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的诊断和治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6-16
/ 1

感染的诊断和治疗

肖海燕

肖海燕(黑龙江省佳木斯市肛肠医院154000)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6-0235-02

【摘要】感染是致病菌侵入人体后,在机体内生长繁殖,产生各种毒素,引起人体局部或全身不良反应的一种病理过程。

【关键词】感染诊断治疗

一、诊断

表浅的化脓性感染根据典型症状比较容易诊断,波动试验阳性对浅部的脓肿诊断有重要意义,而深部脓肿波动感不明显,但脓肿的表面组织常有水肿和压痛,且全身症状明显,需用穿刺抽脓法帮助诊断。必要时可进行辅助检查,如:化验、超声波、X线检查等。

二、预防

1.加强卫生宣传工作,提高安全意识,预防创伤发生,

2.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机体抵抗力。

3.创伤后要及时救治,彻底清创,控制感染。

三、治疗原则

消除感染病因,清除局部感染病灶,减少毒素的吸收、扩散,减轻局部和全身症状,促进炎症吸收、消散或局限,增强机体防御机能和组织修复能力。

抗菌药物的应用抗菌药物的应用是预防和治疗感染性疾病的重要措施。而合理的用药不仅可以提高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效果,而且可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减少术后并发症。但是,不加选择的应用抗生素,不仅可以引起毒性反应、过敏反应、还可增加致病菌的耐药性,甚至引起二重感染,给正常治疗带来麻烦。因此,在应用抗生素时必须充分考虑药物的有效抗菌谱、适应证、给药方法及不良反应,并同外科的基本原则(如严格的无菌操作、彻底的清创术)结合起来,发挥抗菌药物的最佳作用。

1.用药原则

(1)根据细菌的培养结果和药物敏感试验选择最有效的抗生素,但在未获得测定结果前,也可根据临床诊断、感染的一般规律而选择用药,待药敏试验结果得出后再选用相应的抗生素。

(2)应用抗生素应足量但不宜过大量,如使用2~3天后无明显疗效时应立即更换药物。

(3)尽量使用窄谱抗生素和尽量单独使用抗生素,避免引起二重感染。

(4)对于严重感染者,宜选用杀菌类药物,大剂量联合用药,静脉给药,以求快速控制感染。

(5)联合应用抗菌药物,一般局限两种药物,并分次交替静脉滴注,以免药物混合后影响疗效。

(6)轻度感染一般可不用抗生素,以防产生耐药性和不良反应。

2.给药方法常用的给药方法有口服、肌肉注射、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对较轻度和较局限的感染一般采用口服或肌肉注射给药法。对严重感染者必须采用静脉给药。一般的抗生素分次静脉注射给药比静脉滴注在血中和组织液中的浓度相对较高。但是无论采用何种给药方法,都要根据药物的半衰期合理安排给药时间,以保持药物在体内的有效浓度和灭菌能力。并注意观察用药后的情况,如体温变化和局部感染情况。

3.不良反应应用抗生素所发生的不良反应多为过敏反应和毒性反应,常发生过敏反应的抗生素有青霉素、链霉素等,因此除用药前了解过敏史、常规作皮肤过敏试验外,在用药过程中仍应严密观察,并备好抢救药品,如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以及抢救设备,如氧气、气管切开包等。其他易发生过敏反应的药物还有磺胺类药物、氨苄青霉素、头孢菌素等,在用药时也应注意。常见的毒性反应有氨基糖甙类药物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引起的耳毒性反应,表现为听力减退、耳鸣、耳饱满感、甚至耳聋;氨基糖甙类和磺胺类药物引起的肾毒性反应,表现为血尿、排尿次数减少或尿量减少;还有链霉素、青霉素引起的周围神经炎,前者表现为麻木、针刺感或面部烧灼感,后者多见于老人、婴儿、肾功能不全者,表现为肌肉阵发性痉挛、抽搐、昏迷等(青霉素脑病)。此外,长期大剂量使用广谱抗生素可引起二重感染,常见的如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白色念珠菌感染等,应提高警惕。近年来应用氨苄青霉素造成迟发性剥脱性皮炎也屡见不鲜。

参考文献

[1]蒋业贵,毛青.感染病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案.科技文献,2010-04-01.

[2]马潞林,管德林.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感染的诊断及治疗.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