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新时期德育存在的问题拓展小学德育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2-12
/ 2

解决新时期德育存在的问题拓展小学德育教育

周瑾

周瑾哈尔滨市奋斗小学校150000

摘要德育的地位不高、德育内容滞后,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相脱离、德育重管理,德育中的形式主义和简单化盛行,价值体系尚未建立,使得德育举步维艰,解决办法是家庭、社会紧密配合,使德育工作由学校向家庭辐射,向社会延伸、加强实践教育,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努力拓展小学德育教育

关键词解决新时期德育问题拓展小学德育教育

一、新时期学校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新时期小学德育教育到较快的发展,但毕竟处于社会转型期,旧的价值体系解体,新的价值体系尚未建立,使得德育举步维艰,效果不佳。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可归结为如下几方面。

1.德育的地位不高。具体表现为:一是德育在学校中处于可有可无的状况,“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德育随时都要为升学让路,德育活动的开展受到限制,德育经费不到位等。二是学生对德育不感兴趣,德育没有吸引力。如政治课是德育的主渠道,它不仅传授一定的道德政治知识,更须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但许多学生对政治课不感兴趣,只为考试死记一些条文而思想上却无所触动。而德育远离学生的切身利益,没有很好地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

2.德育内容滞后,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相脱离。无疑,学校德育理应作出回应。然而,由于德育和生活社会缺乏建立广泛的联系,故德育内容显得陈旧、单薄,不足以解释当前复杂的社会现象,也不能解决学生的思想实际,于是德育就成了与现实生活和学生实际不相干的东西,成了“来自天外的声音”,既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其认同,更难促使其内化。

3.德育重管理,轻人格养成。德育的本质是灵魂的教育,它不仅塑造人规范的行为,还要培养其高尚的情操、美好的情感和健全的灵魂。现在德育工作明显的不足就是把主要精力放在规范行为和校规校纪的教育,通过校、级、班、组层层管理,把学生置于这张无形的网中,不出乱子即可。这种满足于抓外部行为而忽视深层思想情感培养,使德育成了单纯的行为训练,长期以往,将会使德育生命力日趋萎缩。

4.德育中的形式主义和简单化盛行。新时期德育的形式主义主要体现为德育量化的滥用,目前不少学校把品德量化作为德育的“常规武器”大用特用。做好事加分,做错事减分,年终把每个学生的各项表现的分数相加,排等级,便是一年德育的结果。至于在这些“加减分”的背后,学生是否养成自觉的行为,以及平时如何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做好过细的思想工作,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有的教师就考虑得很少,甚至不考虑。此外,德育忽视自身的“本职”工作也是客观存在的。

二、积极开展阶段德育教育活动

1.教育阶段德育活动要体现生动性、趣味性,动手动脑,丰富情感体验的特点。积极组织开展感受家乡变化、欣赏自然风光等活动,增强小学生爱国情感。开展介绍名人名言和英雄人物事迹等活动,激励小学生树立远大人生志向。开展学习身边的榜样、遵守课堂纪律等活动,规范小学生行为习惯。通过传唱新儿歌新童谣、做游戏等文体活动,提高小学生基本素质。

2.小学阶段德育活动要体现知识性强、吸引力大、参与度高,开阔视野、促进思考的特点。积极组织开展感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等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逐渐树立为国家、为人民、为民族奋斗的志向。开展了解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活动,引导中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开展践行基本道德规范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养成遵守法律和社会生活基本规范的良好习惯。开展富有趣味、怡情益智的课外文体和科技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三、努力拓展小学德育教育

1.切实加强中小学德育课程的教学。积极改进中小学德育课程的教学方式,采用中小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习惯养成、道德素养与民族精神培育等有机结合起来。改革德育课的评价方法,实行以日常行为评价和考试成绩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提倡开卷考试。

2.挖掘各类课程的德育资源,把德育渗透到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

3.明确全员育人的要求,把德育落实到教学、管理、服务的各个方面。各类课程教师要提高师德和业务水平,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风范影响和教育学生。学校管理和服务人员要在严格管理和优质服务中体现育人导向,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4.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在活动中增强德育效果。中小学校都要举行隆重的开学和毕业典礼,培养学生荣誉感和责任意识。要利用重大节庆日,举行升旗仪式等活动,激发学生爱国情感。积极开展网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努力建设一批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主网站,使校园网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新渠道,加强德育的新阵地,全面服务学生的新平台。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重视校园绿化、美化和人文环境建设,优化育人环境;加强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培育良好的校园精神;学校每学年举办体育节、艺术节、读书节、科技节,定期举行演讲、书法、绘画、摄影、计算机、普通话等比赛,为学生自主发展提供时间和空间,促进学生充分发展。以“赏识、尊重、快乐、健康”为主题,开展师生共建“阳光校园活动”。

6.加强实践教育和实践基地建设。学校要广泛开展与学校教育相衔接的社会实践活动,重视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能力。每区县建设一所综合性、多功能的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积极开发训练项目,丰富教育内容,确保每名中学生都能在校外活动基地接受5-7天的集中教育。

7.推进教育、管理和服务的有机结合。要依照法律和规章制度,严格校规校纪,加强和改进学校管理,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指导学生处理好在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遇到的问题。

8.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紧密配合的德育网络,使德育工作由学校向家庭辐射,向社会延伸。学校要主动和学生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加强沟通与合作,使三方教育互为补充、形成合力。要正确引导家庭教育,通过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家访等多种形式,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择业观,掌握科学教育子女的方法。

9.积极开展党团活动,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和学生组织在德育中的重要作用。少先队、共青团和党组织是学校德育工作重要的组织体系和保障,要充分发挥少先队、共青团和党组织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做好中小学德育工作。小学阶段要重视发挥少先队的作用,加强少先队中队建设,积极开展少先队活动,团结广大小学生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中学阶段要对学生开展团的基本知识教育,加强团支部建设,积极发展共青团员,积极开展团组织活动。在高中阶段学生中开展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努力培养一批入党积极分子。要利用小学生加入少先队、中学生加入共青团等人生成长的重要时机,有针对性地开展具有深刻意义的教育活动。同时,要发挥学生会等学生团体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积极开展生动有效的德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