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子生培养点滴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0-20
/ 2

尖子生培养点滴

赵东宁

四川省阆中市水观镇初级中学校赵东宁

尖子生是一个班级的牵头羊,他们对该集体起到示范、引领、发展的作用,从而带动班级整体发展。如何做细做扎实此工作,笔者就历届中学毕业班的优生培养的点滴工作与大家共同分享。

一、育人先育德

我们通常界定的尖子生,就是指那些学习优秀的学生。他们有理想远大、聪明好学、自尊自信、意志坚强等,但在思想道德修养上尚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这些尖子生往往经不起失败的挫折,意志脆弱,心理承受能力不高。他们有才无德或少德,不是完美的尖子生,更不是社会建设所需要的完美的栋梁之才。学校是教育的主要阵地,因此,应大力加强对尖子生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正确引导,从而培养出他们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培养良好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过:“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习惯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和个人成长的道路。习惯对人极为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习惯是人生最大的指导”。叶圣陶先生还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习惯是在人的生活、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

习惯的养成需要坚持。习惯的培养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反复抓、抓反复,一丝不苟,持之以恒。稍有懈怠,便会走样;经常中断,就会前功尽弃。培养习惯是个长期的过程,一个好习惯的养成,往往需要漫长的时间。由于人们往往具有惰性,在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如果稍加放松,学生就会出现反复。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建立稳固的生理和心理的"动力定型"。习惯是人在较长时间内形成的规律性的行为方式,一旦形成便难以改变。长期有规律地安排学习的人,便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于学生来说,一般要有这些良好习惯:课前预习、上课专心听讲、课后及时复习、独立完成作业、善于反思笔记等等,只有坚持做下去,收益匪浅!

三、关注薄弱学科

在学习方面,尖子生几乎都有自己的薄弱学科,或语文,或数学,或化学,等等。以前我认为某些偏科几乎是不能扭转的,近年我认为是可以实现的,或者至少是完全值得去努力尝试的。我让他们认识真正尖子生或者是优秀学生在各个科目上应有的学习水平和方法,勉励和指导他们注意均衡发展,取得了效果。?某学生语文较差,尤其作文,包括写字不美观,语文自习课时还多有不看语文的时候。谈话中我了解到他本人并不完全排斥语文,甚至在苦恼语文之余,还有想学好语文的想法。于是耐心指导,热情鼓励,严格要求,现在除字迹仍不够理想之外,语文成绩和作文水平明显上升,经常成为其成绩中的优势学科,有的同学还向他请教语文学习的方法。

我认为对待他们的薄弱学科,关键是转变他们对学科认识的思想,使学生认识到这科重要,而且提高这个弱科对他来说并不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可以多和老师交流并从中得到指导。只要思想问题解决了,这一门课的学习问题例如习惯甚至兴趣等往往也就会得到解决。

四、树立自我约束力

尖子生也会犯错误,包括与一般学生一样和不一样的错误。一般来讲,尖子生是更能听从老师教导并遵守纪律的,是能更严格要求自己的,但是这不是绝对的,而且是完全有可能变化的。尖子生学习成绩优异,但不能“一俊遮百丑”,我觉得有必要加强对尖子生的耐挫力的培养,针对性地解决他们突出的问题。让尖子生懂得约束自己,才会管理好自己并保持严谨作风和不断进步,才会更有榜样作用以激励班级,才会不影响班主任的班级管理。鉴于许多相关的经验和教训,我逐渐认识到,对尖子生应该在理念上保持清醒、公平和严格,并在行动上予以及时、具体的指导和要求,这样对尖子生的自我约束力的培养大有裨益的。

五、做好家访工作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斯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或者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艰巨而复杂的任务。”只有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在这里班主任老师就起到了这桥梁的作用。

通过家访,获得有效的教育信息。如果班主任老师与学生家长紧密联系合,既能够帮助家长形成教育子女的新理念,又从家长处获得有效的教育信息。家长感受到老师的真诚与热情,会消除家长对教师的偏见,有利于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家长从内心深处会感受到班主任老师对自己孩子的呵护,也会为老师所做一切而感动。而这一切正是家长配合老师教育学生的重要前提,是老师得到家长配合的心理和情感基础。

著名青少年教育专家周长根说:“现在不少学校和教师,通过电话了解情况,但这只是声音的传递,代替不了面对面地情感的交流,实地的踏访。”通过家访,更有利于拉近与学生的心灵上距离,学生感受的一种温暖,一种亲情,有时可以说一次家访,会改变一个学生一生的命运。在学生的眼里,他不再孤独,他有人爱护,他会感受老师的用心良苦。这样为以后老师与学生的沟通提供了情感上的准备,也更有利于教师工作的开展。

通过家访去转变一个学生,也会使教师更有一种责任感一种使命感,为自己的付出为自己收获,感到由衷的自豪。所以说每一次家访,都会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莫大的尊重和理解,家长的由衷欣慰,那么,通过家访的工作也会使教师相互的尊重和相互的理解。

家访不仅是一种教育的方式和手段,更是体现了教师的一种职业道德,运用好家访工作,确实犹如春风化雨。

当然,对尖子生的培养,也不能完全就用这几种模式来分析他们要求他们,也不能只用这几种方法来教育,要因人而宜,因势利导,方能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