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例新生儿PICC常见并发症的临床护理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3-13
/ 2

100例新生儿PICC常见并发症的临床护理研究

牛靓

甘肃省妇幼保建院730030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降低新生儿PICC常见并发症的影响,以期提高护理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9月100例行外周穿刺中心置管的危重症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新生儿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实验组新生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一体化的细节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对两组危重症新生儿的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新生儿相关并发症均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在降低新生儿中心静脉置管并发症上具有重要意义,能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临床上具有应用价值。

【关键词】护理干预;新生儿;外周穿刺中心置管(PICC);并发症

1966年我国首次报道将外周穿刺中心置管(PICC)导管应用于新生儿,对危重新生儿特别是出生体重很轻的新生儿提供了安全的通道。虽然外周穿刺中心置管具有操作简单、保留简单、成功率高等特点逐渐成为早产儿进行场外营养的主要方式,但是随着应用的增加,置管过程及导管的维护中的相关危险因素等给新生儿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因此为了更好的将外周穿刺中心置管(PICC)应用于早产儿的治疗,本文作者随机随机选择2015年1-9月100例行外周穿刺中心置管的危重症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具体信息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15年1-9月收治的100例行外周穿刺中心置管的危重症新生儿为研究对象,100例患儿中男56例,女44例;置管时间为出生后1-13d。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入院时间、病情、穿刺方法等方面数据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置管前需跟患儿的父母签订外周穿刺中心置管(PICC)术知情同意书,详细向患儿父母及家属说明置管的目的、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及其有可能发生的相关并发症。对对照组新生儿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实验组新生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一体化的细节护理模式进行护理。

细节护理模式包括专人护理、心理护理等护理措施。由经验丰富的护士组成护理小组对患儿进行专人护理,输液应严格无菌操作,每日更换输液装置,导管尾部给予肝素帽封闭,以减少与外界相通或开封管造成的污染。将穿刺的目的、详细的方法、注意事项等事项告知家长,缓解家长的担心,并请家长给予配合,一起对患儿进行安抚和疏导,提高诊治的成功率。

1.3评价标准

1.3.1并发症情况

密切关注新生儿的各项指标情况,对新生儿出现并发症的情况作及时记录,收集并发症情况的数据进行统计并分析结果。

1.4统计方法

应用SPSS18.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表示,计量资料用“±s”表示,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P<0.05表示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2.1并发症情况

将两组新生儿的并发症情况数据收集,对数据进行统计及比较,具体结果见表1。

由表1可见,对照组新生儿出现并发症的情况有血肿1例,局部感染2例,肢体肿胀1例,导管脱落1例,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2.0%,实验组新生儿出现并发症的情况有局部感染1例,肢体肿胀1例,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0%,实验组新生儿并发症情况上经统计学软件分析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显著性差异。

3讨论

在对新生儿实施外周穿刺中心置管(PICC)时需有以下注意点:

进针时注意密切观察新生儿进针处皮肤反应情况,由于新生儿皮肤往往比较敏感,置管时可能会出现发红、发热、肿胀、疼痛、渗血、渗液等现象,一经发现新生儿进针处皮肤出现上述情况需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更换敷料,以防止局部感染,感染处理不慎严重者可能会导致败血症等不良后果。

在新生儿置管后,行穿刺处需每2日换药1次,用碘伏棉球进行常规消毒,再用弹性好、粘性大、透气性好、透明易观察的敷料覆盖伤口,以免新生儿误伤患处。

不输液时,每周采用脉冲式封管法封管2次,先用10~20ml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待用药结束后,用生理盐水10ml冲管,再以50U/ml的肝素化生理盐水正压封管。

导管堵塞主要的原因是血液凝固或脂肪乳颗粒沉积所致。护理:①用输液泵持续输液,输液开始先按压快进键数秒钟并确定液体已匀速进入;②合理安排输液速度;③推注药物时,不同药物之间用生理盐水冲管;④一旦导管堵塞,血液堵塞可用尿激酶1OU通管。

通过以上实验得出:实验组新生儿在相关并发症均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

护理干预在降低新生儿中心静脉置管并发症上具有重要意义,能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上推广和借鉴。

参考文献

[1]王建荣,蔡虻,呼滨.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指南与实施细则[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97.

[2]楼晓芳,陈正,吕华,等.NICU经外周置人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4):375-377.

[3]海新霞,杨晓蕾.新生儿PICC技术在早产极低体重儿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2,(2):76-77.

[4]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治疗指南(2007)[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7,28(6):413-421.

[5]张先红.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护理管理,2010,10(4):10-11.

[6]杨秋蓉,杨民招,周晓银,等.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25例围术期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27):57-58.

[7]李琦,钟莉芳,邱鸿.24h不间断输液预防NICU中PICC堵管的护理观察[J].实用临床医学,2010,11(12):107,109.

[8]蔡娟,戴明红.早产儿PICC术后护理中常见问题及对策[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60):68-69.

[9]吕请红.PICC置管致机械性静脉炎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天津护理,2007,15(6):344-345.

[10]张广新,崔晓丹,汤娟.PICC置管机械性静脉炎产生的解剖因素及预防[J].中国临床护理,2009,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