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教学结构新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1-11
/ 1

初中作文教学结构新探

潘书会

潘书会河北省清河县坝营中心校区054803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写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长期以来,初中作文教学一直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教学模式,作文课往往还是“一个题目一节课”。老师随便出一个题目,便不管不问,拉把椅子开始坐班,缺少必要的点拨与指导;学生则消极应付,草草了事,视作文为最苦最难的差事。长期以来,学生作文假话空话连篇,抄袭杜撰更是屡见不鲜,写作水平越来越差,语文成绩也是日益下滑。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作文教学改革也迫在眉睫。探索一套完善的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作文少慢差的现象,作文教学才有可能走出一条希望之路,重新焕发生命活力。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笔者探索出一套从课内到课外、读写结合的作文教学模式:编制目标——写作准备——课上指导——批改讲评。

一、编制目标

布鲁姆认为:有效地教和有效地学开始于准确地知道达到的目标是什么。作文教学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它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介乎于课标与教材之间的指导纲要。过去由于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致使教师在教学中深浅不一、广狭不当、繁简不适,盲目性和随意性很大。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首先要依据课程标准编制出学期教学目标和单元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白每学期、每单元作文教学的具体要求,并为作文质量评估做依据。

例如,依据课程标准,初一年级下学期的作文教学目标可定为:

1.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

2.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3.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4.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

5.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二、写作准备

写作之前必须下大力气做好兴趣、材料、情感等方面的准备,这是作文教学成败的关键。

1.培养兴趣。激发写作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使学生由怕作文变为乐于写作。具体的做法就是要经常组织学生多读好文章,特别是学生身边好的范文,提高学生对文章的鉴赏能力,引导他们利用一切机会留心观察生活,认真思考,培养他们热爱生活,喜欢倾诉的好习惯。

2.材料准备。坚持写日记、做读书笔记是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首先,要耐心的引导学生从写好一句话开始,循序渐进,勤于动笔,善于积累。学期末要及时进行优秀日记和读书笔记的评选,大张旗鼓的进行表扬,积极营造写作教学的良好氛围。

3.情感体验。文章不是无情物,最动人处总关情。动笔之前,要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入情入境,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在写作对象上,或喜或悲,或褒或贬,都要有一个“情”字蕴含其中,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打动人。

三、课上指导

1.围绕目标拟定题目。作文命题,看似事小,其实关系重大,命题不合适,学生就会无话可说,文章就写不好。题为文眼,作文命题应围绕教学目标来拟定。命题形式要灵活多样,半命题、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等命题形式也要多运用,以拓宽学生的思路,发散他们的思维。例如,我们每年寒暑假结束都会安排学生写假期记事,题目多是“记寒(暑)假里的一件事”。这个老面孔题目,学生大多提不起兴趣,觉得索然无味。但是,如果换成“抹不去的记忆”或“那一次,我流下了眼泪”这样的题目,就会深深触动学生的内心,激发起他们的写作欲望,写出来的文章自然生动感人。

2.范读例文口头叙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优秀作品的立意、构思、选材都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写作之前多读一些优秀的范文,更能感染学生,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们的创作。听读范文以后,不要急于让学生动笔,而是先要他们口头作文,谈谈自己的写作构想,说说自己的行文思路。大到一个事例,小到一个好词,都可以讲给同学们听听,然后再由大家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提出修改建议,为独立写作打好基础。

3.独立试写鼓励创新。在完成好前两步的基础上,由学生独立完成写作任务,要鼓励学生积极创新,督促学生及早进入写作情景,克服依赖思想,在写作实践中感受甘苦得失,写出视角新颖的佳作。

四、批改讲评

“因材施教”同样适用于作文批改,对写作水平相对低一点的学生要以面批为主。每次批改还要从全班作文中选出优秀的、有代表性的文章在全班范读讲评,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从中借鉴,取长补短。

叶圣陶先生曾呼吁把作文的批改权还给学生,我们完全可以在有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主批改作文。同桌互批、小组内互批、平行班互批都是很好的批改方法,大到详尽的批语,小到一个错别字,学生都会做得井井有条。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又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可谓是一举两得。

总之,作文教学必须置身于课程改革的全局之中,认真钻研,努力探索,就一定能够达到“优化过程、提高效率、减轻负担、形成能力”的素质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