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人文环境建设——以某高校图书馆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7-17
/ 2

图书馆人文环境建设——以某高校图书馆为例

农燕

关键词:图书馆;人文环境;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

一、图书馆的人文环境

《辞海》将人文解释为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它是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逐步积累起与自身生活相关的知识或经验,具体表现为人的价值观、社会的制度规范以及符号标识。其中,价值观是文化是核心,反映人类的基本思想和信念。社会制度规范是文化的主要内容,是人类社会的习惯规范、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则,是用于判断人类社会行为是否符合价值观的标准。符号标识是人类价值行为在物质环境的投影,体现出一种标识、精神面貌等。人文环境是与地理环境相对应的一个词,是隐藏在某一社会群体中一种思想、信念,是某一社会系统中文化变量(态度、观念、信仰)共同作用的结果。人文环境受到地理环境、历史等多种影响,各个地域、各个群体的人文环境并不相同。同时,人文环境具有动态的特征,不断发展变化。因此,人文环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二、某高校图书馆人文环境

1.某高校图书馆概况

某高校是20世纪90年代由几所专科学校合并而成的本科类经济院校,现有全日制学生16000多人。该高校在合并时共有三个经济类图书馆。这些图书馆建筑面积较小,读者阅览室简陋,图书陈旧。图书馆内部信息网络平台,但不能直接为读者提供导读检索服务。该图书馆的馆员大多数来自非图情专业,业务水平不高,只能从事基本的图书保管和借阅服务,难以满足现代图书馆的服务质量要求。由于图书馆在人文环境建设投入不足,导致图书馆馆员的服务理念存在误区,服务意识淡薄,对待读者的态度较为冷漠。

2.图书馆读者的借阅情况

由于图书馆硬件设施较差,馆员态度冷漠,导致读者(该高校学生)不愿意呆在图书馆学习,借阅专业书籍的兴趣不浓,借阅专业书籍较少,见表1。

表1显示,图书馆馆藏最多的图书是经济类图书,占图书总量的41%。其次是文学类的图书,占图书总量的14.54%。馆藏图书最少的是天文地球和自然总论图书。但是从图书的借阅情况看,最受读者欢迎的是文学类图书,借阅数量为25809册,借阅比例达到30.6%,全日制学生的人均借书量为1.61册。尽管文学类图书的藏书数量远远低于经济类图书,但借阅比例却显著超过经济类图书。借书比率排第2的是经济类图书,借书量为53751册,借书比例为22.22%,全日制人均借书量为3.36册。借书比率较低的是马列、军事、社科、艺术、数理化、天文地球,人均年借书还不到1本。

总体来看,学生年人均借阅的经济图书仅为3.36本,表明学生对经济参考书的阅读量明显不足,图书馆大量经济专业书籍的利用效率较低,这不符合财经类院校的办学特色。

三、某高校图书馆人文环境建设

为了扭转学生不爱到图书馆学习和借阅专业书籍的不利局面,学校图书馆开始改善图书馆的人文环境,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以吸引读者对经济类图书的兴趣。

1.转换图书馆的服务理念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读者,该高校图书馆转变服务理念,提出“一切为了读者,满足读者需求”的口号,以尊重读者感受,引领读者成长方向,满足读者学习需求。为了贯彻和落实服务理念,该校图书馆起立起管理决策机制。首先,该校图书馆根据服务理念,制定图书馆具体发展目标;其次,图书馆建立与出版社、读者、专业教师、内部员工之间的网络互动平台,定期收集和分析与决策相关的外部和内部信息。再次,邀请专家参与对图书馆建议的重大事项过行民主决策。然后,定期检查和监督决策的执行情况,对图书馆在服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和解决。最后,开展绩效评价,评价任务完成情况和执行效果。

2.加强图书馆硬件设施建设

为了加强人文环境建设,营造良好学习氛围。该高校图书馆自2012年以来投入大量经费兴建具备现代化设施图书馆,增设大量开放书架的自学阅览室,图书馆点缀花草盆栽,创造出一个宽敞明亮、优雅别致、清爽安静、优美舒适的阅读环境,对读者的阅读愿望还阅读效果是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3.积极拓展创新型服务

针对该校学生借阅专业书籍较少的情形,图书馆以“一切为了读者”为己任,积极走访二级学院,与该校专职教师、辅导员、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了解科研、教学所需参考用书。同时,借助大数据信息平台,追踪读者需求,针对不同类型、不同需要层次的读者引进大量经济类电子数据库,如学术论文电子期刊、经济数据库、考研辅导电子资料、外文音像资料等,做到图书采购有的放矢。此外,该校图书馆也开展活动吸引读者,如与该校学工部门、共青团共同举办“推荐好书”活动,扩大优秀书籍在学生中的影响,引领学生的成长方向。再如,适时开设各类学术性讲座、考研辅导讲座、四六级考试讲座吸引各类读者。

4.建立面向读者的管理制度

针对该校图书馆以前存在效率低下,馆员工作不积极等问题,该校图书馆在“一切为了读者”的理念下,加强对图书馆业务流程进行改造,提高服务效率,增强对读者需求的响应速度。同时,图书馆定期开展服务质量风险评估,识别和评估业务流程中的服务质量风险,建立起面向读者的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和绩效评价体系,对馆员的团队精神、工作态度、文明礼貌、技能素养、工作效率等影响服务质量的要素进行监督和考核,促进图书馆的人文环境得到改善。

5.改善馆员的人文素养

为了向读者提供优质、全面、高效的服务,该校图书馆开展了大量活动以提高馆员人文素养:(1)通过后续教育提升图书馆馆员的文化底蕴。该校图书馆定期对员工进行绩效考评,分析员工在业务技能方面中存在不足,并制定相对应的后续培训计划,帮助员工了解现代数字图书馆的运作和管理方式,熟悉各类文献资料的保管方式,熟悉读者的动态和学习兴趣。(2)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树立馆员的自尊、自信、自爱、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培养馆员之间的相互协作精神,建立甘于奉献的个人情操。(3)注重对馆员的人文关怀,培育馆员“主人翁”意识,建立起员工积极热情、乐于奉献的工作态度,提高其服务质量。

四、某高校图书馆人文建设成效

经过近三年的人文建设,该高校图书馆的基础设施、人员素质得到大幅度的改善,图书馆的图书总量出现大幅度上升。从2013年至2015年,该高校图书馆的图书总量由58万册上升到96.5万册,增长了66.5%。其中,经济类图书由24万册上升到2015年的40万册,增长了65.9%。文学类图书由8.4万册上升到15.5万册,增长了84.7%。如表2。

表2也可以看出,2015年文学类、经济类图书的借阅比例均比2013年略有上升。其中,2015年经济类图书的人均借阅量达到6.18,文学类图书达到3.27,两者均远远高于2013年的3.3册和1.6册。这表明,图书馆的人文建设使得读者的借阅图书的积极性上升,借阅图书的数量出现大幅度增长,这将对提升该校学生的教育质量产生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蒋永福.人文图书馆学论纲[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4).

[2]陈梅.图书馆人文功能建设论[J].丽水学院学报,2006(2).

[3]何琼.浅析现代高校图书馆人文环境建设[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12).

[4]陈振英.人文建设对大学图书馆发展的促进作——新加坡国立大学图书馆考察有感[J].图书馆建设,2009(7).

(作者单位:广西财经学院图书馆53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