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福建莆仙戏探民间舞蹈与地方民俗文化的关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1-21
/ 3

以福建莆仙戏探民间舞蹈与地方民俗文化的关系

肖扬

摘要:本文主首先介绍了民间舞蹈和民俗文化之间的关系,两者之间不可或缺,是相互影响的,然后介绍了莆仙戏的发展情况和艺术特点,最后从四个方面总结了莆仙戏中所蕴含的民俗文化。

关键词:福建莆仙戏;民间舞蹈;民俗文化

莆仙戏不论是其表演的程式风格,还是戏曲的选材内容,都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凝固着与众不同的地方色彩。以古特、优雅的形态折射出它所依存的莆仙地域文化内涵,是莆仙地区的民俗文化长时间熏陶影响而形成的。

一、民间舞蹈与民俗文化的关系

民间舞蹈与民俗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不能否认的是民俗文化确实深深的影响着民间舞蹈。它不仅孕育出独特的民间舞蹈艺术,也对民间舞蹈的形态动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一)民族文化促进民间舞蹈形成

艺术形式的源头都能追溯到原始的生产生活中去,舞蹈作为人类最为原始的艺术形式之一,同样源自于朴实的生产生活之中。舞蹈的历史十分悠久。古语云“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1]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在早期的人类情感表达之中,舞蹈已经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往往表达激动、欢乐的情感。

舞蹈形态的形成是漫长历史中的文化因素的具象化,这种文化源泉根植于深厚丰富的民族文化之中。尤其是民族民间的舞蹈,其形态的诞生和演变都收到日常文化的影响,经过长时间的感染和熏陶,舞蹈形态逐渐吸收文化中的思想和情感,最终演变成舞蹈动作。就如蒙古族的舞蹈,离开了草原文化就无法生长,即使勉强的表演出来,却缺少了很多豪迈的精神气质。云南的傣族舞蹈,离开了这片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傣族人传统的生活方式,也无法呈现出婉约轻柔的风格。事实上,不同民族民间的舞蹈都尤其特殊的诞生和生长的环境,这种环境正是艺术的土壤,没有环境中的文化,就无法演变成具有自己独特艺术风格的艺术形式。因此,民族民间文化是生活中的文化反映,是舞蹈形态产生的思想土壤,这两者之间的联系是由自发形成的民间文化维系的。

(二)民俗文化影响民间舞蹈形态

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经过长期的表演和演变,就会催生独特的文化种类。这种文化与民族民间生活具体结合,通常具备明显的地域和民族特征。由于舞蹈中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舞蹈的繁荣则会促进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繁荣。这种民族文化和精神自然是在生活生产中的长期积累和磨合中产生的,它是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体系和精神支柱,是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

舞蹈《基诺大鼓》是基诺族的传统民间舞蹈。基诺族在长期的民族生存和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体系,关于天地人的创造有着自己的神话,这些古老传统的神话被他们视为民族的“根谱”,并且以歌、舞、节庆祭仪等形式进行纪念[2]。据考究,基诺族《阿嫫尧白造天地》的神话传说中提到:基诺族的祖先来自于大鼓,所以大鼓被基诺族视为神物,并在长期的物质文化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大鼓文化。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舞蹈是人类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因此,基诺族人对大鼓文化十分重视,将其当作民族的精神支柱,其具体的艺术表现形式被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通过这样的大鼓文化,民族内部的团结和发展得到了充足的动力。由于基诺族的大鼓文化备受其民族的尊崇,所以大鼓舞这种艺术形式表现出纯真朴实的艺术风格和人文情怀。大鼓文化成为了民族民间生活和大鼓舞艺术形式之间的桥梁。文化根源于真实朴素的生活方式之中,独特的文化环境又孕育出独特的舞蹈艺术,舞蹈作为极具魅力的艺术形式丰富着人民的文化精神生活。

二、莆仙戏蕴含的舞蹈风格特点

(一)莆仙戏的来源于发展

莆仙的地域文化的历史悠长,本地演变出自己的地方方言,该地区内形成了极其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优美独特的地理环境,区域地理特点造成了地理环境相对分割独立,山脉成为了孕育独特文化的天然屏障。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文化环境,促使该地区孕育出众多的艺术文化[3]。

