐渐转变为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改善其生活条件为目的。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较多,而这些危险因素的形成大都与不良生活方式以及心理行为因素有关,大部分能够通过患者自身的改变及外界的干预来控制。行为、心理及生活方式的干预是现代疾病防治的一个重要内容。我科对收治的冠心病患者给予综合性护理干预,临床上取得了满意效果。给予冠心病患者综合性护理干预,有利于减少冠心病危险因素,减少发病率及疾病的进展,对保持患者病情稳定,减少并发症和改善其生活质量有积极意义。在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过程中,不仅使其认识了自身疾病,了解了诊疗知识,而且也感到了护士热情的服务,在护患沟通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密切了护患关系,提高了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化前珍.老年护理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26

[2]陈苑美.冠心病的健康教育[J].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0):1558~1559.

[3]冯正仪主编.内科护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87-88.

[4]俞中会,唐永芬.系统护理对冠心病患者焦虑和忧郁情绪的影响[J].实用心血管病杂志,2010,11(18):1698-1699.

[5]杨菊贤,杜勤.行为心脏病学的出现及其治疗模式[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7,16(5):116-12.

[6]RozanskiA,BlumenthalJA,DavidsonKW,etal.Psychosocialriskfactorsincardiacpractice:TheemergingfieldofBehavioralCardiologyJ[J].AmCollCardiol,2005,45(5):6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