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的适应性技术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建筑设计的适应性技术策略

陈新稳

浙江宸泰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金华322000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对建筑设计工作有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为建筑设计工作的开展带来一定机遇和挑战。现代人对生活设施功能方面的要求较高,建筑设计人员需要将这些因素考虑在内,同时对建筑适应性需求方面的内容进行考虑,确保设计工作更加合理。本文对建筑设计适应性技术策略方面的内容进行细致分析,希望为我国建筑设计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启发和参考。

关键词:建筑设计;适应性技术策略;需求

设计人员对建筑进行设计时需要对当地环境特征、气候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考虑,对实际情况进行了解,为建筑基础稳定性提供更多保障。针对建筑功能复杂性较高的情况,设计人员需要对适应性技术策略进行合理应用,对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以及人类需求方面的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对建筑进行合理设计最终使生态、经济以及社会效益达到较好的水平。

一、建筑设计工作中的现存问题

设计人员对建筑进行设计时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首先,技术应用方面的问题。部分设计人员对环境适宜性等方面的问题缺乏了解,无法将适应性技术策略有效应用,技术惰性问题时有发生,同时若过于追求节能效果,对建筑舒适度、健康度方面有所忽视便会产生不利影响。其次,形态方面的问题。部分建筑设计人员对创新设计的应用过多,对建筑御寒方面的功能进行牺牲,对舒适度造成一定负面影响,例如过于追求开敞及通透的设计等。最后,环境设计方面的问题。若设计人员对建设环境当地气候及环境特点有所忽视,将不能在本地生长的植物进行引进,在增加成本的同时对设计效果产生负面影响。例如,我国某地区具有半年左右环境凋敝期,若设计人员对气候环境方面有所忽视,将大规模水体及绿地引入,便会对设计及日后维护方面的工作产生负面影响。

二、适应性技术策略

(一)气候适应性技术策略

建筑设计人员对建筑进行设计时需要秉承适候和应变的原则,对适应性技术策略进行合理应用。随着物质条件的提高,人们对舒适度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越来越多的新型构造及材料应用到设计工作中,通过空调、采暖通风等设备对建筑室内环境进行调节。上述情况为我国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带来一定阻碍,而气候适应性技术策略的应用能够对资料浪费、过度营建等问题进行处理,将绿色环保、开放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融入建筑设计,对建筑元素进行更好的组织,对形态、功能等方面进行科学设计,最终对建筑调节、气候适应等方面能力进行提升,将外界气候对建筑内的热舒适度方面的作用和影响降至最低。此外设计人员应对建筑当地特有资源进行考量和应用,更好的对气候问题进行应变,最终使建筑和当地气候环境更好的共生,将被动适应转变为主动调节设计:

其一,建筑本体的节能设计。设计人员可通过被动节能方法和机械方式进行节能设计,对空气阳光进入建筑的时间进行调控,同时对温度较高或较低的空气进行存储分配,在提高能源利用率的同时满足建筑内的人对舒适度方面的需求。

其二,景观设置及配置工作。以东北寒地为例进行分析,设计人员可以对植物四季变化方面的情况进行考虑,对植物碳氧调节方面的功能进行利用,进而对噪音、温室效应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处理,此外冰雪景观的建设同样可以对空间环境进行调整。

其三,应用新型清洁能源。为减少气候对建筑内部产生的影响,设计人员需要将风能、水能、潮汐能以及太阳能等清洁能源融入设计考量工作中。以某市建筑设计工作为例进行分析,设计人员对舒适度、能源消耗以及当地气候特点进行考虑,建筑所处小区中的古树得以保留,建筑密度有所减小,同时能够保留人们对历史的记忆;建筑设计人员将恒温恒湿高舒适度的适应性技术融入设计工作,通过外墙保温、外窗系统等对建筑进行优化设计,最终使建筑在一年中的时间内温度维持在21-25摄氏度的范围内,湿度维持在31%-59%的范围内,同时可以对建筑外部噪音问题进行处理,对空气进行净化和湿度调节,极大程度的降低交叉感染问题出现的频率。此外适应性技术策略的应用对节能效果、成本方面具有一定积极影响,其变化程度分别为79%和33.3%,同时施工进度加快。

