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创伤患者心理持续干预应对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9-19
/ 2

突发事件创伤患者心理持续干预应对

李云鹏

李云鹏

(武警安阳支队河南安阳455003)

【摘要】目的:探讨突发事件创伤患者治疗恢复期间的心理持续干预措施及其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4月期间收治的94例突发事件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行分组对照研究(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经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与心理状态均得以显著改善。与接受常规护理的对照组相比,接受心理持续干预的观察组患者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评分[(36.69±3.82)分<(47.15±4.22)分]相对更低,而患者的自我心理弹性评分[(39.61±3.72)分>(34.04±2.68)分]及其对于护理的满意程度(93.62%>76.60%)相对更高(P<0.05)。结论:突发事件创伤患者治疗恢复期间的心理持续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情绪和精神状态,有效克服创伤后应激障碍,进而修复其身心健康,促进其良好恢复。

【关键词】突发事件;心理创伤;心理持续干预

【中图分类号】R74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9-0308-02

在遭遇突发事件后,患者的身心均会受到创伤。躯体的创伤经过有效的治疗后,能够逐渐缓解和恢复,但是心理创伤往往会持续存在,情绪和精神状态未能得到有效调整,引发心理上的应激障碍,导致患者的敏感性和警觉性过高。产生焦虑、抑郁的情绪。突然事件创伤患者的治疗康复,不仅仅局限于躯体创伤的痊愈,更要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能够着重加强对心理创伤的治疗和干预,调节其情绪状态[1]。而心理状态的改善,对于突发事件创伤的缓解与恢复也有着积极的帮助。本研究以我院2016年1月—2017年4月期间收治的94例突发事件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治疗恢复期间的心理持续干预措施及其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对象为我院2016年1月—2017年4月期间收治的94例突发事件创伤患者,分别接受心理持续干预(47例)和常规护理(47例),各自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男女比例为30/17,最高龄68岁,最低龄19岁,平均年龄(37.9±5.0)岁。对照组患者男女比例为28/19,最高龄65岁,最低龄20岁,平均年龄(38.4±4.8)岁。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对照相仿(P<0.05),本研究具有可行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和护理,在访视、监护和随访的过程中,给予基础性的指导和教育,如患者出现焦虑、抑郁、不安的情绪,对其进行劝解、安慰和鼓励。观察组则是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心理持续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1)心理疏导:突发事件创伤发生后,护理应密切关注其生命体征和情绪状态的变化,警惕其神志、表情和行为的异常表现,如食欲不佳、失眠多梦等,进而对心理应激障碍进行评估,实施早期的心理护理干预。护理人员应该多与患者进行沟通,但需要合理运用沟通技巧,避免主动提及突发事件,护理人员需要从患者的角度出发,理解患者的感受,给予患者更多的关怀和体贴,并积极劝解、安慰和鼓励患者。在临床救治的过程中,规范、娴熟的进行护理操作,并具有良好的应急处理能力和强大的心理素质,给患者带来安全感。该过程中,护理人员能够得到患者的信任,使其主动向患者诉说自身的感受和想法,提出自己所担心和忧虑的问题。护理人员在耐心倾听的同时,还要认真解答患者的问题,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其调整心态。

(2)舒适护理:在患者的治疗期间,营造温馨、安静的休息环境,配合以音乐疗法和安眠药物,进而促进睡眠,让患者得到良好的休息。室内的温度、湿度应调节至体感舒适的氛围,注意通风,调节室内光线强度,失去感到舒适。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患者进行肌肉放松、呼吸放松等训练,使其放松身心,达到舒缓情绪的目的。与此同时,护理人员还用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让患者对创伤治疗恢复期间的健康知识和注意事项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掌握,能够正确看待疾病治疗和康复。情感宣泄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干预办法,鼓励患者参与体育活动和文化娱乐活动,使其从中得到释放。

(3)家庭支持:在患者的恢复与重建阶段,开展功能恢复训练,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使其回归到正常的生活当中。护理人员还要积极安抚患者家属的情绪,并与其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及时告知其患者的情况,得到其配合与支持,让患者家属保持积极、坚定的心态,能够感染和鼓舞患者,在情感层面予以支持。

1.3统计学处理

以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应用(x-±s)和(%)进行计量和计数,由t值和χ2检验,P<0.05代表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

3.讨论

突发事件创伤给患者的身心造成了双重的打击,其心理承受及应对能力较差,容易产生持续性心理应激,对于创伤有着恐惧和紧张的情绪,并会长期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即使躯体的创伤得到完全的修复,心理上的创伤却依旧存在。因此,在突发事件创伤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该兼顾创伤修复和心理护理[2]。突发事件创伤患者的心理干预,应在治疗恢复期间持续展开。护理人员需要以恰当的方式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能够理解患者的感受,给予其关怀与帮助。在倾听和诉说的过程中。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并得到患者家属的配合与支持。早期进行心理应激障碍评估,并进行心理疏导。治疗期间,实施环境护理,提高患者的舒适度,进而调节其情绪状态。同时对其展开健康教育,让患者对于自身病情有着正确的认识和了解,减少其担忧和顾虑,并为其提供情感宣泄的途径。在患者的恢复与重建阶段,开展功能恢复训练,帮助其尽快回归生活。该过程中,患者的情绪和精神状态能得到有效改善,能够正视创伤事件的事实,不再过度敏感和警觉。消除心理应激障碍。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患者能够更加快速的恢复和痊愈[3]。

综上所述,心理持续干预对于改善突发事件创伤患者的心理状态有着积极的帮助,进而促进其良好恢复,提高其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张雪梅,杨斌,张艳,刘勇.认知心理干预对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自我心理弹性的影响[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6,43(02):259-262.

[2]吴玲,陈鹏莉.突发群体暴力事件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心理护理[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23):255-256.

[3]王毅.心理危机干预技术对急诊急性创伤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J].蛇志,2015,27(04):356-357.

作者简介:李云鹏(1990.1-)男,河南许昌人,硕士,医师,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