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心理干预效果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4-14
/ 4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心理干预效果评价

尚连勇张俊远孙素华

尚连勇张俊远孙素华

冀州市中医院(河北冀州053200)

【摘要】目的观察心理干预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择60例不能手术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按照《中国肺癌临床指引》的DN方案长春瑞宾、多西紫杉醇为主化学治疗辅以中医治疗。治疗组30例接受心理干预治疗,采用谈话聊天方式与患者交流,使其增强信心配合治疗。对照组给予化疗及中医治疗。两组均治疗四个周期,据治疗前后症状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进行评分。结果治疗组缓解心理的压力,客观认识病情,CT肺癌转移发生时间延缓,血小板减少发生率、白细胞减少较常规组程度小,毒性反应轻。常规组治疗后心理负担重,肺癌转移时间早,血小板、白细胞在化疗前后差别明显,减少程度大。恶心、皮肤瘙痒症状等毒性反应出现早。结论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及时正确的心理干预,可提高患者免疫能力,减少心理压力,改善生存质量。

【关键词】心理干预化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中图分类号]R5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0-5734(2012)4-17-04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简称肺癌,是最常见的肺部原发性恶性肿瘤,绝大多数起源于支气管粘膜或腺体,常有淋巴结和血行转移,目前肺癌五年生存率、早期发现率低、死亡率高。中医归属于肺积,息贲。不能手术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化疗治疗过程中,治疗周期相对较长,药物副作用或并发症等给他们带来严重的心理问题和沉重经济负担,肺癌复发和转移易产生负面情绪,需及时给予心理干预和帮助。本研究旨在观察心理干预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治疗过程中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收集2008年8月至2010年12月在本院住院治疗,均经支气管镜取病理后确诊为非小细胞肺癌症患者60例,因家庭或其他因素选择化疗保守治疗,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按照《中国肺癌临床指引》诊疗标准,采用DN方案长春瑞宾、多西紫杉醇为主化学治疗,多西紫杉醇每三周75mg/m2滴注一小时第1天(开始前一天口服地米8mg一日两次连服三天)长春瑞宾25mg/m2滴注第1,8天。60例均为首次开始化学药物治疗并使用中药、针灸。受教育程度初高中40例,大中专20例,所有调查病例认知功能良好,并能较好地进行语言沟通,积极配合。治疗组30例为同意接受心理干预治疗,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28-—78)岁,体重指数(23.30—25.06)kg/m2。者,一般治疗1-4个周期(1个月为1个周期)。对照组30例,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30—76)岁,体重指数(23.4-25.29)kg/m2。2组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和体重指数无显著性差(p>0.05),具有可比性。每次化疗前均以胸片、血常规,肝肾功能复查,必要时行胸部CT,结合查体选择其他如彩超等辅助检查。按治疗周期填写相应表格,以数据化明确分析。以做客观对照。

2研究方法

2.1心理状况调查工具:采用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诺丁汉健康自评量表(NHP)[2]和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1]评价患者的心理状况。其中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为心理健康测试量表,评价心理健康程度,本测验共90个自我评定项目,九个因子(即分量表分别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每一个因子反映出个体某方面的症状情况,通过因子分可了解症状分布特点。当个体在某一因子的得分大于2时,即超出正常均分,则个体在该方面就很有可能有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诺丁汉健康自评量表(NHP)[2]评价患者健康状况,包括38项因子,得分越高,说明患者生活质量越差,健康状况越差。SAS包括39项因子,SDS包括20项因子;将2个量表各因子得分经公式换算为标准分,标准分总分≥50分为阳性;得分越高,表明焦虑和抑郁程度越严重。

2.2心理干预内容:

2.2.1提供患者喜欢的音乐,引导患者采取积极面对自我、面对人生、面对现实,寻找和谐的行为方式。

2.2.2饮食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半流质或软食,进行适量活动,多饮水,促进肠蠕动及毒素的排出。

2.2.3启发患者亲属对患者不离不弃,尽最大可能地给予经济及心理支持。

2.3心理干预方法:分别在心理干预前、心理干预后1个月、4个月进行心理状况调查,比较干预前后心理健康状况。

2.3.1首先结合患者健康状况,收集患者心理、生理、社会方面的资料,分别填写4个量表,分析其心理健康问题,根据每个患者的测评结果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与行为方式干预措施

