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心理干预对B超引导下PICC置管患者应激反应与置管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全程心理干预对B超引导下PICC置管患者应激反应与置管效果分析

和瑞金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云南昆明650031)

【摘要】目的:研究针对在B超引导下接受PICC置管的患者采取全程心理干预后对应激反应的改善以及对置管效果的促进作用。方法:选择的研究对象均是在本院接受B超引导的PICC置管患者120例,研究时间段为2014年2月至2018年4月。利用随机数字表格法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PICC置管护理,观察组行全程心理护理,分析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疼痛情况以及一次置管成功率、置管时间。结果:护理后观察组中VAS疼痛分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置管留置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医院护理管理B超引导下PICC置管患者的过程中,实施全程心理干预有利于缓解其应激反应,降低疼痛感,改善置管效果。

【关键词】全程心理干预;PICC置管;B超引导;置管效果;应激反应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8)30-0243-02

在80年代后期我国引进了PICC(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技术,由于其可操作性强、便捷安全以及留置时间长等一系列优势获得临床的广泛运用。在实际的操作中,因为护士本身的技术水平差异,再加上患者血管情况以及心理、生理层面的应激反应,则最终的置管效果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严重的话还会有可能导致导管相关性感染等情况,因此加强护理干预有着一定的临床价值[1]。本次研究通过对B超引导下的PICC置管患者开展全程心理干预措施,分析其效果,主要研究报道如下。

1.研究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选择的研究对象均是在本院接受B超引导的PICC置管患者120例,研究时间段为2014年2月至2018年4月。利用随机数字表格法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中男性女性之比为1:1,年龄在19岁至80岁,平均年龄为(57.46±4.32)岁;观察组中男性女性之比为27:33,年龄在19岁至80岁,平均年龄为(58.41±4.51)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行全程心理干预护理:(1)置管前阶段心理护理。首先对患者的病情以及一般资料进行评估,查明影响患者情绪的因素,进而制定对应的护理干预措施。之后开展健康教育,为患者设计制作与PICC置管有关的视频图像资料,讲解相关的疾病知识、PICC置管的作用和意义、相关注意事项等,提高患者对于疾病以及置管的了解程度。其次可对患者的病房环境进行干预,保证其干燥卫生及通风,同时还可以根据患者需求播放轻柔舒缓的音乐[2]。此阶段中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主要是做好与患者关系的建立,获得其信任和配合,了解患者的心理特点,实施安慰或者心理疏导。(2)置管时的心理护理。因为患者是在完全清醒的状态下接受PICC置管,因此护士可在置管同时运用专业的权威的语言方式和患者进行沟通,让患者的接受到正向的能够信服的信息,并且护士还可以借助肢体语言对患者的注意力进行分散,引导患者在穿刺前深呼吸,放松肌肉,以良好的状态接受穿刺工作。(3)置管后阶段的心理护理[3]。在完成至关之后护士要做好巡查患者的工作,对其疑问及时的讲解回答,告知患者置管后的有关注意事项,对不良情绪要第一时间疏导。同时科室还可以设计制作“PICC置管知识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导管保护、穿脱衣注意事项、沐浴方式、置管手臂负重要求等等,对患者掌握、认知置管的情况进行检查,对错误点进行纠正。护士要重点嘱咐患者24小时内要尽量避免穿刺部位的活动,48小时内避免多次的更换敷贴,做好并发症的预防工作。

1.3观察指标

使用VAS视觉模拟评分量表评估置管前后患者的的疼痛应激情况,分数在0~10分之间,分数越低表示疼痛越弱。同时统计患者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以及置管留置时间[4]。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中全部数据均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接受t检验,计数资料率接受χ2检验,在P<0.05时提示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分析两组置管前后的VAS分数以及置管留置时间差异

统计显示置管后观察组分数显著低于置管前,同时也低于置管后对照组(P<0.05)。详情见表1。

表1分析两组置管前后的VAS分数差异

2.2对比两组患者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

观察组中一次性穿刺成有57例(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46例(76.67%)。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临床上大部分行PICC置管的患者都处于危重症的范畴,通常需要长期的肠外营养、输液或者静脉化疗等,其心理和生理状态均表现较差,存在有较为严重的不良情绪,因此增强护理干预将会起到较好的作用。全程心理护理干预在整个PICC置管环节中均有着突出效果,通过置管前的健康教育、心理护理以及环境干预,置管中正向引导、肢体语言沟通和呼吸练习,置管后阶段的巡视以及并发症护理等一系列的护理干预手段,从心理层面对患者实施有力的支持,使患者获得了常规护理所难以达到的效果[5]。在PICC置管患者中,应激反应是不得不重视的一个问题,作为患者机体对抗应激源的一种非特异性防御反应,如果过于强烈,则会引发对机体的损害,PICC置管后患者会存在有疼痛现象,会加重其不良情绪,对治疗失去信心。而在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均为接受B超引导下的PICC置管,观察组行全程干预后,其疼痛分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置管时间和一次性成功率也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全程心理干预发挥的显著的效果,降低了患者的应激反应。

综上所述,在医院护理管理B超引导下PICC置管患者的过程中,实施全程心理干预有利于缓解其应激反应,降低疼痛感,改善置管效果。

【参考文献】

[1]聂林.全程心理干预对B超引导下PICC置管患者应激反应与置管效果分析[J].特别健康,2017(24).

[2]陈莉洁.全程心理干预对B超引导下PICC置管患者应激反应及置管效果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7,14(14):145-147.

[3]马丽波,郭志慧,栗平,等.B超引导下PICC置管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a1).

[4]梁微,唐忠敏,李霞,等.全程心理干预对肿瘤PICC置管病人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7,15(14):1745-1746.

[5]王妍.乳腺癌患者B超引导PICC置管与常规置管优势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8(3):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