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整合理论观照下汉语叠音词ABB式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9-19
/ 2

概念整合理论观照下汉语叠音词ABB式的研究

宁金金

宁金金安徽大学外语学院230039

摘要:作为汉语较为常用的修辞方式之一,叠音被人们广泛使用。学者们多关注叠音词的收录与整理、专书研究、叠音词与修辞研究、语法研究、外语叠音词研究、叠音词翻译等。该文从认知语言学概念整合理论的视角对叠音词的一种常见类型——ABB式进行了分析,以期在认知语言学观下发现叠音词ABB式机制的体验观理据。

关键词:叠音词概念整合理论体验

一、引言

叠音词是指两个音节叠加形成的词,又被叫作“重言”、“叠字”等。叠音词产生的历史可追溯到商周时期。甲骨文中运用了相当数量的叠音词,此后《诗经》、《楚辞》等文献中的叠音词俯拾皆是。随着叠音词自身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这一语言词汇现象相继展开了研究。在前人对叠音词收集整理和研究的基础上,现代学者应用语言学理论对叠音词进行了更为全面深入的研究。在前人对叠音词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作者对它们进行了分类整理。

二、理论运用与分析

对于叠音词的分类研究俯拾皆是,本文在采用张拱贵、王聚元(1997:1)在《汉语叠音词词典》中对叠音词的分类基础上把汉语叠音词分为以下三种结构形式:1.单叠型,即AA式(本本)。2.双叠型,即AABB式(口口声声)和ABAB式(意思意思)。3.附加式重叠型(或部分重叠型),主要有:(1)ABB式(黑黝黝),(2)AAB式(毛毛雨),(3)XYAA式(逃之夭夭),(4)AAXY式(落落大方)。由于张、王所著的《汉语叠音词词典》所收录叠音词仅为词汇重叠,无语法重叠,因此本文根据ABB式词性分布把ABB式细分为:1.表形容词意ABB式,如绿油油;2.动宾结构ABB式,如吃饭饭。对于ABB式叠音词的分析如下:

1.表形容词意ABB式。本文以“绿油油”为例,分析背后的概念整合机制。查阅《现代汉语词典》,发现ABB式叠音词出现比BB晚,BB先是作一个词使用,后演变为词缀。如乌油油。ABB式叠音词口语性较强,大多数出现于近代和现代。ABB式叠音词由A和BB组成,A和BB结合,构成形容词。词缀A一般是由基本词汇中的单音节词转化来的,按意义的不同可分为表示性状、人和事物名称类及行为变化三类(黄义昆:1987)。词缀BB一般是由词或词根演变来的。

查阅《现代汉语词典》可知,“绿”的解释是像草和树叶茂盛时的颜色,由蓝和黄混合而成。《汉语叠音词词典》(张,王:273)对“油油”的解释为:①茂密而光润。②云、水等流动的样子。③和悦恭敬的样子。④众多,广大。⑤悠闲自得的样子。应用概念整合理论,“绿”和“油油”分别作为该理论下的两个输入空间,此时类属空间则为“绿”和“油油”,均为形容词性的共有属性。

2.表动词意ABB式。本文以“吃饭饭”为例,分析动宾结构ABB式背后的构词机制。此类结构是由A(动词)和BB(名词叠音)组成,如“吃饭饭”。此结构多为儿童习惯用语。《现代汉语词典》中“吃”的解释为:①动,把食物等放到嘴里经过咀嚼咽下去(包括吸、喝)。②动,依靠某种事物来生活。③动,吸收(液体)。④动,消灭(多用于军事、棋戏)。⑤动,承受,禁受。⑥动,受,挨。⑦耗费。⑧介被(多见于早期白话)。“饭”的解释是:①名,煮熟的谷类食品。②名,特指大米饭。③名,每天定时吃的食物。④指吃饭。所以该类构词的两个输入空间分别是“吃”和“饭饭”。在两个输入空间开始融合之前,“饭”先在自己的输入空间内被认知主体(多为儿童)基于体验之上满足自身表达的需要,发展成为“饭饭”,两输入空间的“吃”的“把食物等放到嘴里经过咀嚼咽下去”的本意与“饭饭”多为儿童习惯用语的特性融合,产生了“吃饭饭”一词。但在之后的融合中产生了除本意“吃饭”以外的儿童心理和风格特点的附加义。“吃饭饭”这类结构存在动词弱化现象。“饭饭”一词若放在特定的场景中,同样表达儿童要吃饭的意图。

三、结语

从以上第一类ABB式叠音词(“绿油油”)的构词机制看出,操汉语的人为了满足准确表达基于体验的要求,为获得表达上匀称和谐、形象鲜明的效果,接受上使接受者加强印象、引发美感愉悦的效果(吴礼权:214),不断创造出了大量的叠音词,可以得出此类叠音词的产生是基于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体验之上的。无独有偶,第二类ABB式叠音词(“吃饭饭”)的构词机制也是基于儿童对客观世界体验的基础之上,只不过这类叠音词属于其语言发展的早期阶段。

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当中的概念整合理论研究叠音词ABB式结构背后的形成机制,向读者展示了对叠音词不同的研究方法。作为语言学新兴发展学科的认知语言学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解释力。诚然,本文仅是在概念整合理论下阐释了一类叠音词ABB式的构成机制,并验证了认知语言学的基础观点之一,即体验观,能否成功用于解释其他各类叠音词还依赖于其他学者的努力。

参考文献

[1]Fauconnier,G.MentalSpaces.Cambridge:MITPress,1994byNewYork:CUP,1985.

[2]黄义昆汉语叠音造词和叠音用词探微[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

[3]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6。

[4]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5]吴礼权现代汉语修辞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6]张拱贵王聚元汉语叠音词词典[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