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连续护理管理的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8-18
/ 3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连续护理管理的实践

张路曼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心外科重庆400016)

【摘要】目的:对PICC带管出院患者进行连续护理管理,为其提供延续护理,以降低导管院外并发症,提高患者满意度。方法:通过成立以PICC专职护士为主导、多学科专家团队为指导、社区团队维护的导管安全管理体系,实施在住院期间建立患者置管档案、多元化教育、出院时确定维护医院、制定导管维护计划、出院后由专职护士进行电话随访、全程追踪的连续护理管理。结果:2014年1月-2015年12月对某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200例使用PICC作为静脉通道进行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实施连续护理管理,降低了导管院外并发症发生率,提高了满意度。结论:PICC连续护理管理能保障患者安全,降低导管院外并发症的发生率,延长导管留置时间,有效提高患者满意度,充分体现优质护理内涵。

【关键词】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护理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7)08-0194-02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指经外周静脉如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的导管[1]。因其留置时间长、输注药物对静脉刺激性小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长期化疗的肿瘤患者[2],而化疗间歇期患者需带管出院,出院后PICC能否得到正确维护直接关系到导管留置时间和并发症的发生率[3]。而国内有条件建立PICC护理门诊的医院不多,且社区及乡镇医院的导管维护体系尚不健全,因而部分患者担心出院后的导管维护问题[4-5]。为解决导管院外维护难题、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供连续、全程的整体护理,我院成立PICC连续护理团队,在患者出院前后分阶段进行连续护理管理,取得一定成效,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选取某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使用PICC作为静脉通道进行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200例,其中2014年1月-12月选取100例作为对照组,2015年1月-12月选取100例作为实验组。入选标准:(1)按医嘱留置PICC完成4~6周期化疗者;(2)能行走、生活基本自理者。排除标准:(1)白细胞过低(第一次化疗前≤4×10g/L);(2)高凝状态(血栓分子标志物D-二聚体≥250μg/L、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4g/L);(3)不愿意在社区护理者。

2.管理模式

对照组采取传统模式,即出院时发放科室自编的《PICC长期护理手册》,进行讲解,确定维护医院,登记联系方式,两周进行随访。而实验组采取新型模式,如下。

2.1成立护理团队

2.1.1基本团队基本团队是经过统一培训、考核、颁发证书、工作3~5年的专职护士组成,在整个团队中具有主导作用,全程控制管理模式的实施,具体负责穿刺、健康教育、后期随访,指导社区团队工作。

2.1.2资源团队资源团队是由相关学科专家组成,负责协助专职护士评估置管情况,解决疑难问题。

2.1.3社区团队(乡镇、社区)社区团队分布于各个乡镇、社区医院,负责带管出院患者的维护工作,记录维护情况,及时反馈维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2分阶段实施

2.2.1院内

(1)置管后,健全置管患者档案,登记基本信息。

(2)置管后24小时内,进行多元化的教育方式:①用多媒体实施小讲课,40min/次,采用视频、图片、示范等方式,向患者讲解日常生活注意事项,教会患者及家属应急措施和求助方法,确定患者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依从医护人员指导。②采用提问方式进行知识反馈,强化导管安全意识。

(3)出院前两天,根据患者意愿确定维护医院。

出院前两天,护士进行导管维护的相关健康教育,对病人做到有问必答,让病人了解置管后维护的相关事宜,尤其是出院后维护的时间、地点;将导管维护的重要性和风险告诉患者,让他们了解导管容易出现的问题,掌握观察要点,并签署“导管维护执行志愿书”。

(4)制定个性化的导管维护计划。

出院当天了解患者化疗计划,根据患者自身情况,携带适量的PICC维护包,便于偏远地区患者进行维护。发放科室自编的《PICC长期护理手册》,再次进行自我护理知识教育和确认联系电话,告知患者维护时需携带手册,便于维护后填写本次维护情况,并强调手册的重要性。该手册信息丰富、语言精炼、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内容包括:患者置管的基本信息、日常生活注意事项、导管维护具体流程、导管维护追踪记录单、紧急联系电话。此手册导管维护追踪记录单由当次维护护士填写,告知患者妥善保管。维护点对维护信息进行备份,若患者遗失手册可补回数据。

2.2.2院外患者出院后的第一周、第二周、第四周由专职护士进行电话随访。其内容包含四项:(1)基本情况:自我介绍,询问患者出院期间是否存在不适;(2)遵医行为:询问患者是否换药、了解维护点情况、换药频次、手册是否遗失及记录情况。(3)自我管理知识掌握情况:以提问的方式考核患者是否掌握自我护理知识,在薄弱方面进行加强;询问患者在维护过程中是否存在问题。(4)礼貌结束通话,鼓励患者并告知患者下次随访时间,取得配合。

3.效果评价

患者返院完成最后一次化疗后,由专职护士拔管,回收《PICC长期护理手册》并填写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有96例和97例完成整个实验。评价方法分为以下两种:

3.1观察化疗间歇期PICC常见并发症发生的相关临床指标:穿刺点感染[6]、感染性静脉炎[7]、导管堵塞[8]、静脉血栓[9]、导管脱落[10],结果如下表。

注:与对照组相比较,*P<0.01,P<0.05.

