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有效教学设计与反思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有效教学设计与反思

王益键

江苏东台市弶港镇中学王益键

新课程的实施使教师的教学观念进一步得到转变。同时,观念的转变还带动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往“师讲生听,师问生答”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正在蜕变,已逐步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学习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我们看到,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总能走下讲台,走向学生、贴近学生,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使自己的“教”真正为学生的“学”服务,使教学向着师生“互动交流,共同发展”靠拢。不少教师的课,“民主性”逐步取代了“权威性”,教学氛围更加愉悦、和谐了,师生关系更加融洽、民主了。教师把读书、思考、探究的时间尽可能多的还给学生,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方法自主学习了。同时,教学更加开放了,注意走出课堂和书本,重视对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课前搜集,课中交流,课后拓展”等这些对教学资源的利用形式已越来越多地被教师所重视。

一、新课改将初中历史教学变成一个开放的体系

将教学变成开放的体系,重要的是以课程标准为核心,更自由地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为学习知识提高能力而展开教学,更好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将发展的空间留给学生。教师不要越俎代庖,教师的角色仅仅是引导和组织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教学不了知识而教学,更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教学,课堂教学注重三维的历史教学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历史课堂成为真正的“生命课堂”,“生命课堂”是关注学生实际体验的课堂,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应该让学生参与学习历史的活动。例如“贞观之治”这一课,教材知识要点是“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如果让教师讲述,是用不了多少时间的。课堂教学完全可以调动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体验.我在组织这一课教学时,让学生利用课本小字提供的材料及课外收集到的相关历史资料,编成台词,组织学生上台进行对话表演;还让学生穿上唐朝的服装或配上相应的道具进行对话表演,以加深学生对“贞观之治”这段历史的感受和体验。

又如上到《开元盛世》时,我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开元盛世政府工作报告会”,将全班学生分成五组———玄宗皇帝、农业部、手工业部、国土资源部、外交部,学生以唐朝玄宗皇帝开元年间的政府部门官员身份将课前搜集到的开元时期的资料在课堂上派代表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向大家进行有声、有色、有物的展示,汇报,学生人人参与,个个开心,就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实践证明,学生通过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既获取了知识,又有了对历史的亲身体验和感受。

二、新课改下促进了初中历史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一般是教师讲,学生听,每节课都有较死的任务,而且传统的教学基本以苏联的六段式教学模式为主,分为课前提问,导入新课,讲述新课,重点难点分析,归纳小结,布置作业等环节,完全是模式化了的。新的教学方式应该不要求有模式的东西,而只根据知识需要自主自由地安排教学,寻求多种教学方式和途径,打破教学活动中教师“以讲为主,单向授受”的传统作法。像对话,讨论,角色扮演等等都是我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教学方式,这些方法的运用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话:对话就是通过教师的提问,激励与引导,学生自由思考,自由表达自己的疑问和见解。如,讲授“中国远古人类”这一课时,我在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历史后,提出“你知道人类是从哪里来的呢”“是怎样来的吗”这样一些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结合自己的认识和理解说出了很多的想法,如妈妈是怎么说的,传说中的故事,某些科学的推断或假设等,教师引导学生在多种选择中得出:人类是由一种古猿转化而来的。然后,我又继续提问,将课堂教学引入深处……这种对话是以教师指导为特征的,但也不能把教师的指导理解为教师对对话的过分干预和控制,否则会干扰学生的自由思考与表达。若学生只是想教师所想,说教师所说,那么这种“对话”不过是徒具形式而已,并非真正的对话。这种情况在我国目前的历史教学实践中大量存在.真正的对话的试金石是看学生思维是否活跃,是否自由表达自己疑问与见解。

讨论:讨论就是由教师从教材中选择有典型意义的知识点,列出不同的观点,由学生准备材料后,组织讨论,甚至辩论。例如,我会提出这样一些问题:“岳飞是民族英雄还是爱国英雄”“在道光年间的形势下,除了林则徐的禁烟办法外,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还可以围绕一些理论问题展开,例如,“英雄造时势还是时势造英雄”“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广大人民”。讨论以问题为中心,同时要合理组织,保证学生有效参与。

角色扮演活动:就是选择教材中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让学生站在历史人物的立场上,结合当时的历史情境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如以西安事变为例,把学生分成八组,分别代表张学良和杨虎城,蒋介石,中国共产党,日本政府方面,共产国际,英美政府方面,国民党亲英美派,国民党亲日派.各组按照自己所代表的那一派,发表对西安事变的看法,提出杀,放或不杀也不放蒋介石的理由。角色扮演活动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以初中《世界近现代史》下册《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一课教学为例:导入新课后,揭示教学目标,展示自学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1)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的背后,隐藏哪些危机?(2)简述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原因和特点。(3)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有哪些?新政的实质是什么?有何影响?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同伴合作,组织小组讨论,这是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堂模式的重要策略。这一阶段,学生难以解答的问题和在阅读中发现的新问题是小组讨论的主要内容,如罗斯福新政的“新”在何处?1929—1933年经济危机有何影响?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在讨论中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相互切磋,纠错改误,既增加了学习兴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团结协作攻关的精神,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最佳时机。质疑、释疑阶段是学生与教师信息交流、师生平等民主讨论的过程,教师根据反馈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讲解,把学生阅读阶段得到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不断拓宽思路。对小组代表提出的质疑,教师可让其他小组的代表解答、补充,在全班学生的讨论下得出正确的结论。

当然,初中历史教学方式远不止这些,应该是相当丰富的。实际上,只有教师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才能达到教与学的完美境界。

三、新课改使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之一是学生应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合作性”,也是学生历史学习方式变革的重要途径。课程改革提倡学生建立主动探究式学习,在探究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团队的合作精神,使学生养成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集体意识,形成与他人友好相处的心态。历史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合作学习创造条件,把教学的过程变成一个合作,互动,民主,开放的过程.如讲授“丝绸之路”时,我提前将学生分成历史,地理,语文,生物四个小组,确立不同的学习探究目标,指导他们分头去搜集资料。然后,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学习探究目标,完成相关发言。历史小组介绍丝绸之路上的各胜古迹,如西安大雁塔、麦积山石窟、敦煌莫高窟、阳关、玉门关、楼兰古国、安西四镇等,寻访名胜古迹,再现丝绸之路的历史风貌,使学生触摸历史,形成强烈的历史意识。地理小组展示了丝绸之路的地形,地貌的特点及古今地名考证,丝绸之路从黄土高原出发,跨越黄河,经由河西走廊进入茫茫戈壁,向西延伸,显示了我们祖先征服自然的决心和勇气,密切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语文小组搜集了大量有关描写大漠西域的诗歌,如,王之涣、张籍、王翰的《凉州词》、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使至塞上》、王昌龄的《从军行》等,在课堂上配乐朗诵,活跃了课堂气氛,陶冶了情操。生物小组从生态环境出发,介绍了丝绸之路的重要植物,如,葡萄、胡萝卜、胡杨树、哈密瓜等,并从环保意识出发,对丝绸之路兴盛一时的楼兰古国消失的原因进行探讨,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观点。这种学习效果是个体学习方式难以达到的。这样,既培养了学生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不断提高。

总之,有效教学设计离不开教材、学生和教师三个方面的分析与策划,有效教学设计更需要教材、学生和教师三者之间的相互对话、成为知音。随着新课程实验的不断推选,对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也赋予有效教学设计新的内容和使命。而有效教学设计是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研究和实践的永恒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