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发病特点及其急救护理现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5-15
/ 2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发病特点及其急救护理现状

苑海英

山东省乐陵市人民医院253600

【摘要】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疾病,如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救治措施,会危及患者生命安全,且不利于预后。本文对该疾病的发病特点、急救护理措施进行综述,从识别急性心肌梗死、降低病人病死率及患者等待救治等方面进行总结,为本病的相关治疗及护理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特点;急救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冠状动脉出现急性闭塞血流中断,引发局部心肌的缺血性坏死的心血管疾病[1]。临床主要表现为持久性的胸骨后疼痛休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症状,且伴随着机体血清心肌酶的不断增高[2]。因此临床救治中缩短有效救治患者时间,在后期的治疗赢得宝贵治疗时间中有重要意义。本文现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发病特点及救护现状进行如下综述。

1发病特点

1.1发病性别与年龄根据我院近10年来治疗的84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年龄变化的趋势研究发现,女性首次病发急性心肌梗死平均年龄在65.67岁,而男性年龄在56.42岁,从数据中可发现男性发病年龄平均比女性早了约9岁。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男女机体内分泌系统存在差异性,因女性机体内的雌性激素的分泌能起到保护心血管的重要作用。老年女性一般在绝经以后,卵巢分泌激素及合成功能逐渐衰退,最明显的标志就是血液中雌二醇水平的下降。此外,机体雌激素含量降低的同时常伴有纤溶系统功能及凝血功能亢进低下,导致心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遭到破坏,最终使患者出现高凝状态,易引发急性心肌梗死。我院年龄在25岁以上的冠心病住院治疗率在10年间增长了近18.1%,其中青年女性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诱因与高血压、高尿酸、低血红蛋白血症等危险因素有关[3-4]。有研究发现,年龄≤35岁的中青年男性病发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与吸烟、睡眠不足、运动量少等因素有关。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医护人员应充分掌握急性心肌梗死相关的流行性病学的特点,针对高危群体实施有效的健康知识教育,及时发现疾病征兆,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就医,为有效治疗赢得宝贵时间,减少对机体的损害[5]。

1.2发病时间与季节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发生急性梗死患者出现胸疼的高发时间一般在7:00-12:00,其次是凌晨1:00-6:00,其主要是机体内茶酚胺含量及昼夜节律性变化有密切联系。此外,有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多发生于春夏两季,这与春夏季温度较高,身体易出汗,致使血管扩张汗液增多,机体内盐分流失,出现变异性血压降低有关;此外春冬季节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相比其他季节发病率较高,这与地区气候湿度大有着重要关系[6]。

2准确识别急性心肌梗死方法

2.1快速识别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心绞痛、胸部疼痛、心悸、烦躁等前驱症状,其中以胸骨后疼痛为典型的特征,部分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食欲减退等消化道症状。另关于患者家族史及病史也是不可缺少的参考条件[7]。因此在医护人员接诊后可根据代诉或主诉迅速做出准确判断,故而实施针对性的急救措施,赢得抢救治疗时间。

2.2仪器检测诊断根据临床接诊反映,大部分患者的临床症状不是特别明显,有的甚至会出现无痛急性心肌梗死[8]。因此及时使用心电图仪器进行有效诊断,能够发现显著的心率变化情况,进而为准确诊断提供良好依据。

3急救护理

3.1快速进行静脉通道建立由于临床介入治疗通常会通过右桡动脉穿刺和右股动脉穿刺,一般的在建立静脉通道时会选择左上肢静脉输液方式。此外还可通过静脉六区血液标本,以完善后期对血常规及凝血功能的相关检查,利于及时观察病情发展,为后期医生治疗的实施提供良好的科学依据,帮助医护人员更好的制定最有效的治疗方案,提高急救治疗的成功率。

3.2溶栓治疗与疗效观察根据《2013年美国ACCF/AHA急性ST段抬高抬高型心肌梗死管理指南》中指出,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时给予口服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药物进行溶栓治疗[9]。判断溶栓治疗成功的重要标志是心电图ST段在2h内降低>50%,另外,在2h内胸疼基本消失、且出现再灌注性心律失常、血清CK-MB酶的峰值提前出现等。

3.3心理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因胸骨后疼痛及胸痛时间较长,使患者易产生恐惧、担忧、紧张的负性情绪,而这种不良情绪将会影响患者下丘脑相关分泌系统及自主神经系统发生变化,还会导致机体内抑制疼痛物质含量降低,增加抗镇痛物质的含量,使患者痛疼程度加强,并延长疼痛时间,不利于临床救治效果,给患者心理带来更大负担,进而造成恶性循环。因此,护理人员应及时与患者沟通,耐心倾听患者心声,并积极鼓励患者正确看待该疾病,树立其治疗疾病的信心,进而舒缓患者内心的不良情绪,提高临床救治的依从性。

3.4并发症的有效护理及预防由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发过程中易出现室颤、室宿、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因此,护理人员应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率及心律情况,并准确记录患者心电图的相关检测数据,具有识别患者病情发展的能力,及时做出判断。若出现频发、连发、成对等现象应及时告知责任医师,及时进行对症治疗。此外嘱咐患者遵医嘱按时按量服用抗心律失常类药物,做好预防工作。

3.5安全转运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过早期诊断和治疗后,需要转至治疗室内进行进一步治疗,但在转运过程中常有病情加重的现象出现。因此,在临床转运中应有专业护理人员全程陪同,并携带氧气袋、除颤仪、肾上腺激素等抢救仪器及药品,预防转运过程中意外发生,待患者安全送至相应地点后,密切观察患者身体各项生理指标,保证患者静脉通路保持畅通[10]。并与交接人员进行详细交接病人的相关诊断、病历及用药等基础资料,减少转运过程中意外的发生,有效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

4小结

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的成功率必须要求医护人员不但要很好的掌握该疾病的相关基础知识,还应提高医护人员的基础素质及临床急救护理技巧。另还应具有识别各种心电图及观察心率及心律变化的能力,为准确做出有效判断提供良好基础,进而做到早诊断、早治疗,降低疾病的致死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临床应加强对高危人群的健康宣教,帮助急性心肌梗死高危人群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卢亚,庄则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恶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急救与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7,32(5):469-471.

[2]黄玉凤.急救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效果观察[J].中国数字医学,2016,11(12):97-98,101.

[3]栗林然.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6,30(12):1493-1494.

[4]王静.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护理流程优化路径应用实践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10):1-3.

[5]周二霞,李戎霞.急救护理路径在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6):1-3.

[6]郭爱清,袁小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护理干预措施及效果分析[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6,35(6):785-788.

[7]黄春华.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全科医学,2015,13(4):667-669.

[8]魏霞.院前急救护理干预急性心肌梗死对临床预后的影响[J].河北中医,2015,37(9):1406-1407.

[9]王燕.院前急救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3(1):142-143.

[10]许新华.急诊护理路径对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效果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18):40-41.