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4-14
/ 1

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田艳榕

内蒙古阿拉善左旗第六完全小学田艳榕

〔摘要〕高效课堂是在素质教育下,对课堂教学的一次有效探索和实践。所谓“高效课堂”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取最大教学效益的教学活动。开展“高效课堂”,其指导思想归纳起来就是两个减轻、两个提高、一个达到: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教师教学效益,提高学生学习效益,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为达到教育的最终归宿“四个学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高效课堂数学小学构建

1如何才能创造出高效的课堂

1.1教师方面: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早就响亮地提出“教是为了达到不需教”的著名教学原则。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科学的学习方法可为创造高效课堂提供重要保障。教师当好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就可以了。

1.2学生方面:了解学生,做到因人而教。了解学生个性。大多学生的个性是在学习中最爱得到老师的夸奖。因此,经常开展一些小型竞赛活动,可激发其学习兴趣,增强其竞争意识。了解学生原有认知基础。任何人在学习新知识时,旧知识总是要参与其中的,用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知,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科技含量,也消除了课堂上的无效空间,减少了学生的学习障碍。

2如何让学生积极有效参与数学课堂教学

2.1巧设活动,营造学生参与氛围。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是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等诸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动态、生长的构建过程,这种经验和体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构建的过程离开活动是无法实现的。而活动的基本属性是主体的参与,活动的基本形态是交往和探究,主体的参与决定着活动的始发、活动的过程、活动的质量。因此,数学教学要以活动为主线,巧妙设计丰富有趣的数学活动,营造一种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氛围,促进师生和生生的交往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如教学“比较轻重”时,教师设计了看一看、掂一掂和称一称三个教学环节,每个环节都体现了学生的参与。看一看调动了学生的视觉,掂一掂是利用了学生的触觉,称一称是让学生亲身体验。

2.2创设民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民主在课程实施中最直接的体现是学生能够平等的参与。如果没有民主,学生的参与就不是主体性参与,而是被动、消极的参与。因此,在数学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当放弃“师道尊严”的架子,努力形成以知识素养和人格魅力为内容,以与人为善、和蔼可亲为特征的新教师形象,与学生平等相待,友好交往,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参与的人际关系氛围,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教学,充分体现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这种民主应该体现在整个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只有教师发挥了民主,学生才可以充分地、无拘无束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只有教师经常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一起承担苦恼、分享快乐,学生才敢于表达、乐于表达;只有教师的心里与学生的心里彼此协调一致,让自己的行动引起学生相应的行动,才能维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融洽关系,使学生主动参与;只有当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以一个合作者的身份出现,一颦一笑都体现出对知识的热情渴望和对学生的满腔爱心,学生才能完全在一种平等、自由和和谐的氛围中学习。

2.3加强操作,培养学生参与能力。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试验、模拟和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参与这个活动,往往要从大量的实例、操作和数学材料中归纳出数学概念、公式、规律等。因此,在数学活动中,教师要逐步放手学生自己操作、试验,参与到整个数学活动中去,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学生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和对新知识的探索去发现和掌握知识。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即培养了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

2.4加强指导,提高学生参与效率。学习数学的正确方法是学生自己把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和“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创设情景,给学生创造自由和空间,引领孩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但教师的引导决不是对学生的放任自流。学生在探索学习过程中,由于原有认知水平不同,最近发展区的差异,对问题的理解深度和思维方式就不同,这就需要求教师适时对学生进行引导和点拨,帮助学生寻找思维的突破口,充分给学生提供积极参与的条件,积极加强参与方法的指导。而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效率的高低,关键在教师的系列化数学活动的设计和参与方法的指导。只有教师真正引导学生进入思维参与,使学生独立学习的时间多,思维活跃起来,获得大量的学习策略,学生有充分的自我表现机会,才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效率。

教学实践证明,只有真正实现了高效的课堂教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才不会是一句空话,才会落到实处,学生才会受益,才会实现师生双赢,学生对于学习数学,才会乐学、好学、自主地学、创造性地学,才会为他们今后能成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创新性人才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