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生活,数学课堂会更精彩梁淑芬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9-19
/ 2

走进生活,数学课堂会更精彩梁淑芬

梁淑芬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乐平镇范湖小学广东佛山528000

摘要: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获得一些体验,并且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得相应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并把它们应用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关键词:生活游戏效率

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当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感觉数学就在身边,就存在于自己熟悉的现实世界中,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回顾我过去的学习生活,有的老师比较重视数学知识的传授,却比较少关注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我们做过“机械重复”的练习和“枯燥乏味”的应用题。现在,我也从事了数学教学的工作,相对而言,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提高了,但我发现部分学生却不懂得怎么应用到实际中,既不知道数据从哪里来,又不知道解决某个问题需要哪些数据、怎样获得数据。

因此,我认为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人民教师,更应该注重结合新《数学课程标准》开展数学教学,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让数学走进生活。

一、用熟悉的游戏导入课题,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斗志。

爱恩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应加强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焕发出数学课堂的新活力。”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生活背景设计出简单的游戏,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情境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到身边处处有数学,感到数学问题亲近好学,自然就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教学“秒的认识”时,我设计了系红领巾比赛导入课题,谁能用最短的时间系好红领巾,谁获胜。在比赛过程中,我与其他同学一起按秒针走动的节奏数数。系红领巾是最平常不过的事情,把它和数学知识联系起来,自然地引导学生领悟出:刚才我们数数时就是用到比分还要小的时间单位“秒”。以游戏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并不是想象中的高深莫测,其实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能与数学联系起来,这样既培养出学生对数学的“感情”,同时也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斗志。又如在教学“估算”中,我设计了青蛙过河的游戏,把学生分成八个小组,最后一名学生拿着一张写有6道口算题目卡纸,一人回答一道题目,看哪一个小组最快把卡纸传递到最前面的一位学生,回答全对并且最快完成的一组获胜。学生在比赛的过程中,既要讲求效率,又要追求正确率,自然而然地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比赛学习中来。学生找到了学习的动力和学习的兴趣,我们不需要重复啰嗦地提点,学生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并在学习数学中获取成就感。

二、创设更生活化的教学情景,巧设疑问,激发求知欲望,提高学习效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从而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材中的问题很多是经过简单化或数学化的问题,为了使学生更好的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善于巧设一些具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如在教学《商的变化规律》中,我利用学生熟悉的孙悟空和猪八戒的对话,悟空说:“我给你14块大饼,平均分2天吃完”,八戒说:“太少了。”然后悟空说:“那我给你140块大饼,平均分20天吃完。”八戒高兴地喝彩道:“太好了,我每天可以多吃好几块!”看完故事后,学生热情高涨,于是我提问道:“八戒的想法有道理吗?”通过科学、有效地利用生活情景,巧妙地设计出趣味性和启发性的问题,让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生活。又如在教学《秒的认识》中,我先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到“秒”?学生通过思考和观察,发现生活中如跑步、火箭升空、红绿灯路口等都应用到更小的时间单位“秒”。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教学材料,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力量。接着我拿出自备的怀表,创造一种神秘的气氛,疑惑地问学生:“你们猜猜这是什么?”激发学生探索求新知的欲望。揭开了“秒”的神秘面纱后,我让学生观察自带钟表,问道“你还发现哪些有关秒的秘密?”。根据学生的身心特征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巧妙地设计了一连串的问题,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熟悉的数学生活情景中引导学生愉快地探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自主发现和探索数学的知识,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丰富教学活动方式,组织贴近生活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能力发展。

数学学科作为工具学科,它的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数学知识“生活化”。《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新课标下的教学方式,其核心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学习数学应当成为学生探索数学的过程,只有让学生经历知识与技能形成与巩固的过程,经历数学思维的发展过程,经历应用数学能力解决问题的过程,才能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才能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如在教学《秒的认识》中,我让学生在活动钟表上亲自拨动、观察和讨论;“秒针从数字12绕一圈回到数字12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什么变化呢?”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交流、并经历亲自动手探索的过程,感触发现:秒针走1圈是60秒,分针刚好走1小格。学生经过了大脑的思考,很容易发现1分等于60秒。为了突破教学的难点、让学生更好地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我另外组织学生进行互动学习,把生活中常用到小动作应用到数学中来。学生通过自己在1秒内拍一下手掌、在10秒内自拍一下,与同桌击掌一下等互动方式,让学生感受秒的韵律,在大脑中形成出秒针走动的速度。学生在新颖的教学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形成数学思维。又如在《认识四边形》的教学中,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四边形,分辨出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生活。学生掌握了不同四边形的特点后,我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看能否通过不同的肢体动作,拼出不同的四边形来。有的小组通过二人合作拼出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有的通过四人合作拼出正方形和梯形。以丰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地加入到课堂中来,成为课堂的主体;以贴近生活的教学活动开展数学课堂,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使数学课堂变得更精彩。

四、课外延伸回归生活,把数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让数学课堂升华。

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才会显示出其价值和魅力,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学习水平。我们学习数学的目的,在于用数学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养成应用数学的意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懂得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在教学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光会纸上谈兵,模式化机械化的练习能熟练的完成,但实践应用到生活的能力较差。因此,教师应该巧妙设计贴近生活、能应用于生活的提升练习。如在教学《位置》中,学生在学习了如何表示物体的位置后,我不仅仅让学生简单地完成看图填空练习,另外让学生扮演生活中的小导游,让学生在地图中给其他“小游客”带路观光。学生在引路的过程中必然会大量运用表示物体位置的语言。这样既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也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同时也增强学生说数学的能力。又如在教学“四则混合运算”中,我设计这样的一道题目:同学们想知道老师的身高吗?我们知道了A同学的身高是1.35米,椅子的高度是0.6米,A同学站在椅子上刚好比老师高出0.3米,教室里没有尺子,你能知道老师的身高吗?学生对于生活中的问题都非常感兴趣,但由于部分学生对于给出的数据可能理解不清,我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现场演示,把抽象的数学信息变成学生看的见摸得着的数学工具,结合所学的数学知识,学生通过计算,也能知道老师的身高。“旅游”、“身高”等是学生热衷的话题,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通过相互合作实践,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得到了学习数学的真实体验。教师只有经常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练习设计,才能给学生以新鲜感与认同感,才能体现数学的应用性,才能提高学生的解题思路和解题能力,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让数学课堂得以升华。

数学教育家汉斯曾说:“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应用于现实。”当我们所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背景越接近时,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学生的校园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这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都可以成为我们教学的题材,既新鲜又有亲切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让数学走进生活中的每一个精彩瞬间,让数学课堂成为精彩的集合。

参考文献

[1]赵金玉.良师教案:人教版.数学.四年级.宁波出版社,2012.5.赵金玉

[2]吴郑珊.小学数学教材全解:课标人教版.四年级.新世纪出版社,2007.8

[3]胡定中.小学数学生活化之我见[J].学苑教育,2011,(04).

[4]张素萍.让数学回归生活[J].辽宁教育,2011,(05)[8]罗跃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刍议[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0,(05).

[5]张段平.让数学贴近生活,促进学生发展[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