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塞100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8-18
/ 1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塞100例

薛惠民

薛惠民(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内蒙古乌兰浩特137400)

【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8-0225-01

【摘要】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20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对照组常规抗血小板及改善循环治疗。治疗组加用依达拉奉治疗。结果治疗后2组评分均有改善,但治疗组改善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塞能有效改善神经功能,安全性高。

【关键词】脑梗塞急性病依达拉奉

急性脑梗塞具有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及发病率高等特点,其治疗目的主要是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目前用于治疗该病的药物较多,其中脑保护剂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有资料表明自由基清除剂、钙离子通道阻滞剂的脑保护作用较肯定。我科于2009年1月~2010年10月应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塞10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资料入选病例200例,均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标准,且符合以下条件:(1)年龄在80岁以下;(2)发病在48h以内;(3)血压在200~100mmHg以下;(4)已查头颅CT排除脑出血;(5)除外肾功能不全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00例,男52例,女48例,年龄42~78岁,平均年龄63.3岁。对照组100例,男56例,女44例,年龄45~78岁,平均年龄64.5岁。2组发病期间、年龄、伴发症状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治疗方法治疗组:在常规抗血小板及改善循环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30mg+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注,每日2次,连用10~14d。对照组:常规抗血小板及改善循环治疗,连用14d。2组患者均行一般对症处理,防治感染,控制脑水肿、血糖,调整血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

1.3疗效标准2组病例均参照“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评分[1],并结合病残程度分级进行疗效评估。(1)基本治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级,可恢复工作和操持家务;(2)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部分生活能自理;(3)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4)无变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18%;(5)恶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6)死亡。

1.4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无死亡。见表1。

表1基本治愈

显著进步

进步

无变化

恶化

治疗组100人

30

40

20

10

0

对照组100人

14

30

20

16

10

1.5不良反应治疗组患者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

2体会

急性脑血管闭塞发生后,梗死中心区神经细胞迅速死亡,但其周围的缺血半暗带发生不同程度的缺血级联反应,再灌注损伤不可避免,其中自由基损伤是引起水肿形成和神经细胞凋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及时有效地清除自由基是保护神经元及非神经细胞的关键。

依达拉奉是第一个作用机制明确的新型自由基清除剂及抗氧化剂,能干预脑梗死区缺血半暗带的病理生理变化,阻断缺血的级联反应,减轻再灌注损伤,延长治疗“时间窗”,增强神经细胞对缺血的耐受,阻止细胞死亡[2]。此外,依达拉奉并不影响血液凝固、血小板凝聚和凝血功能、出血时间,不影响肝肾功能,所以不会增加出血的风险和加重肝肾功能的损害。

本资料结果显示,依达拉奉是一种有效、安全的神经保护剂,在脑梗塞的治疗中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全国第四界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杂志,1996,29(6):381.

[2]杨政,吴玉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新型脑保护剂——依达拉奉[J].中国新药杂志,2002,11(12):911~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