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理想回归现实——论毛姆《刀锋》的主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4-14
/ 3

追求理想回归现实——论毛姆《刀锋》的主题

黄明秀

黄明秀

(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南宁530023)

[摘要]《刀锋》是现实主义作家毛姆的代表作之一,反映了战争时期人们的思想和生活状态,毛姆以独特的文学形式将历史一一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刀锋》中的主人公莱雷的救赎之路,有如一面难以逾越的刀锋,但他执着地探索人生的道路,终于在印度的宗教中找到了人生的归宿,是西方战后迷惘的一代的典型形象。

[关键词]刀锋莱雷救赎

[作者简介]黄明秀(1977—),女,广西钦州人,硕士研究生,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从事英语文学和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041(2013)04-0024-02

威廉•萨默塞物•毛姆(WilliamSomersetMaugham,1874—1965)是现代英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刀锋》是其代表作之一。按特德•摩根著的《毛姆传》里称:“4月20日出版《刀锋》,初版印刷三十七万五千册,其中文学协会买下了十七万册。”[1]《刀锋》讲述一个名叫莱雷的美国青年,一战带给莱雷心灵上的创伤,使他考虑善与恶的问题,开始了漫长的心灵探索之路。

一、莱雷及其追寻理想之路

从莱雷•达雷尔的出现,至其消失于茫茫人海中,他永远是一个闲云野鹤的人物。伊莎贝尔不仅不理解莱雷,还贪图享受,跟莱雷分手也是迟早的问题而已。

泰德•摩根所著的《毛姆传》里1938毛姆的印度之行里,印度大哲人和圣人拉马纳•马哈什,又叫“巴加万”的一位弟子叫盖•黑格的美国长滩珍,很可能就是莱雷的原型之一。因为盖•黑格在隐居所找到了安宁和精神的平静,而且巴加万就是小说中那位哲人的原型。毛姆的这次印度之行,对《刀锋》这部小说的内容及主题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小说人物原型也是来自毛姆此次旅行所遇也就不足为奇。

莱雷的原型的另一种说法为剑桥大学的哲学教授维特根斯坦。(《刀锋》的翻译者周煦良的观点),这位教授是奥地利人,在剑桥大学学工程学,偶尔也研究一点哲学,听过罗素和和摩尔的课,但颇能发挥自己的独特见解。毛姆在一九四四年出版《刀锋》时,维特根斯坦还活着,所以作者在小说开头时说“书中角色的姓氏全都改过,并且务必写得使人认不出是谁,免得那些还活在世上的人看了不安。”[2]在小说结尾,莱雷把自己的一点财产分散给别人,维特根斯坦的父亲死后,虽留给他一笔丰厚的财产,他却全拿来分给富有的亲朋,他认为富人得到才可以免受金钱的腐蚀,而小说中也没有说明莱雷散金的对象是否是富人。其次,维特根斯坦平日绝少与人交往,凡是大学社交和哲学各种活动绝迹不参加,这和莱雷不喜社交活动有关。再加上两人性格上的转变都是受到一战的影响,因此可以说小说中的莱雷原型就是维特根斯坦。但从莱雷对待婚姻,对待女性的态度又可以看出毛姆本人的影子。从其近乎完美的性格来说,是作者在现实人物的基础上加以神化的人物。

《刀锋》这部小说的题名来自《迦托——奥义书》:“一把刀的锋刃很不容易越过;因此智者说得救之道是困难的。”[3]毛姆精心构思了莱雷皈依东方印度教的过程,并且与故事叙述者的一次讨论解释了他的新信仰的教义,这种信仰部分来自毛姆一九三八年的印度之行,部分来自他本人看过的书籍和他在好莱坞时所受到的“吠檀多的西方”的影响。

《刀锋》是一部关于心灵完善的小说,描述了莱雷对于理想的追求,试图通过莱雷的故事,揭示精神与功利主义之间的矛盾,深刻地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整个欧洲精神的空虚。莱雷以飞行员的身份直接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其爱尔兰战友为了救他而牺牲了自己,让他开始反思“你就很难不问自己生活到底是为了什么,生活有没有任何意义,生活是否只不过是盲目的命运悲剧性的胡闹。”[4]莱雷不工作,逃到无人打搅的巴黎,希望能想清楚自己所思考的问题。他在巴黎博览群书,学习了几门外语,巴黎和法国只是他的中途岛。莱雷试图通过体力活来让自己平静,主动去挖矿,去农场做工,在跟波兰矿工科斯蒂接触中听到神秘主义。然后依然到处闲逛,在德国住一年,恩舍姆神父指引下的天主教来拯救他这只迷路的羔羊。“如果一个全能的造物主不打算向他创造的生命提供生成所需的东西,包括物质上的和精神上的,那他还不如不创造他们。”[5]天主教并未能使他的“心灵得到满足”。他又转逛到西班牙、意大利。但无论是科学还是艺术也未能让他找寻到自己的答案。在印度待的五年时间里,莱雷拜访隐士,去圣地朝圣,与“圣者”交流,隐居,沉思。认识到“当宇宙之灵在世上表现自己的时候,恶与善是一种天然的联系。如果地壳没有想象不到的可怕的震动,我们就决不可能有喜马拉雅山的惊人美丽。”“也许在世上我们心目中的德行同样只能与罪恶携手并存?”[6]从对恶的探索出发,所得出的这番结论并非我们通常所说的“辨证,而是始终关注并立足于一个人承认世界善恶美丑并存时的前提,即一个人如何才能在承认”与妥协时不至于失去自己的完善,这就是莱雷寻找的“无我”与超然。但莱雷依然认识到“我应该做的不是离开这个世界去过隐居修道的生活,而是生活在这个世界当中,去热爱世上的事事物物。”[7]

