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生空间谈乡村振兴规划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5-15
/ 2

从三生空间谈乡村振兴规划

刘浩波

广州市增城区新农村规划建设办公室511300

摘要:中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后,中央各部委、各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上上下下都行动起来[1]。在实践中积极拓展延伸乡村振兴的精神实质,用“三生”空间助力实现乡村振兴。本文结合对三生空间的概述及乡村规划的分析进行了简要的探析。

关键词:三生空间;乡村振兴;乡村规划

一、三生空间的概述

1.内涵与特征

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是城市中三种主要的活动空间,因其各自服务对象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在城乡发展中承担着不同的功能。

(1)生态空间的公共性和生态服务的脆弱性

城市生态空间是以为城市提供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为主导功能的国土空间,在调节、维持和保障城市与区域生态安全中发挥重要作用,是保障城市生态安全、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涉及城市地表人工、半自然或自然山体、水体等土地利用类型。

(2)生活空间的多样性与多元化

按照主体功能区以空间的主体功能来界定空间属性的原则,生活空间是以提供人类居住、购物、休闲娱乐和涉及医疗卫生、教育、社会与文化在内的公共服务等日常交往活动为主导功能的地域。主要涉及居住用地、居民日常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商业用地、城市公园绿地。

(3)生产空间的私有性与负外部性

生产空间一般有着特定具体的所有者,因此对其空间的利用,空间所有者往往会遵循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的原则来选择其空间发展的位置与开发利用的程度。充分发挥市场对于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是保障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的关键;与生态空间相区别,大多数的生产空间在生产过程所排放出的污水、废气、噪声以及物流运输,都对生态空间和生活空间中的人与社会经济活动产生一定的负外部性。

2.三生空间的逻辑

(1)三生空间的系统构成

“三生空间”的内部结构和分布格局是实践活动的客观结果,优化“三生空间”的结构和格局是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三生空间”是彼此交叉的共生性关系,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要促进“三生空间”协调发展,必须坚持自然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促进劳动的自由发生[2]。

附图:

(2)三生空间的关联与制约关系

生产空间的集约高效发展,为生活质量和生态服务功能的提升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和可供选择的发展模式,是实现生活空间宜居和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经济支撑;生活空间为生产空间上的经济活动提供劳动就业者,不同的生活品质吸引不同层次的人才,进而制约城市产业结构;生产和生活空间上的生产及生活活动中所排放的生产、生活垃圾,消耗的各种生态资源,由生态空间提供的生态服务和自我调节能力来加以消解。

(3)三生空间的分割与融合

受限于工业文明时代的各种空间,特别是一些生产空间近邻可能带来的负外部性影响,严格的功能分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了城市生产、生活和生态等各功能空间的有机联系被割裂,居住与就业空间的分离。

二、乡村振兴规划分析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最大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针对日益严峻的“乡村病”问题,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既是推进城乡融合与乡村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也是破解“三农”问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3]。乡村振兴的战略定位决定乡村振兴规划具有宏观战略性和前瞻性。乡村振兴规划是新型城乡关系下对乡村发展宏观把握、战略引导的纲领性指导谋划,是对规划区经济、生态、文化、政治、社会等条件的全局性、战略性把握。

其核心思想是从战略、宏观、全局、整体的角度明确规划区乡村阶段性发展目标、关键问题、核心主题、特有理念等内容。更值得关注的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历史任务,因此乡村振兴规划需摒弃规划编制的惯性思维,重视以长远发展目标为基础,合理确定短期发展目标。

三、三生空间助力振兴规划

1.三生空间规划

以总体规划为基础,在乡村规划中划定“三生空间”,一方面是要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乡村发展提供科学的空间用地保证;另一方面则是要保护生态环境底线,为乡村发展提供必须的生态资源保障。这就要求乡村规划必须遵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发展要求,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红线保护规划等相关国土空间规划相协调,兼顾保护与发展,综合统筹布局,以“城镇发展空间有保障且结构合理、不可替代生态空间不触动、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生态林地不破坏、保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原则,保证“三生空间”划定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

2.制度建设

以制度建设为目标,做好乡村建设规划许可技术储备,助力乡村管理法制化。从县区一级宏观层面,总结分析目前“发证难”问题的根源和症结,提出强化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制度实施的策略与措施;宏观层面着重划定乡村规划区,并与城市空间增长边界、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界线相协调衔接;微观层面结合乡村群单元的划分和村庄分类分级体系,提出各类村庄在用地管理、建设管理层面应着力深化的控制指标,作为村庄规划编制的基本依据。

3.保护生态空间

生态绿色是农业农村发展最大的优势,绿色优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之义。近年来一直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严格划定水源地禁养区,严控周边有污染的畜禽养殖项目。在管护好现有生态林的同时,加大对荒山的植树造林力度,进一步修复保护农林资源,提升生态屏障功能。

4.三生共融

以三生共融为核心,构建分类分级的乡村群发展单元,引导乡村发展特色化。强化“生产发展、生活建设、生态维育”三个方面的共融协调;构建若干资源特征和产业发展各具特色的乡村群作为发展单元;以农民生产生活圈服务和公共设施共享共建为导向,明确群内各村庄的分类分级体系;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引导策略和规划控制指标,引导乡村发展走向个性化和特色化。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这“三生空间”构成了完整的乡村人居环境,是乡村空间发展的基础。乡村振兴是全新战略理念下的创新型发展,必须重点解决农业和农村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补齐现实短板,破解重大难题[4]。从三生空间理念视角出发,结合“三生空间”理念在国家、区域和城市尺度上的应用,乡村振兴是解决农村“三农”问题的重要路径,从“三生”视角,提出乡村振兴路径对推动“三农”问题的解决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要求[J].韩俊.中国乡村发现.2018(06)

[2]论“三生空间”的逻辑结构、制衡机制和发展原则[J].刘燕.湖北社会科学.2016(03)

[3]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J].刘彦随.地理学报.2018(04)

[4]乡村振兴战略的若干维度观察[J].郭晓鸣.改革.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