2.3.2区分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社会地位、不同发病部位、不同发病阶段,采用谈话攻心法分别进行交流、启发、疏导,每周2次,每次15~30min。

2.3.3找出患者消极或错误的观点,利用相应的具有科学性的论据进行解释、强化,使患者能够接受,进行积极的自我对话,每周3次,每次15~30min。

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0.0ForWindows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

4结果

4.1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均完成此研究治疗,病情、查体及辅助检查(CT、血常规等)无明显差别(P>0.05)。治疗组与常规组治疗前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诺丁汉健自评量表NHP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无明显差别(p>0.05)。患者在心理干预前存在严重的焦虑与抑郁。心理干预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评定标准(表1)。

表1心理干预

治疗组心理干预后症状自评量表-SCL90(心理健康程度)心理压力减轻,NHP各项指标得分均降低,SAS、SDS标准分降低。治疗1个月(1个周期)后治疗组缓解心理的压力,客观认识病情,较积极配合医护工作者的治疗。治疗4个月后能够在认识疾病的情况下,主动了解病情,提高生活质量,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对照组治疗后尚能完成化疗疗程,心理负担重,因有毒副反应对化疗产生恐惧,焦虑情绪。两组数据对照提示心理干预的必要性。

5讨论

研究表明,患者的情绪反应对疾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有明显的影响[3],负性生活事件、社会支持、抑郁情绪等心理社会因素对肿瘤患者免疫功能影响较大[4]。经及时进行心理干预,给予精神安慰、支持、劝解、暗示,很快帮助患者控制了混乱的思维和感情,心理反应和免疫功能得到有效改善。患者对化疗等方法抱有很高的期望值,以顽强的毅力承受化疗、放疗带来的局部或全身的不适,与其抱有期望被治愈,不再复发的精神支柱有关,这时应及时鼓励患者,一方面接受科学的治疗;另一方面启发患者保持开朗、豁达、乐观、积极的态度,加强饮食营养,适宜的身体锻炼,积极参与他人之间的交流、沟通,以战胜疾病。本文结果显示,患者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均明显下降,生活质量明显提高。表明对癌症患者及时进行科学正确的心理疏导和干预,通过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可提高患者应对能力,降低心理应激水平,提高免疫能力,以乐观的心态接受多方位配套治疗,提高生存质量,缓解个人及家属的心理压力,减轻痛苦,得到及时治疗,防治转移,延长寿命的同时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8:35-41.

[2]

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191-235

[3]石智勇,刘彩,周丽莉.癌症病人抑制和T细胞等与NK活性关系的研究[J].健康心

理学杂志,1998,6(4):363-365.

[4]李建中.肿瘤患者的心理社会因素与免疫功能的测定[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6):386.

附表

【权威测试】症状自评量表-SCL90量表简介:

《症状自评量表-SCL90》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心理健康测试量表之一,是当前使用最为广泛的精神障碍和心理疾病门诊检查量表,将协助您从十个方面来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程度。本测验适用对象为16岁以上的用户。

1测验目的:

本测验的目的是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到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多种角度,评定一个人是否有某种心理症状及其严重程度如何。它对有心理症状(即有可能处于心理障碍或心理障碍边缘)的人有良好的区分能力。适用于测查某人群中那些人可能有心理障碍、某人可能有何种心理障碍及其严重程度如何。不适合于躁狂症和精神分裂症。2测验功能:SCL90对有心理症状(即有可能处于心理障碍或心理障碍边缘)的人有良好的区分能力。适用于测查某人群中那些人可能有心理障碍、某人可能有何种心理障碍及其严重程度如何。可用于临床上检查是否存在身心疾病,各大医院大都要使用本测验诊断患者的心理和精神问题。本测验不仅可以自我测查,也可以对他人(如其行为异常,有患精神或心理疾病的可能)进行核查,假如发现得分较高,则表明急需治疗。

3测验构成:

本测验共90个自我评定项目。测验的九个因子分别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

测试结果评定: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操作手册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是为了评定个体在感觉、情绪、思维、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方面的心理健康症状而设计的。该量表包括90个条目,共9个分量表,即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

3.1特点和用途

3.1.1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具有容量大、反映症状丰富、更能准确刻画被试的自觉症状等特点。它包含有较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从感觉、情绪、思维、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均有所涉及。