莆仙戏是当地的地域艺术文化形式的标志之一,其发展基础是当地民族的古老巫术、唐代的歌舞百戏等等,其次还包括民间自发形成的小戏种,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广泛吸收了北杂剧、明传奇等艺术原始,最终形成了具备自我特色的艺术体系。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分享,莆仙戏的诞生和发展的关键条件之一就是中原人的迁入。在当地的历史中,中原人的迁入在很多方面都促进了当地社会的发展,物质文化生活的丰富化促进了戏曲艺术形式的诞生。同时,由于社会生活方式的演变和固定化,当地的文化开始呈现出自我特色,地域文化氛围逐渐浓厚,为莆仙戏的形成创造了物质基础。从艺术素材和元素构成来看,民间的艺术形式和传统的祭祀活动是该戏种诞生和演变的动力源泉。到了唐朝时期,外地戏剧文化的传入促进了当地戏剧的演变和发展。在宋朝时,莆仙戏经过长期的演变和发展已经呈现出繁荣的状况。最后,莆仙戏的独特的艺术体系定型于元明时期。

(二)莆仙戏艺术风格

莆仙戏作为当地传统的艺术文化形式之一,其艺术风格中蕴含着古韵的优美,其表演形式的独特和丰富精彩的剧目都增加了其艺术价值,因此,莆仙戏也被称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从它诞生的年代久远和延续时间长久可以看出,莆仙戏是十分古老的戏曲剧种。就国内的戏曲领域论,莆仙戏的历史悠久和演出形式的古老可以排在前列。从戏曲的角色行当来看,莆仙戏的角色主要有七种,包括生、旦、帖生、帖旦、靓妆(净)、末、丑诸角,又称“兴化七子班”。

三、莆仙戏舞蹈中蕴含的民俗文化

莆仙戏的戏剧艺术的基础是古代百戏,所以其艺术元素的构成十分丰富,其艺术形态和表演形式都收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仅从舞蹈的表演特征角度来看,其影响来源就包括劳动生活、地理环境、傀儡戏等等。

(一)莆仙戏舞蹈与地理环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形成的社会又能够孕育出独特的文化艺术。所以,我国璀璨多彩的艺术宝库中的文化艺术形式都具备自我的独特艺术风格,这些艺术特色根源于不同的地域环境和自然条件,自然的差异造成了民族性格和生活方式的不同,最终导致了文化艺术的有所区别[4]。例如,蒙古族的舞蹈必然是热情、奔放、彪悍,这是因为蒙古民族生活在广袤的草原之上,他们在现实的社会生产生活之中就形成了豪放强悍的民族性格,而究其根本是由于草原自然环境的影响。反观莆田地区,其地理位置处于福建省东南沿海中部,整体地理态势上被山脉和海洋围住。地域内较为出名的水果产品是荔枝,又被称为“荔城”。从气候条件的角度分析,该地的气候类型是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因此常年盛行东南风,气候温暖湿润。地势特点是背山面海,所以该地的居民生活在较为封闭的美丽风光之中,良好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物质生活让该地的人们形成了朴实勤劳、温和友善的性格。尤其是莆仙的女子,性格温柔贤淑,处处呈现出优雅柔和之美。所以,莆仙戏中的旦角动作带有柔美的特点,如旦角的“香橼手”、“兰花手”、“肩”、“旋肩”等动作皆能够显示出当地女子的温柔优雅。生动迷人的旦角形象就是建立在这些细微的优雅动作之上的,从原因分析上来说,旦角舞蹈的动作特色源于当地特殊的自然环境。

(二)莆仙戏舞蹈与劳动生活

“任何一门艺术都是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曾提出过: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藏矿,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这是唯一的源泉,因为只能有这样的源泉,此外不能有第二个源泉。”

戏曲作为文艺形式中的一种,其艺术源泉也是生活。莆仙戏的动作形成和演变中就体现出很多的现实生活中的动作[5]。莆仙戏中的旦角动作的特点就是从现实生活环境中的具体动作演化而来,包括扫地、洗衣、做饭等等简单自然的动作,都是促成莆仙戏旦角动作呈现出细腻温柔特点的原因。这些温柔含蓄的动作塑造出了贤惠端庄,勤劳朴实的女子形象,将莆仙女子的柔和美展现出来。例如,“千斤坠”这个动作描绘得就是妇女们劳动时的忙碌场景。

