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G激光治疗后发性白内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9-19
/ 2

YAG激光治疗后发性白内障

郭斌

郭斌(洛阳市洛耐医院眼科河南洛阳471000)

【中图分类号】R77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9-0093-02

【摘要】目的探讨后发性白内障YAG激光不同治疗方法的比较。方法20例(20眼)后发性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十字切开组和Q型切开组,术后两组从视力,角膜内皮计数,激光能量,人工晶体损伤方面进行比较。结果Q型切开组术后视力提高明显优于十字切开组,Q型切开组所用能量显著小于十字切开组(P<0.01),Q型切开组内皮损伤弱于十字切开组(P<0.05),Q型切开组人工晶体损伤率1/6低于十字切开组3/8。结论YAG激光Q型切开法治疗后发性白内障明显优于十字切开法。

【关键词】后发性白内障YAG激光

后发性白内障(posteriorcapsularopacification,PCO)指白内障摘除囊外术后,或外伤性白内障部分皮质吸收后所形成的晶状体后囊膜混浊,是现代白内障摘除囊外术后导致视力下降的常见并发症。研究表明,成人白内障术后2年内,有20%-30%因PCO再度失明,在儿童,PCO的发生率几乎100%[1]。治疗方法以消除或切开混浊区提高视力为最终目的,而YAG激光是最常用和有效的方法,具有无痛、便捷、效果显著的特点。我院2008年6月-2010年6月治疗20例(20眼)各型后发性白内障患者,汇报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十字切开组和Q型切开组;十字切开组10例(10眼),男2例女8例,年龄4-70(平均58.6)岁,病程2mo-9a,平均25.6mo;Q型切开组10例(10眼),男6例,女4例,年龄5-72(平均59.2)岁,病程2mo-10a,平均25.8mo。两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具有可比性。治疗前测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眼前节、人工晶体类型、角膜内皮计数及眼底。晶状体后囊混浊程度分3级:1级:后囊膜轻度混浊,眼底可见,欠清晰;2级:后囊膜中度混浊,眼底部分可见;3级:后囊膜重度混浊,眼底完全窥不到。根据后囊膜混浊的程度,1级7眼,2级8眼,3级5眼;并发性白内障3例,外伤性白内障2例,老年性白内障15例;行phaco术18例,ECCE术2例;术前5眼视力<0.05,11眼≥0.05且<0.2,2眼≥0.2且<0.4,2眼0.4-0.5。

1.2方法

YAG激光机为JYZ-1B型激光眼科治疗机(保定医疗器械厂,1脉冲,35%透过率)。十字切开组切开方法:术前纪录瞳孔大小及位置,10g/L托吡卡胺散瞳后在比原瞳孔位置稍大区域“十”字形切开混浊后囊膜。将激光双光点准确聚焦于混浊后囊膜上,以中心圆点扩大,十字形进行后囊膜开孔;Q型切开组切开方法:术前纪录瞳孔大小及位置,10g/L托吡卡胺散瞳后在比原瞳孔位置稍大区域“Q”字形切开混浊后囊膜。根据晶状体后囊膜混浊的性质、厚薄以及致密程度,从小能量开始,逐渐增加能量,以能击破晶状体后囊膜的最低单次脉冲能量为度,先从晶状体上方11:00-1:00方位距中央约2.5-3mm处寻找薄弱区试击,然后分别沿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环形切开晶状体后囊膜,直径约4-5mm,切开时在下方6点钟保留少许混浊后囊膜作为“蒂”,击射、震荡游离的晶状体后囊膜瓣2-3次,使其下沉并部分向后翻转。若后囊有张力线,先垂直张力线切开,再扩大。有晶状体眼膜孔开至4mm,无晶状体眼膜孔开至3mm大小。术后3天内常规给于抗生素及降眼压药物点眼。

统计学处理: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分析,激光能量及角膜内皮计数比较采用t检验。

2结果

2.1术后视力

十字切开组术前视力0.01-0.4,术后视力0.04-0.6,Q型切开组术前视力0.01-0.2,术后视力0.1-0.8,Q型切开组术后视力提高明显高于十字切开组。(表1)