3.1.2它的每一个项目均采取5级评分制,具体说明如下:

没有:自觉并无该项问题(症状);

很轻:自觉有该问题,但发生得并不频繁、严重;

中等:自觉有该项症状,其严重程度为轻到中度;

偏重:自觉常有该项症状,其程度为中到严重;

严重:自觉该症状的频度和强度都十分严重。作为自评量表,这里的“轻、中、重”的具体涵义应该由自评者自己去体会,不必做硬性规定。

3.1.3该量表可以用来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诊断,也可以做精神病学的研究。可以用于他评,也可以用于自评。

3.2适合对象

初中生至成人

3.3得分解释

3.3.1总症状指数:是指总的来看,被试的自我症状评价介于“没有”到“严重”的哪一个水平。总症状指数的分数在0~0.5之间,表明被试自我感觉没有量表中所列的症状;在0.5~1.5之间,表明被试感觉有点症状,但发生得并不频繁;在1.5~2.5之间,表明被试感觉有症状,其严重程度为轻到中度;在2.5~3.5之间,表明被试感觉有症状,其程度为中到严重;在3.5~4之间表明被试感觉有,且症状的频度和强度都十分严重。

3.3.2阳性项目数是指被评为1-4分的项目数分别是多少,它表示被试在多少项目中感到“有症状”。

3.3.3阴性项目数是指被评为0分的项目数,它表示被试“无症状”的项目有多少。

3.3.4阳性症状均分是指个体自我感觉不佳的项目的程度究竟处于哪个水平。其意义与总症状指数的相同。

3.3.5因子分

SCL-90包括9个因子,每一个因子反映出个体某方面的症状情况,通过因子分可了解症状分布特点。当个体在某一因子的得分大于2时,即超出正常均分,则个体在该方面就很有可能有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3.3.5.1躯体化

主要反映身体不适感,包括心血管、胃肠道、呼吸和其他系统的不适,和头痛、背痛、肌肉酸痛,以及焦虑等躯体不适表现。该分量表的得分在0-48分之间。得分在24分以上,表明个体在身体上有较明显的不适感,并常伴有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得分在12分以下,躯体症状表现不明显。总的说来,得分越高,躯体的不适感越强;得分越低,症状体验越不明显。

3.3.5.2强迫症状

主要指那些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的无意义的思想、冲动和行为,还有一些比较一般的认知障碍的行为征象也在这一因子中反映。

该分量表的得分在0-40分之间。得分在20分以上,强迫症状较明显。得分在10分以下,强迫症状不明显。总的说来,得分越高,表明个体越无法摆脱一些无意义的行为、思想和冲动,并可能表现出一些认知障碍的行为征兆。得分越低,表明个体在此种症状上表现越不明显,没有出现强迫行为。

3.3.5.3人际关系敏感

主要是指某些人际的不自在与自卑感,特别是与其他人相比较时更加突出。在人际交往中的自卑感,心神不安,明显的不自在,以及人际交流中的不良自我暗示,消极的期待等是这方面症状的典型原因。

该分量表的得分在0-36分之间。得分在18分以上,表明个体人际关系较为敏感,人际交往中自卑感较强,并伴有行为症状(如坐立不安,退缩等)。得分在9分以下,表明个体在人际关系上较为正常。总的说来,得分越高,个体在人际交往中表现的问题就越多,自卑,自我中心越突出,并且已表现出消极的期待。得分越低,个体在人际关系上越能应付自如,人际交流自信、胸有成竹,并抱有积极的期待。

3.3.5.4抑郁

苦闷的情感与心境为代表性症状,还以生活兴趣的减退,动力缺乏,活力丧失等为特征。还表现出失望、悲观以及与抑郁相联系的认知和躯体方面的感受,另外,还包括有关死亡的思想和自杀观念。

该分量表的得分在0-52分之间。得分在26分以上,表明个体的抑郁程度较强,生活缺乏足够的兴趣,缺乏运动活力,极端情况下,可能会有想死亡的思想和自杀的观念。得分在13分以下,表明个体抑郁程度较弱,生活态度乐观积极,充满活力,心境愉快。总的说来,得分越高,抑郁程度越明显,得分越低,抑郁程度越不明显。