莆仙戏的表演特点之一就是对现实生活中的动作夸张化,用近乎变形的表情和动作来表达人物的情感和生活的内涵。例如,旦角的形象往往通过优雅的舞蹈动作和轻盈纤细的体态的来表现,加上舞台的效果,用极具艺术感染力的方式来表达出戏剧中的艺术内涵。因此,舞蹈融入戏曲之中,两者能够相互映衬,促进表演形式的多样化,实现艺术价值的升华。所以,莆仙戏旦角的舞蹈动作特征来源于现实的劳动生活。

(三)莆仙戏舞蹈与傀儡戏

如果追溯莆仙戏的发展渊源,其历史于戏剧史的发展过程有所重合,莆仙戏的戏剧艺术基础就是“古代百戏”。而木偶戏对于莆仙戏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具体体现在戏剧的具体动作和体特征之中,例如:“簇手”等准备动作与傀儡动作十分相近,旦角的出场体态为“前四后五”,也近似于傀儡身形。不仅如此,“细碟”、“千斤坠”、“雀鸟步”、“双摇步”等动作,都源自于木偶戏的动作元素,从而形成了带有傀儡戏表演动作特色。傀儡戏也称“木偶戏”,其动作来源也是民间的生产生活和歌舞形式,其表演形式以艺人操纵木偶为主,且其表演往往具有宗教的仪式感,从而蕴含着多样化的情感,进而形成独特的动作特色。莆仙戏对傀儡戏的动作吸收和演变经过了长期的发展,最终才形成了自我的独特动作风格。所以,民间有一说法“欣赏莆仙戏不在于听戏更在于看戏”。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说法,是因为它的动作特色具有极强的艺术吸引力和观赏性。傀儡戏的表演特色之一,便是动作的表演性极强。所以,莆仙戏旦角的舞蹈动作确实受到了傀儡戏的强烈影响。

(四)莆仙戏与宗教文化

“后世戏剧,当自巫优二者出”,这句话是王国维对于戏曲与宗教文化关系的评价,沿用至今依然有据可循。根据蒲地当地的相关材料反映,莆仙戏一直能够传承发展下来的最主要的因素就是莆仙戏中很多戏曲都与宗教文化、神话故事相关。而正是这种相关,让莆仙戏在长久的历史中经久不衰,以宗教祭祀庆典等形式一代又一代的传接至今。莆仙中和宗教文化相关的戏曲有很多,诸如连台本戏《傅天斗》,《开天辟地》《三教入柜》等,在这些经典戏曲里,有很多都是道、佛、释三教的人物在同一个舞台上展现。这些戏曲表现了蒲地人民的宗教文化信仰,他们信仰多神教,所以我们才能在戏曲舞台上同时找到三教的人物。

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戏剧是一种文化,而这种文化最重要的标准就是它本身的民俗性。莆仙戏的形成、发展、传承都离不开民俗文化的支撑,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莆仙戏传承者民俗文化,而民俗文化也推进这莆仙戏更进一步。从本质上来看,莆仙戏它更类似于用于表达自己想法的非实用性民间行为文化。

无论是哪种有生命力的艺术,都会尽力保持其独特的个性。莆仙戏植根于有深厚底蕴的莆仙文化背景和艺术土壤中,也是莆仙部分传统文化和民俗景观的缩影。在多年的发展衍变历程中,莆仙戏没有象古希腊悲剧和古印度梵剧那样发生历史断裂现象,与其对莆仙地域文化的不断沉积和萃取不可分割。

四、结束语

莆仙戏曲的审美特征是古典、朴实、细腻、柔美,这些审美特征由独特的体态、脚步、身段、手型等动作所体现,而这些动作特色又来源于自然环境和现实生活以及傀儡戏的动作影响,再经过长期的数代艺人的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独特魅力的动作体系。因此,我们必须要尊重和珍惜这样的文化艺术,通过积极的继承和创新来推动莆仙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艳艳.莆仙戏表演艺术的美学底蕴[J].艺苑.2008(12).

[2]吴玲红.福建地区民间舞蹈的海洋文化表现特征[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7(04).

[3]张晓铃.莆仙戏曲旦角舞蹈表演的审美特征[J].艺术研究.2007(04).

[4]黄明珠.浅论湄洲岛妈祖舞“耍刀轿”、“摆棕轿”的文化特征[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01).

[5]吴海蓉.莆仙戏新作《妈祖—林默娘》的艺术特征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