2.2激光能量

十字切开组激光总能量125-2630(平均420.8)mJ,Q型切开组总能量55-280(平均98.6)mJ,Q型切开组所用能量明显小于十字切开组(P<0.01)。

2.3角膜内皮计数

十字切开组术前角膜内皮计数平均值2150,术后角膜内皮计数平均值1935,Q型切开组术前角膜内皮计数平均值2090,术后角膜内皮计数平均值2038,十字切开组术前术后角膜内皮计数差异平均值215,Q型切开组术前术后角膜内皮计数差异平均值52,Q型切开组角膜内皮损伤明显小于十字切开组(P<0.05)。

2.4人工晶体损伤情况

十字切开组4枚晶体损伤,受损率4/10,为后表面中央点状凹陷;Q型切开组2枚晶体损伤,受损率2/10。

3讨论

正常人晶状体上皮细胞是单层立方上皮,主要位于前囊下与赤道部,具有增殖与分化能力,不断产生晶状体纤维,后发性白内障是现代白内障手术后影响视力的最主要的并发症[2]。白内障摘除术后,晶状体上皮失去皮质压力,丧失单层性并加速向成纤维细胞转化。晶状体上皮细胞在后囊增殖呈现:(1)Elsching珍珠样小体;(2)Sommering环;(3)化生为纤维膜。[3]据魏捷报道,用后囊膜连续环形切开加前部玻璃体切割术,人工晶体材料改变及光学部边缘锐利,囊袋张力环的应用,密封囊灌洗技术,基因及药物应用等[4],均可降低后发性白内障发生率。但治疗仍以YAG激光最有效和常用,YAG激光切开后囊膜的机制主要是利用其高功率密度,使激光聚焦部位产生光学击穿,等离子体形成引起快速膨胀,发生冲击波,结合组织内应力,从而产生切割组织的作用,显著提高视力而其聚焦点以外的组织不受损害[5],因此,具有微创、并发症少的特点。

表1激光术前术后视力情况

通过对两种方法对后囊膜切开术所用能量,术后视力,角膜内皮数进行比较,结果表明Q型切开组所用能量明显小于十字切开组(P<0.01),Q型切开组术后视力提高明显优于十字切开组,Q型切开组角膜内皮损伤明显小于十字切开组(P<0.05)。Q型切开组由于从中央视轴旁2.5-3mm寻找薄弱部位呈环形击射,减少了击射次数,较十字切开组减少了击射路径,对角膜内皮的损伤明显减少;Q型切开组膜孔边缘更加整齐,同时也避开视轴,不会损伤人工晶体中央视轴区,因此,对人工晶体损伤多位于周边,术后视力明显提高。对于无张力型,“十”字形激光击射后后囊膜不会向周边收缩,这种后发障更适合于Q型切开法,在瞳孔区环形激光击射,在下方留少许囊膜不切,切开的圆片状后囊膜由于重力的作用沉于下方玻璃体,使瞳孔区透明,避免因过多不向周边收缩的后囊膜所致瞳孔区残留较多的囊膜碎片和障质。[6]因此,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Q型切开法是一种较十字切开法更好的选择。

参考文献

[1]王宁,夏小萍.老年性白内障术后后发性白内障的影响因素分析.新医学.2008.39.167-169.

[2]张红,刘平.密封囊袋冲洗装置在后发性白内障防治中的应用.眼科新进展.2010.30.690-691.

[3]赵剑峰.后发性白内障发病机制和防治研究的进展.昆明医学院学报.2008(2B):121-124.

[4]魏捷,蒋华.后发性白内障的防治新进展.国际眼科杂志2008.8.2090-2092.

[5]杨影,樊映川,程依琏等.Nd:YAG激光不同方式后囊膜切开治疗后发性白内障的临床观察.国际眼科杂志.2008.8.2124-2125.

[6]王建明,孙乃学,冯海晓等.Nd:YAG激光两种切开方法治疗儿童后发性白内障的临床研究.国际眼科杂志.2008.8.1582-1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