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泻要方合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4-14
/ 2

痛泻要方合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体会

周华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中医院江苏姜堰225000)

【摘要】目的:观察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方法:痛泻要方合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肠易激综合征48例,7天一个疗程,1~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总有效率93.75%。结论:痛泻要方合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确有良效,值得应用。

【关键词】痛泻要方;参苓白术散;肠易激综合征

【中图分类号】R256.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1-0324-02

肠易激综合征是以肠道功能紊乱为主的全身功能失调的病变,为临床常见病之一,以腹痛、腹泻、大便粘液或便秘与腹泻交替发作为特点。笔者自2011—2014年底运用痛泻要方合参苓白术散加减为主治疗本病48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情况

48例全部为门诊患者,其中男性29例,女性19例,年龄在17~60岁之间,病程最短六个月,最长二十年,平均病程8.5年。

1.2诊断标准参照文献[1]拟定

在最近三个月内,每个月至少有三天出现反复发作的腹痛或不适症状,并具有下列中的2项或2项以上者:(1)排便后症状改善;(2)排便每天大于3次;(3)糊状或严重水样便或黏液便;(4)排便紧迫感,排便不尽感、腹胀。

1.3临床表现

所有感病例均有持续性反复发作性腹泻,每日大便3-6次,粪便中夹有少许粘液。12例为腹泻与便秘交替,10例为无痛性腹泻,38例伴有腹痛、部位以脐周及右下腹为多见,11例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如心悸、失眠、潮热、多汗、焦虑、抑郁等。

1.4实验室检查

大便常规19例见有少许白细胞及透明胶冻粘液,均除外阿米巴滋养体和其它肠原虫、血吸虫卵等,隐血试验均阴性,大便培养所有病例均无致病菌生长;X线钡灌肠检查:24例见肠运动加速,见结肠袋加深有激惹征象;纤维结肠镜检查:28例肠粘膜基本正常,少部分见肠粘膜轻度充血、水肿。

2.治疗方法

以痛泻要方合参苓白术散加减,基本方:白芍20g,炒扁豆、准山药各15g,党参、白术、茯苓、陈皮、防风各10g,甘草6g,腹痛甚者重用白芍30g、元胡10g,大便粘冻加黄连3g,畏寒肢冷加制附子10g、淡干姜8g,久泻滑脱不禁加煨诃子、乌梅各10g、升麻6g,失眠多梦加合欢花、酸枣仁各10g,便秘加郁李仁、火麻仁各20g,日一剂,水煎取汁400ml分早晚两次服用。治疗7天一个疗程,1个疗程后腹痛未中止继第2个疗程,1~2个疗程后停药观察。

3.疗效观察

3.1疗效评定标准

所有患者均于停药后第二周复查大便常规并统计疗效。疗效标准:参照[2]《肠易激综合征临床诊断、中医辨证和疗效评定标准》。痊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大便成形,排便时的急迫感完全消失,肠道的生理功能恢复正常;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大便的次数基本恢复正常,粪便的性状基本接近正常;有效:症状有所改善,大便的次数较前略有减少;无效:症状无减轻,大便的次数、性状及排便过程所出现的异常无任何改善。

3.2治疗结果

48例中,疗程最短16天,疗程最长63天,平均41.2天,治愈20例,显效15例,有效1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3.75%。

4.典型病例

孙X,男性,44岁,2011年9月初诊。慢性腹泻病史6年余,曾多方求医,服用中、西药及中成药治疗,收效甚微。诊见面黄、形瘦、神疲乏力,脐周及右下腹隐隐作痛,腹泻稀水便,便中夹有黄白色粘液,日行5~6次,多达10多次,便前腹痛增剧,便后腹痛减轻,情绪不佳及进食油腻食品后腹痛、腹泻更甚,纳少,夜寐多梦易醒,口干不欲多饮,舌质淡红,苔薄,脉细弦。大便常规检查见少量粘液,大便培养阴性。X线钡灌肠检查:结肠袋加深,运动增强,有激惹征象。结肠镜检查未见异常。中医诊断:泄泻(肝气犯脾、脾失健运)。治拟抑肝扶脾,方选痛泻要方合参苓白术散加减:白芍30g,党参、白术、陈皮、茯苓、合欢花、酸枣仁各10g,炒扁豆15g,淮山药60g,甘草6g,服药10帖后腹痛、腹泻减轻,大便日行2~3次,便中仍夹有黄白色液,便时不爽。上方加黄连3g、木香10g,继服14帖后腹痛缓解,大便成形日行1-2次。后又以上方调整,连服21剂,诸症悉除,纳增,寐安,面色红润,体重增加。

5.体会

肠易激综合征系肠道常见的功能性疾病之一,多因情绪波动或疲劳而诱发为主,故治疗主要是对症处理、解痉止痛、抗焦虑,具有一定疗效;本病当属祖国医学“腹痛”、“泄泻”等范畴,一般以抑肝扶脾为主。明代名医吴鹤皋云:“泻责之于脾,痛责于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可见肝脾失调是本病的主要病机,笔者采用抑木扶土法,方选痛泻要方合参苓白术散之意,方中重用白芍养血柔肝,防风散肝舒脾,陈皮理气醒脾,党参、茯苓、淮山药、扁豆健脾渗湿。诸药配伍,抑肝木、扶脾土,俾痛止、泻除,紊乱之肠功能得以恢复;现代药理研究认为,白芍、陈皮、防风、甘草等有调节植物神经及镇静解痉等功能。临床实践亦证实本方疗效确切,无任何不良反应。本人认为:(1)本病患者一般病情较长,体质较虚,腹痛腹泻时间相对较长,要与患者积极沟通,树立信心,使其了解精神因素在该病治疗中的重要性,消除紧张情绪;(2)坚持服药,患者经过服药,病情稳定后,可服用中成药健脾丸、逍遥丸等巩固疗效;(3)白芍、淮山药用量需根据病情而定,腹痛症状较重的病人白芍用量可增加至30g,腹泻症状较重可加重淮山药用量至60g,临床上见有久泻脾阳虚要适当加用温阳药;(4)在治疗期间,饮食调节相当重要,有些患者认为久泻脾虚,需要食补,殊不知进食过多大鱼大肉反而使病情加重,在临床上这些病例也不在少数,所以需要我们在治疗过程中,要反复强调饮食调理的重要性,饮食要以清淡、易消化、富有营养的食物为主。生活有规律,戒烟酒,忌辛辣、生冷、肥甘厚腻之品。

【参考文献】

[1]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427.

[2]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肠易激综合征临床诊断、中医辨证和疗效评定标准(试行方案)[C].重庆: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十五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2009: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