莱雷回到了欧洲,回到了真正的物质世界。莱雷常以闪光的形象出现,为了拯救堕落的索非•麦唐纳,重新找回那个天真纯洁写诗的女孩,甚至于愿意牺牲自己,跟索非结婚。虽然由于伊莎贝尔的蓄意破坏而最终没有实现,但莱雷那颗善良的心却得到最好的说明。莱雷不求闻达,看破红尘,而又最终回到美国去生活,以“不急躁,对人随和,慈悲为怀,丢掉一个我字,不近女色”[8]为标准,追求幸福的精神生活。他将以自己纯洁完善的性格去影响别人,就有如“石子投入池中”、“一道涟漪引起第二道涟漪,而第二道又引起第三道涟漪;很可能有少数几个人会看出我的生活方式带来幸福和安适,而他们也会转而把自己所学到的传给别人。”[9]

二、《刀锋》主题寓意

超脱的莱雷寄寓着毛姆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深刻思考。毛姆觉得战争不只是冷酷,而是一种对欺骗的揭示,它打碎了人们曾以为是真实的一切,使人们“从梦幻中醒来,开始反思到底真与假、善与恶之间有没有距离。”同时,毛姆也认为,战争是人类自我中心过于膨胀的结果。毛姆以莱雷这个不朽的文学形象,表达了对人之本质的认识,心灵中存在无数的欲念,是欲念构成了人们实践的动力。而拯救人,首先还要让心灵得以平静。

《刀锋》从莱雷追求心灵完善的过程中揭示出这样一个真理:发达的物质文明,也无法弥补资本主义世界居民的精神空虚。彰显出资本主义社会个人追求理想与物质现实社会的矛盾。毛姆深受资本主义价值观念的影响,在西方文化的氛围下成长。而在《刀锋》中,不是西方文化而是东方文化成为小说中真正的主宰因素。莱雷从小就处在西方文化的环境之中。但他却在自己的文化中找不到应有的位置,而导致这一困境的原因在于他无法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这也导致他最终融入到东方文化之中。莱雷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否定,追寻人生至善至美的境界,表明毛姆对资本主义社会价值观和资本主义人与人、人与自身的透视,从而更深刻,更贴近现实生活,对生存意义的探索。也许毛姆并非想阐述《奥义书》的哲学体系,只是想以此来表达其对资本主义文化价值观态度的否定。

毛姆写《刀锋》正值二战期间,既深刻地反映了一战后整个欧洲精神的空虚,又是一部预言性小说,预示成千上万的美国青年将对于婊子女神——“成功之神”感到幻灭,他们将另找出路,向东方学说探求。这也是西方文学中第一部其主人公是一位不满传统制度而退出美国社会并做了印度教游僧的小说。毛姆写一战后至二战的事,却也是对二战后的推测。他居然推测到东方的四大皆空思想对未来一代具有诱惑力,这多少是令人意外的。莱雷是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在阿代拉姆(印度教徒集体隐居修行的村落)待过的美国青年的先驱者。正如毛姆在《圣诞假日》中写了一个暗示欧洲崩溃的预言,他在《刀锋》里写的冲突,总有一天,这种冲突将成为成千上万的美国青年的问题,这也预示着资本主义精神危机的到来。

主要参考文献:

1.[美]特德•摩根.人世的挑剔者—毛姆传[M].梅影,舒云,晓静译.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526.

2.[英]毛姆.刀锋[M].周煦良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9:1.

3.[英]毛姆.刀锋[M].周煦良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9:3.

4.[英]毛姆.刀锋[M].秭佩译.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3.4:48-49.

5.[英]毛姆.刀锋[M].秭佩译.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3.4:265.

6.[英]毛姆.刀锋[M].秭佩译.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3.4:290.

7.[英]毛姆.刀锋[M].秭佩译.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3.4:289.

8.[英]毛姆.刀锋[M].周煦良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9:239.

9.[英]毛姆.刀锋[M].周煦良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9:240.

(责任编辑:常山客)

ToFollowtheIdealsorReturntoReality?

—thethemeinMaugham’sTheRazor’sEdge

HuangMingxiu

Abstract:TheRazor'sEdgeisoneofthemasterpiecesoftherealisticwriterMaugham.Itreflectedpeople’sideologyandlifeduringthewar.Maughamdemonstrateshistoryinfrontofuswithhisuniqueliterarystyle.ThesalvationofLarry,theheroinThe,Razor'sEdge,isjustlikeaformidableblade.ButhisdeterminationtotheexplorationoflifefinallyleadshimtoIndianreligion,wherehefindshisdestinationoflife,andthusbecomesatypicalimageofthePost-warLostGenerationintheWest.

Keywords:TheRazor'sEdge,Larry,salv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