(二)经济适应性技术策略

建筑人员需要避免对高新技术的盲目崇拜,需要对当地实际经济发展情况进行考虑,对建筑进行合理设计,平衡各方面效益最终对技术格局层次进行丰富:其一,对传统技术进行优化改良,对建筑运行效能以及舒适度方面进行改善,比如节能省地绿色承重墙体系技术等。其二,对节能措施进行升级。通过升级改造能够使建筑设计朝着生态、集约、高效的方向发展,比如外围护节能技术等。其三,对环境品质进行改善。设计人员需要对经济性、环境品质等方面产生同等重视,对中水雨水利用的综合调控技术等进行合理应用。以我国某市体育中心的建筑设计工作为例进行分析,设计人员对空调调度、功能等方面进行协调,制定适宜的设计方案,在第一展厅方面通过钢结构索拱体系、铸钢节点技术进行设计,无柱空间跨度将近130米。通过预应力垂直单索玻璃幕墙进行建筑构造设计,对大环境被动适应、小环境调控等方面工作产生重视,通过自然梯度对建筑空间进行打造。在平面布局设计中,对季节变化方面的问题进行考虑,在冬季和夏季分别采取封闭及开敞式设计。第一展厅的某侧立面完全透明,在温度较低时对太阳能进行收集存储,同时对冬季降雪方面的问题进行考虑,通过屋面曲线设计对雪荷载进行减少,且中空玻璃内置驳接等技术手段的应用能够有效减少外界温度对建筑内部的影响。

(三)环境适应性技术策略

共生和适地的原则是应用环境适应性技术策略的主要原则,最终使自然地理以及建筑等方面和谐共生:其一,群体布局设计。设计人员对防风御寒方面的问题进行考虑,通过阳光院所对风寒等问题进行处理,同时通过屏障的设计对风的侵袭进行抵御。其二,造型设计。设计人员对造型方面进行设计,秉承集聚收缩、规整、简单的原则进行设计,减少复杂轮廓线的应用,同时使体型系数维持于小于等于0.4的范围内。其三,空间应变设计。设计人员需要秉承趋利避害的原则开展设计工作,对建筑内外过渡空间进行设计,通过阳台、门厅等空间对其进行缓冲,通过温度阻尼区对热损失问题进行控制,对建筑内热舒适度进行改善。以某建筑设计工作为例进行分析:设计人员对单体建筑进行科学组合,形成一个院落,能够对水平方向寒风进行抵御,通过屏障作用对微气候进行调整;设计人员将层次化的处理方式融入设计工作中,对平面布局进行调整,对外界气候及建筑内空间方面的矛盾进行削弱,对热舒适度进行改善。

结束语:

总结全文,建筑设计是建设工作中的基础性工作,随着我国科技的进步,设计人员需要对新技术、材料等方面的内容以及人们对建筑新的需求进行考虑,结合社会实际情况及气候条件等对建筑进行科学设计,促进建筑空间和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上文已经对适应性技术策略进行细致分析,希望我国设计人员可以将其合理的应用至设计工作中,对我国建筑设计整体水平进行提升。

参考文献:

[1]郭欣.论述东北寒地建筑设计的适应性技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11):213-213.

[2]胡景炜.浅析北方寒地建筑设计的适应性技术[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22):199-199.

[3]万润达.寒地建筑设计的适应性技术策略[J].中华民居,2014(9):113-113,114.

[4]袁烽,钱烈.基于环境性能的适应性建筑设计——以2012年欧洲太阳能竞赛参赛作品复合生态屋为例[J].住区,2013(6):71-76.

[5]刘晓曈,崔永久.试析东北寒地建筑设计的适应性技术策略[J].建筑•建材•装饰,2015(1):89-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