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护理服务在神经内科护理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3-13
/ 1

优质护理服务在神经内科护理中的应用

文燕

文燕

(邻水县中医医院;四川邻水638500)

【摘要】目的分析优质护理服务在神经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0例神经内科患者按照接受护理不同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50例,观察组接受优质护理服务,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通过优质护理服务的护理后,其护理满意度、住院时长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结果存在显著差异性(P<0.5)。结论在神经内科患者中运用优质护理干预模式能够显著的改善其生存质量,提升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优质护理;神经内科;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7165(2019)05-0144-01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医院护理的期望越来越高,因此医院适时提高护理质量是势在必行[1]。在以往的神经内科临床护理工作当中,医护人员在为患者提供护理时,较为注重主治医生的意见,将护理的重点只放在患者的治疗上,但是却没有注重患者真正的住院需求,所以医患矛盾也越来越严重[2]。神经内科是医院重要科室,疾病类型多样,患者构成比较复杂,护理工作量大,加上当前人们生活质量提升,对医疗服务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以往常规的护理模式已不适用当前的实际需求。2017年4月~2018年6月,我们对50例神经内科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同期收治的100例神经内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临床护理实施的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50.28±10.36)岁;对照组男25例、女25例,年龄(50.59±10.14)岁。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经患者知情同意。2组患者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对照组患者使用的是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优质护理服务,具体如下:①转变护理理念。护理人员需转变以往“以疾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积极了解患者的护理需求,全面把握其病情,不断提升护理服务水平和自身综合素质。②改善护理流程。护理人员需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制定排班表,明确岗位职责,实施科学的轮班制度,保障护理质量。要做好交接班管理工作,明确患者病情、治疗情况、护理方法和注意事项等。③人性化护理。a)为患者营造舒适的住院环境。b)心理干预。患者多会因自身病情严重、医院环境陌生等因素而产生一系列负性情绪,护理人员需积极与患者交流,鼓励其勇敢面对疾病。c)优质康复护理。护理人员需指导患者进行康复锻炼,以促进病情的康复。

1.3观察指标根据观察组、对照组神经内科患者的住院时长,以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等,来制作优质护理服务的调查表。护理满意程度主要包括护理环境、护理人员服务等因素,不同因素存在着不同等级(0~5,0为不满意,5为非常满意)。

1.4统计方法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护理满意度对比后得出:运用优质护理服务进行护理的患者,其住院护理短于对照组患者;且优质护理服务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常规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3讨论

神经内科是治疗脑出血、脑梗死、癫痫等诸多疾病的科室,患者大多病情严重,对护理工作的要求极高,稍有疏忽便可能引起护患纠纷,影响医院正常的医疗秩序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必须依靠科室内各级人员的共同努力,且注重向患者及家属做好解释工作,争取患者及家属的理解和支持,保证各项护理工作更好开展。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使科室对护理相关各项制度、流程进行不断完善,不断探讨更适合科室服务开展的各项护理方式,强调做好护理的分层次管理,优化排班模式,开展更为完善合理的绩效考核,使神经内科护理管理体制更完善,患者获取的服务更高质量。当前神经内科患者的优质护理,主要从护理环境、护理流程、心理疏导、饮食健康与病情观察等方面,进行患者心理压力、病情、不良反应等的看护与干预。通过神经内科疾病的优质护理得出: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达到97.6%,且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长小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总之,医院在内科临床工作中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为护理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达到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徐娜.探索心理干预护理在神经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实用医药,2019(09):182-183.

[2]张莹.优质护理服务在神经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探讨[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17):1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