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的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4-14
/ 2

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的探析

孟丹丹

河南省信阳市职业技术学院检验技术学院464000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日渐富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家间联系日益密切,发展成了第一要务,这就对国民教育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这个时代,教育界的专家们强烈呼吁,课程教学必须改革。在这个大背景下,各级各类有关课堂教学模式推陈出新,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真可谓门类繁多、百花争鸣。下面我就中小学的课堂教学模式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中小学新课程改革模式教师

新课改对中小学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变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客体地位为主体,变课堂中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要求,从而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要求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更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最终使学生成长为能够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一代新人。课堂教学环节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那么打造高效课堂、创设一种精品的课堂教学模式无疑是当下各地中小学迫在眉睫、争先恐后的王牌之举了。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大力进行结构调整

为了能够有效开展课程改革,必须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大量调控学科的结构,把校本教研划分为常规教研以及教育科研,以便于提高校本教研和教师队伍的水平。把县域教研和省、市级教研作为动力是常规教研的做法,要求学校积极参与,在实际调研学校教师业务素质之后进行教研活动。而在另一种教育科研中,研究的应该是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为了使新课程能够更好地适应教学,教师在课堂中要结合生活,并且能够依照实践进行完整的学生评价体系的建立,使教学、生活和学生个性特长得到结合,使各种课程资源得到利用和开发。为了使优质教育资源得到整合,应该使布局调整加强,减少校点的分散。为了使教师紧缺的状况得到缓解,可以分流多余的部分学校的教师,以便调整学科结构。城边学校以及教师人数较多的城区,可以往其他学校调整,学校领导也可以按照安排进行上课,而学科教师分布不均匀的学校可以互相之间进行调整。缓解教师编制不足还有一个办法就是让非师范专业毕业的本、专科生也来进行教育工作。

二、教师必须转变课堂教学观念

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贯秉承了教师“讲、改、评”、学生“听、练、做”的做法,这种被动的接受模式无疑禁锢了学生的思想。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用心打磨课堂,营造课堂气氛,琢磨课堂环节用语,找到适合大部分学生并且自己也能够适应和驾驭的课堂教学模式,力争让自己的课堂成为灵活开放和生成性的课堂。另外,教师也要培养自身的亲和力,学会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使课堂上学生的思想能自由发散开来而又不至于溃散、离题千里。

三、以县域教研为动力,以校本教研为主体,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进行

因为经费不足,很多教师参与课程改革有难度,想要把所有教师都在省、市、县级进行培训和教研活动的想法并不可行。所以只有使校本教研得到促进和加强,才可以提高教师的自觉性,背景是使教师的业务水平能够全面提升。县级教研机构负责培训他们的教育科研知识,在提高教育科研能力的同时,解决各校研究课程改革中的难点问题。

四、课改中角色要明确

新课程要求,教师和学生是共同的学习者。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角色观,作好充分的准备,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出色地完成本职工作。①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把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做到真正平等地学习和交流,课堂气氛也才能真正地开放和活跃起来。②多媒体应用技术在教学中有其他手段无法替代的优越性,教学活动要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展开,就要求教师应当尽快掌握多媒体设备的基本操作和教学课件的制作,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才能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③随着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知识结构不断更新,能够以新的教育理论来支撑自己的教学工作。教师除了拓宽本学科的视野,还要将本学科和其他有关学科横向联系,有机结合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必须不断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来面对更加复杂化的学生。④教师由教书匠到“研究型”人才的转变,是新课改对教师的迫切要求。它既要有正确的教育理论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做指导,又要由教学实践和生活实际来检验,研究要注重实效性,使课题研究真正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不断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总之,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已经成为必然趋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能够不断满足素质教育发展的需求,也能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待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态度是最为重要的,意识指导行为,科学的思想意识将促进我国教学改革的进程。同时,对课堂教学改革的趋势要有明确的认识,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改革内容,保证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稳步前进,最终实现科教兴国的战略。

参考文献

[1]彭满阳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的困境及其消解[J].江苏教育研究,2011,(28),27-29。

[2]杨伊生基础教育新课程教师培训的实践与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