3.3.5.5焦虑

一般指那些烦躁,坐立不安,神经过敏,紧张以及由此产生的躯体征象,如震颤等。该分量表的得分在0-40分之间。得分在20分以上,表明个体较易焦虑,易表现出烦躁、不安静和神经过敏,极端时可能导致惊恐发作。得分在10分以下,表明个体不易焦虑,易表现出安定的状态。总的说来,得分越高,焦虑表现越明显。得分越低,越不会导致焦虑。

3.3.5.6敌对

主要从三方面来反映敌对的表现:思想、感情及行为。其项目包括厌烦的感觉,摔物,争论直到不可控制的脾气暴发等各方面。

该分量表的得分在0-24分之间。得分在12分以上,表明个体易表现出敌对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得分在6分以下表明个体容易表现出友好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总的说来,得分越高,个体越容易敌对,好争论,脾气难以控制。得分越低,个体的脾气越温和,待人友好,不喜欢争论、无破坏行为。

3.3.5.7恐怖

恐惧的对象包括出门旅行,空旷场地,人群或公共场所和交通工具。此外,还有社交恐怖该分量表的得分在0-28分之间。得分在14分以上,表明个体恐怖症状较为明显,常表现出社交、广场和人群恐惧,得分在7分以下,表明个体的恐怖症状不明显。总的说来,得分越高,个体越容易对一些场所和物体发生恐惧,并伴有明显的躯体症状。得分越低,个体越不易产生恐怖心理,越能正常的交往和活动。

3.3.5.8偏执

主要指投射性思维,敌对,猜疑,妄想,被动体验和夸大等。该分量表的得分在0-24分之间。得分在12分以上,表明个体的偏执症状明显,较易猜疑和敌对,得分在6分以下,表明个体的偏执症状不明显。总的说来,得分越高,个体越易偏执,表现出投射性的思维和妄想,得分越低,个体思维越不易走极端。

3.3.5.9精神病性

反映各式各样的急性症状和行为,即限定不严的精神病性过程的症状表现。该分量表的得分在0-40分之间。得分在20分以上,表明个体的精神病性症状较为明显,得分在10分以下,表明个体的精神病性症状不明显。总的说来,得分越高,越多的表现出精神病性症状和行为。得分越低,就越少表现出这些症状和行为。

3.3.5.10其它项目作为附加项目或其他,作为第10个因子来处理,以便使各因子分之和等于总分。

4参考常模

4.1参考常模的应用

在前面提供了一个对测验结果的简单解释,应该说这个解释相当粗糙的,主要是给对心理测量知识不太熟悉的被试或学生看的。要进一步了解测验结果的意义就必须将测验分数与常模相对照,以发现被试在各分量表的得分与一般水平的差异有多大。这样才能准确的确定被试成绩的意义。对于本量表来说,被试各分量表的分数的分级原则为:

4.1.1平均值上或下各一个标准差以内的为“中等水平的症状表现”;

4.1.2平均值上或下两个标准差以内的为“较高或较低水平的症状表现”;

4.1.3平均值上或下超过两个标准差的为“高或低的症状表现”。因此,从表面上看被试的得分高低是不够的,还要看其在同一群体中所处的水平,才能确定其症状表现的真实程度。比如在某些分量表上被试的得分虽然比较高,但如果常模中该分量表的平均分也比较高,计算后发现被试的得分没有超过一个标准差,那么就表明该被试在该方面的症状表现也只是个中等水平而已,不必过于担心!

由于本常模的建立还不够完善,所以该常模还不能称为标准的全国常模,因此,用户在使用时还主要是起参考作用,还不能据此就下非常确定的结论,所以本常模被称为“参考常模”。在今后的系统升级中我们将建立更标准的全国常模。

5建议

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包含了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如思维、情感、人际关系和生活习惯等。

该量表从9个方面,以身心症状表现的角度考查了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如果在某些症状上的得分越高,感觉到某些症状的频度和强度都比较严重,就应该注意学生在这个方面的问题。

由于自评量表是测量个体在一段时间内感觉到的症状的严重与否,所以在量表分数的解释上应该慎重,并不是得分高就一定说明个体出现了很严重的心理问题,某些分量表上的得分较高有可能只是由于个体当时遇到了一些难题如失恋、面临考试、生病等,因此还应该对学生得分高的原因作进一步的了解。

如果个体在多个维度上自觉这些症状较为严重时,应该加强心理健康的教育,严重时应该到比较权威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机构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