3.2满意度

患者满意度调查表采用李克特(Likert)量表原理设计的,量表送专家进行检测效度,结合专家意见进行改革和完善。结果显示,患者满意度由89%上升至97%。

4.1健康教育是PICC延续护理管理的基础

知-行-信理论(KAP理论)[11-13]表明:行为改变是目标,为达到行为改变必须有知(知识和学习)作为基础,要有信(正确的信念和积极的态度)作为动力。传统模式中健康教育手段单一,出院时患者多忙于手续办理,对PICC关注度不够,难以在短时间接受大量信息。而在新型护理管理中,采用了多元化的健康教育手段,并且分时段进行,便于患者记忆,增强理解和接受能力,使患者有效掌握了维护的知识和技能,增强了患者带管的自信心和自护能力,提供患者依从性,从而减轻患者带管出院的焦虑,延长了留置时间,避免反复穿刺的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4.2护理团队是PICC延续护理管理的保障

研究表明,对PICC护士进行多学科相关知识培训,有助于增强其护理技能,是提高PICC护理质量、减少PICC并发症发生的必要措施[14]。传统模式未形成护理团队,主要是护士参与。而新型模式形成了由PICC专职护士为主导,多学科专家为指导,社区团队为维护的导管安全维护体系,能连续全程实施优质护理,是院内护理的有效延伸,有效保障了患者安全、延长了导管使用寿命、降低了并发症,为PICC置管延续护理模式的实施保驾护航。

4.3连续、全程护理是PICC延续护理管理的保证

应用现代通讯工作对出院病人进行电话回访是新型护患模式下开展的一种开放式、延伸式的健康教育形式[15],使护理服务拓展到了社区、家庭,服务时间也变成24小时。传统模式局限于护士和患者两者之间的联系,社区护士与置管医院缺乏直接沟通。在PICC患者出院后,基本团队通过电话随访不断强化知识、追踪维护情况、解答疑难问题,同时患者和社区团队成员也能通过微信平台、QQ平台向基本团队寻求帮助、反馈问题,使三方都能有效联系,共同保障了延续护理模式的开展。

加强医院临床护理工作,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是深化医疗体制改革、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将PICC连续护理管理应用于PICC带管出院患者,不仅能减少住院天数、降低住院费用,还能加强医护患三者之间的协调和沟通、提高满意度,是实现优质护理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郭丽娟,王立,任少林,等.预防PICC置管并发症的护理方法[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7):5-6.

[2]钟丽娟,陶映,于美芳,等.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对策[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3,30(2):170-171.

[3]储小红,虞华,康群,等.根本原因分析法在PICC安全管理中的应用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13,13(3):221-223.

[4]罗红,任道琼,谭静,等.PICC维护网络的建立与管理[J].护理管理杂志,2013,13(9):681-682.

[5]任丽霞,李艳萍,秦燕.PICC专科护理在基层医院门诊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4,28(1C):355-356.

[6]IntravenousNursesSociety.Intravenousnursingstandardsofpractice[J].JIntravenNurs,1998,21(suppl):S34.

[7]张丽萍,李春梅.老年患者不同途径中心静脉置管感染的比较[J].护理学报,2009,16(3B):65-67.

[8]蒋朱明,蔡威.临床肠外与肠内营养[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

[9]NashEF,HelmEJ,StephensonA,eta1.IncidenceofDeepVeinThrombosisAssociatedwith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sinAdultswithCysticFibrosis[J].JVascIntervRadiol,2009,20(3):347-351.

[10]黄芳艳,李君丽.韦桂源,等.肿瘤患者化疗间歇期留置PICC的社区护理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09,16(15):64-66.

[11]CrizeauD.Attitudeandbehaviorofhospitalpersonneltowardsmoking.RevMalRespir,1998,15(1):79-87.

[12]ThomasonG.TobaccocontrolinNewZealandfrom1945to1961.NewZMedJ,1999[J].112(1004):102-103.

[13]黄敬亨.健康教育学.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35.

[14]张玲玲,朱建英,钱火红,等.PICC护士的培养[J].护理学报,2008,15(5):8-10.

[15]林菊,姚秋爱,陈舒婷,等.电话回访评价出院患者遵医行为的效果[J].护理研究,2006,20(8C):2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