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高效性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1-21
/ 2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高效性探究

唐好军

作者单位:山东省巨野县柳林镇第二中学

〔摘要〕本人根据高效课堂理论和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就课堂教学的高效性,进行了探究,采取了以下针对性措施:根据新课标,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进行详细的学情分析;进行有效的课堂设计;及时进行教学反思。

〔关键词〕历史课堂高效性研究教学目标学情分析课堂设计教学反思1根据新课标,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首先,教师要研读教材与课标,制定明确、具体的三维教学目标。因为教学目标只有提得十分具体、明确,教师才能正确地选择教学方法,妥善地组织教学过程。

那么,如何制定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掌握科学的教学目标表述方法。一般说来,一个好的教学目标应包含行为主体(对象)、行为本身、行为情境、行为结果和行为标准五个基本要素。而学习的实质在于内在心理的变化,因此教育的真正目标不是具体的行为变化,而是内在能力或情感的变化,如理解、欣赏、热爱、尊重等,但这些不能直接进行观察和测量。为了能间接地观察、测量这些内在心理变化,需要列举反映这些内在变化的行为样品,使这个目标具体化。所以,教学目标的表述应采用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表述方式。历史课要求学生能够初步阅读、理解和归纳一些基本的历史材料,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解释历史问题。以“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为例,学生只要了解两点史实即可———英法联军烧毁圆明园、俄国强占我国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至于与这两条史实相关的内容,教师可以讲授,但这并不属于学生要掌握的范围。也就是说,考察一个初中生是否达到了《标准》的要求,只要看他是否能够通过以上两个史实体会到一个国家的首都被占领,其皇家园林被摧毁,近十分之一的国土被强占,对于一个主权国家而言意味着什么,由此来引发学生的思考。然后通过“说”这个动作表达学生内心对此观点的理解,就很好的反映了学生内部心理。其次,在明确教学目标之后,要从整合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在目标明确之后,教师要考虑的是通过什么过程、如何进行指导,以便使学生彻底内化所学知识,形成技能与掌握正确的方法,同时又要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2进行详细的学情分析学情分析可以从两个角度出发:一是对于学生的群体共性的分析;二是对于班级个性和学生个体差异的分析。对于共性分析,首先是对某一年龄段的孩子的知识、能力、经验、方法等的分析。中学阶段的大多数学生在思维能力方面较以往有所提高,有了这样的学情了解,那么在教学时就刻意去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进而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我们的教学更多的是以行政班为编制的课堂教学,因此,群提供性的分析更多的是对班级共性的分析。教学要对四五十个学生同时进行,而且要求其在课堂上均有所收获,所以我们的学情分析要对班级群体展开,哪些知识、能力、经验是群体中的大多数已经具有的,哪些是他们还不具备但现阶段学习中又必须具备的。然而现实中,这些分析还远远不够。要真正达到教学的有效性,还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设计中留一些空间。

3进行有效的课堂设计在教学设计中我认为在完整、准确的优化教学内容基础上,应着重设计新课导入、突破重难点的方法以及合适的教学方式。

首先,精彩导入是提高教学有效性课堂首要条件。精彩的导入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的干扰,兴致勃勃地投入新的学习情境中去,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导入可以以多种方式呈现,音乐、诗歌、影视、朗诵、故事,但不可以太长,以免冲淡主题或导致学生注意力的转移。如我在教授八年级中国近现代史的“改革开放”这一主题时,利用歌曲《春天的故事》导入新课,学生中午刚刚上完数学课也许很疲惫,但随着嘹亮、甜美的歌声响起,他们立即来了精神,纷纷议论着学习内容和歌曲之间的关系。

其次,教学重点是教材中举足轻重、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中心内容,是课堂结构的主要线索,掌握了这部分内容,对于巩固旧知识和学习新知识都起着决定性作用。教学难点,是难于理解或领会的内容,或较复杂,或较深奥。难,包括学生难学和教师难教。课堂教学过程是为了实现目标而展开的,确定教学重点、难点是为了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以便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好地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只有把握好重点、难点并有效突破重、难点,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这部分的教学实例其实有很多,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在处理“中古亚欧文明”之“日本和阿拉伯”版块时,《课标》规定“如何理解日本是一个善于模仿和学习的民族”为难点。如果仅凭教师去口述,恐怕很难将这个难点突破,于是我将日本民族的生活习惯包括穿和服、饮茶、建筑,文字等方面的知识用幻灯展示出来,再与中国唐朝居民的生活习惯做比较,然后让学生自己说出异同。在欣赏图片和比较的过程中,学生就得出结论———日本的大和民族的确是善于模仿和学习的民族。这样,难点就容易突破了。

4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就是指教师对自己已完成的教学实践活动有目的地进行审视,作出理性思考,并用以指导日后的教学。教学反思之所以必要,是因为任何教学设计,都有“纸上谈兵”、“理论脱离实际”之嫌。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后对课堂教学从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教学行为、学习有效性等方面,全面地总结和反思教与学的得与失。反思重在及时、准确。可以说,在新课程改革的潮流中,没有反思的教学设计是不完整、不科学、不合理的设计,反思教学也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果一节课的处理不够完美,或者有缺陷,通过反思,就能及时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期下节课的调整。这对于平行班的教学而言,尤为重要。

在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中,深刻认识到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研究学生,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并进行及时的反思,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1陈丽瑞.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与思考[J].考试周刊,2012(77)2苏莹.浅析初中历史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3(39)3陈刚.历史教学过程中的优化组合阐释[J].现代交际,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